图书介绍
遗传变异和表达新概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遗传变异和表达新概念](https://www.shukui.net/cover/69/33011442.jpg)
- 蓝天柱,蓝岚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ISBN:7535941044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99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428页
- 主题词:作物-遗传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遗传变异和表达新概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试验根据7
第一节 目的、根据和方法7
一、目的和根据7
二、供试材料7
三、田间试验8
四、调查项目9
五、统计分析9
第二节 试验资料介绍9
一、玉米遗传资料9
二、高粱遗传资料10
第三节 试验结果分析12
一、细胞质相同,细胞核不相同,F1表现不相同12
二、细胞质不相同,细胞核不相同,F1表现不相同13
三、细胞质相同,细胞核相同,F1表现相同14
四、细胞质不相同,细胞核相同,F1表达不相同15
第二章 遗传变异表达新概念17
第一节 细胞核基因显性和隐性概念17
第二节 细胞质遗传变异显性力概念20
第三节 两个遗传表达概念根本不同21
第四节 细胞核遗传激发变异新概念23
第三章 F1数量性状遗传新理论和数学模型推导25
第一节 F1数量性状遗传新理论25
一、F1数量性状遗传新理论表述之一25
二、F1数量性状遗传新理论表述之二26
第二节 F1数量性状遗传方程式推导27
一、全因F1相对方程式的推导27
二、全因F1方程通式和相互关系式的推导29
三、复因F1方程式的推导30
四、单因F1方程式的推导31
一、F1方程通式图解32
第三节 F1数量性状遗传方程式图解32
二、F1排斥结合变异方程式组的图解33
三、F1结合排斥变异方程式组的图解36
四、F1缓充变异方程式组的图解37
第四节 F1方程式构成因素分析和术语、代号的应用39
一、F1方程式构成因素的分析39
二、遗传变异力(量)构成因素的分析40
三、F1方程式遗传传递力的分析43
第五节 F1数量性状遗传方程式的求解43
一、细胞质遗传变异显性力(tanα)的计算44
二、激发变异力L的计算48
三、缓充变异力u的计算49
四、母本遗传传递力b的计算51
第六节 F1数量性状遗传方程式的配线52
一、高粱抽穗期遗传F1方程式的配线52
二、高粱株高遗传F1方程式的配线53
第七节 F1数量性状遗传方程式各量的离差和标准离差56
一、F1方程式各量离差和误差的由来56
二、距回归的离差df1x和标准离差Sf1x56
三、遗传变异显性力(tanα)的离差d(tanα)和标准离差S(tanα)59
四、缓充变异力u与激发变异力L的离差du与dL和63
标准离差Su与SL63
五、后代估计值?的离差d?和标准离差S?65
六、后代实测值F1离差df1和标准离差Sf171
七、母本遗传传递力b的离差db和标准离差Sb75
第八节 F1数量性状遗传方程式各量总体置信区间估计76
一、总体置信区间估计的意义76
二、总体置信区间估计通述77
三、遗传变异显性力(tanα)总体置信区间估计79
四、缓充变异力u和激发变异力L总体置信区间估计80
五、?和F1总体置信区间估计83
六、母本遗传传递力b总体置信区间估计89
七、遗传变异系数a的引入91
八、?和F1总体置信区间理论图和检索表的制作96
第九节 F1方程式各量显著性检验105
一、显著性检验的意义105
二、F1方程式各估计量显著性检验通述106
三、遗传变异显性力(tanα)显著性检验108
四、缓充变异力u和激发变异力L显著性检验110
五、?和F1显著性检验112
六、母本遗传传递力b显著性检验116
第四章 F1数量性状遗传现象和规律119
第一节 F1数量性状遗传现象和规律概述119
第二节 F1数量性状遗传等亲现象和等亲律120
一、F1等亲律120
二、F1等亲律推律之一122
四、F1等亲律推律之三125
三、F1等亲律推律之二125
第三节 F1数量性状遗传超亲现象和超亲律126
一、F1超亲律126
二、F1超亲律推律之一128
三、F1超亲律推律之二132
四、F1超亲律推律之三135
第四节 F1数量性状遗传弱亲现象和弱亲律137
一、F1弱亲律137
二、F1弱亲律推律之一138
三、F1弱亲律推律之二140
四、F1弱亲律推律之三142
第五节 F1数量性状遗传居亲现象和居亲律143
一、F1居亲律143
二、F1居亲律推律之一147
三、F1居亲律推律之二150
四、F1居亲律推律之三153
一、F1均亲律156
第六节 F1数量性状遗传均亲现象和均亲律156
二、F1均亲律推律之一158
三、F1均亲律推律之二160
四、F1均亲律推律之三163
第七节 F1数量性状遗传超均亲现象和超均亲律164
一、F1超均亲律164
二、F1超均亲律推律之一166
三、F1超均亲律推律之二167
四、F1超均亲律推律之三168
第八节 F1数量性状遗传弱均亲现象和弱均亲律169
一、F1弱均亲律169
二、F1弱均亲律推律之一171
三、F1弱均亲律推律之二172
四、F1弱均亲律推律之三173
第九节 F1数量性状遗传偏亲现象和偏亲律174
一、F1偏亲律174
二、F1偏亲律推律之一179
三、F1偏亲律推律之二182
四、F1偏亲律推律之三185
第十节 F1数量性状遗传现象和规律综述187
一、F1方程式AB回归线上4个点位置综合分析187
二、F1遗传现象在AB回归线上的线段综合分析193
三、F1遗传现象与遗传和变异因素相互关系综述193
第十一节 F1数量性状遗传现象实例分析197
一、实例分析第一步:求解F1方程式197
二、实例分析第二步:定出D、G、E和H4个点在图中的位置198
三、实例分析第三步:F1遗传现象分析201
第五章 F1数量性状遗传方程式特性和意义206
第一节 F1数量性状遗传方程式特性和意义概述206
一、F1方程式内涵丰富207
二、F1方程式包容广泛207
三、F1方程式适用性广208
一、抽样资料来源和抽样209
第二节 不同条件和不同抽样求解(tanα)?L的实例和初步分析209
二、各抽样组群(tanα)、L和(tanα)L的计算结果210
三、各抽样组群计算结果的初步分析212
四、各抽样组(tanα)和L值的调整214
第三节 不同条件和不同抽样求解F1方程式(tanα)L的标准离差215
一、各抽样组群的标准误差计算215
二、各抽样组群平均数的标准误差计算216
第四节 不同条件和不同抽样求解F1方程式(tanα)L的显著性检验218
一、各抽样组群(tanα)L显著性分别检验218
二、各抽样组群(tanα)L显著性比较检验220
第五节 F1数量性状遗传方程式(tanα)L的特性分析222
第六章 F1数量性状方程式对未知后代的预测和检验223
第一节 在同一条件下,F1方程式对未知后代的预测和检验223
一、在同一条件下,对未知后代预测概述223
二、在同一条件下,F1方程式对未知后代F1预测实例224
三、在同一条件下,F1方程式对后代预测?总体置信区间估计225
一、F1方程式要求的同一条件,可在不同条件下达到228
四、在同一条件下,F1方程式对后代预测?显著性检验228
第二节 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对遗传变异和非遗传变异的分析228
二、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对遗传变异和非遗传变异的分析229
三、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的图解230
第三节 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的综合运算231
一、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综合运算的一般论述231
二、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综合运算实例232
三、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的配线235
第四节 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各量的离差和标准离差236
一、在不同条件下,距回归估计的离差d(f1-y)(x-y)和236
标准离差S(f1-y)(x-y)236
二、在不同条件下,遗传变异显性力(tanα)的离差d(tanα)和标准离差S(tanα)237
三、在不同条件下,激发变异力L的标性离差SL和标准误差?L238
四、在不同条件下,?和F1的标准离差S?和Sf1239
五、不同年份高粱株高遗传F1方程式各量的标准离差240
第五节 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各量总体置信区间估计和显著性检验242
第六节 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对未知后代的预测和显著性检验246
一、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对未知后代预测概述246
二、在同一条件下,F1方程式对未知后代F1预测实例247
三、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对后代预测?总体置信区间估计248
四、在不同条件下,F1方程式对后代预测?显著性检验254
第七章 正交和反交256
第一节 正交和反交试验原始资料介绍256
第二节 正交和反交原始试验资料一般分析259
一、正交和反交F1总体对比分析259
二、正交和反交F1组群对比分析261
三、正交和反交F1每对个体对比分析263
第三节 作物杂交F1数量性状遗传理论对正交和反交的认识270
一、F1方程式对正交和反交F1的理论估测?270
二、正交和反交?总体对比分析275
三、正交和反交?组群对比分析276
四、正交和反交?每对个体对比分析279
第四节 某些正交和反交表现为一样的分析286
一、亲本遗传和变异因素分析286
二、正交和反交表现为一样的数学模型和图解288
三、F1为均亲现象时,正交和反交一样291
四、F1为互补现象时,正交和反交为一样295
五、F1为大均亲现象时,正交和反交为一样297
六、质量性状遗传,正交和反交为一样300
七、某些正交和反交为一样的综合分析301
第八章 杂种优势利用303
第一节 理论分析303
一、一般概述303
二、理论分析305
三、新理论的实用意义305
第二节 F1方程式如何应用于杂种优势利用306
一、超亲现象或弱亲现象在F1方程式中的位置306
二、超亲现象和弱亲现象实例分析307
第三节 假设y=0,F1方程式的应用和图解309
一、假设y=0,F1方程式的应用309
二、假设y=0,F1方程式的推导和图解310
三、假设y=0,不影响F1方程式对后代F1的估计311
第四节 假设y=0,F1方程式的运算和配线312
一、两个实例资料的介绍312
二、假设y=0,F1方程式的计算313
三、假设y=0,F1方程式的配线316
第五节 假设y=0,F1方程式各构成因素的离差和标准离差318
一、距回归估计的离差df1x和标准离差Sf1x318
二、遗传变异显性力(tanα)的离差d(tanα)和标准离差S(tanα)319
三、母本遗传力W的标准离差SW和标准误差?W319
四、b、?和F1的标准离差Sb、S?和Sf1320
五、遗传力(量)系数c的引入321
六、高粱产量遗传F1方程式各构成因素标准离差计算的实例323
第六节 假设y=0,F1方程式各量总体置信区间估计和显著性检验328
第七节 “三型”学说的演变334
第八节 三系基本型分析334
一、不育系基本型334
二、恢复系基本型335
三、保持系基本型335
第九节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组合类型336
第十节 三系的相互关系337
第十一节 三系配套338
一、纯合孢子体不育(I型)338
二、纯合孢子体不育(O型)339
三、杂合孢子体不育(O型)340
四、杂合配子体不育(O型)341
第九章 对某些遗传现象和理论新解释343
第一节 植物生殖遗传现象十四例新解释343
一、植物的性比343
二、性别决定——单基因座344
三、性别决定——二基因座345
四、性别决定——复位等位基因347
五、性别决定——多基因座348
六、性连锁遗传349
七、性连锁致死350
八、配子基因表达一般实例351
九、配子体决定的雄性不育的实例352
十、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的含义353
十一、核质互作——玉米雄性不育354
十二、“核不育”——“显性核不育”355
十三、“核不育”——“隐性核不育”357
十四、“核不育”的界定和分类358
第二节 前人有关F1数量性状遗传数学式简介359
一、F1数量性状遗传和差式359
一、裴新澍相对遗传力理论和公式简介360
第三节 本研究与裴新澍相对遗传力理论的共同点和分歧360
二、F1数量性状遗传乘积式360
二、与裴新澍相对遗传力理论共同点和分歧点361
第四节 F1回归方程式与其他式子比较362
一、F1回归式与和差式的比较362
二、F1回归式与和差式实例比较363
三、F1回归方程式与乘积式实例比较365
第五节 对克隆表达的一点见解367
跋368
一、王鉴明的推荐文章368
二、专家的推荐意见374
三、查新结论(2003年3月)380
后记391
参考文献393
本书所用主要新名词英汉对照和解释(暂用)394
附录:t分布表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