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史研究 先秦分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教育史研究 先秦分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4/30247034.jpg)
- 陈学恂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77382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21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39页
- 主题词:教育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史研究 先秦分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六艺教育的源流1
第一章 六艺教育的起源、形成和发展3
第一节 六艺教育的起源3
一 自然形态教育的萌芽3
二 礼乐教育始于原始的祭祀活动4
三 原始的文字教学和军事教练8
第二节 六艺教育的形成11
一 夏商官学12
二 西周官学14
第三节 六艺教育的发展24
一 春秋时期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24
二 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28
第二章 六艺教育思想的主流35
第一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35
一 生平及讲学活动35
二 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37
三 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教育思想43
四 以礼乐为主的教学内容48
五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54
第二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58
一 生平及“仁政”学说58
二 以性善论为基础的“扩充”本性论61
三 反功利、重动机的道德修养论65
四 “深造自得”的学习方法论69
第三节 荀子的教育思想73
一 生平及王霸结合的政治主张73
二 以性恶论为基础的“化性起伪”论75
三 培养“大儒”、“雅儒”的教育目的论77
四 从“法后王,一制度”出发的教育内容论78
五 重视理性判断作用,提倡“重己役物”的道德修养论79
六 “天官”与“天君”并重的智力发展论84
七 尊师、“积渐”、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论87
第四节 《大学》与《学记》的教育思想90
一 《大学》的教育思想91
二 《学记》的教育思想94
第三章 六艺教育思想的支流100
第一节 墨家的教育思想100
一 墨子的生平和墨家集团100
二 兴利除害的教学宗旨101
三 “贤士”教育的三条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103
第二节 《吕氏春秋》中的教育思想111
一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111
二 论“义理之道”与道德教育112
三 论“和”与“适”的乐教本旨115
四 论“疾学”与“尊师”117
五 论“达师”与“善学”119
第二编 法制主义的教育123
第一章 法家与礼法之争125
第一节 法与法家125
第二节 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127
第三节 先秦的礼法之争133
第二章 人性之辩——法家的教育作用论138
第一节 人性之辩的缘起138
第二节 人性“趋利避害”说139
第三节 “因人情”、“反民性”的教育作用论142
第三章 以“公”定德——法家的道德及道德教育思想151
第一节 法家的道德观及道德规范体系151
一 道派与德派151
二 法家以道率德的思想153
三 法家“明于公私之分”、“废私立公”的道德准则155
四 法家论道德规范159
五 先秦道德观上的两个问题162
第二节 法家的道德教育思想167
第四章 “四民分业”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家的社会教育175
第一节 “四民分业”与教育175
一 关于“士”的教育177
二 农工商的教育179
三 其他法家人物论农业教育与兵士教育180
第二节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82
一 法制教育的内容和原则182
二 法制教育的制度186
第三节 私学与社会教育问题189
第五章 贤才之辩——法家的人才观及人才教育思想192
第一节 “举贤”主张的统一192
第二节 人才标准上以“尚法”反“尚贤”193
一 关于最高统治者的人才标准194
二 关于官吏的人才标准204
第三节 用人标准上以“用人以能”反“用人以贤”207
第四节 法家论术治教育及官吏人才的选拔与培养213
一 术治教育213
二 官吏人才的选拔与培养219
第三编 自然主义教育与儒道互补223
第一章 道家及儒道关系225
第一节 道家的政教主张225
第二节 道家的教育活动227
第三节 儒道教育思想的对立与互补230
第二章 儒道教学思想比较236
第一节 两种学习理论236
一 学习论上的区别236
二 学习过程论241
三 学习理论的评价247
第二节 教学原则的互补248
一 关于教师249
二 关于教学辩证法252
三 关于学习心态254
四 关于整体性原则257
五 关于知识与能力259
第三章 乐教特征及儒道之争261
第一节 乐与乐教的历史考察261
第二节 关于乐教的争鸣267
一 乐教内涵问题的论争267
二 对乐教功用的不同理解274
第三节 儒与道——两种美育理论的评判277
一 自然美与教育278
二 艺术美与教育280
三 社会美与教育282
第四章 理想人格的培养286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思想基础286
第二节 人格的建构289
一 道德认识论289
二 道德情感论292
三 道德意志论295
第三节 品德与修养297
一 道德规范的确认297
二 人格品德说301
三 修养方法论306
第四节 儒道人格理想与双重人格论310
参考文献316
后记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