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中医临床基本技能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实用中医临床基本技能
  • 李任先,陈纪藩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ISBN:7535925669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58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58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实用中医临床基本技能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临床诊断技能1

第一章 四诊基本诊法1

第一节 望诊1

一、望神1

二、望头面五官2

三、望舌5

四、望形体、姿态8

五、望皮肤9

六、望排出物11

七、望小儿指纹12

第二节 闻诊13

一、听声音13

二、嗅气味14

第三节 问诊15

一、问寒热15

二、问汗16

三、问痛17

四、问二便18

五、问饮食口味20

六、问睡眠21

七、问经带21

八、问小儿23

第四节 切诊23

一、脉诊24

二、按诊26

一、虚里诊法28

第一节 内科特殊诊法28

第二章 各科特殊诊法28

二、五音诊法29

三、舌下络脉诊法30

四、诊脐法30

五、人迎脉诊法32

六、趺阳脉诊法33

七、气质诊法33

八、体质诊法37

九、时辰诊法40

十、试探诊法42

十一、耳诊46

十二、甲诊48

十三、目诊48

十四、皮肤诊法51

第二节 外科特殊诊法54

一、疮疡诊法54

二、乳房疾病诊法62

三、瘿瘤诊法64

四、皮肤性病诊法65

五、肛门直肠疾病诊法68

六、泌尿、男性前阴病诊法72

第三节 骨伤科特殊诊法74

一、四肢骨干骨折诊法74

二、四肢关节损伤诊法74

三、躯干骨折、脱位诊法77

四、软组织损伤诊法79

五、常用测量方法86

一、妇科基本诊法(与妇科疾病相关的问、望、闻、切)88

第四节 妇科病特殊诊法88

二、妇科各类病证诊法94

第五节 儿科特殊诊法104

一、五色主病法104

二、望形态法105

三、诊颅囟法106

四、诊耳法106

五、诊眼法107

六、诊鼻法108

七、诊口法108

八、诊胸腹法109

九、诊四肢法109

十、辨斑疹110

十二、切脉法112

十一、辨爪甲112

十三、望指纹113

十四、辨前后二阴114

十五、望二便法115

十六、辨声法115

十七、问个人史116

十八、问预防接种史116

第六节 中医眼科特殊诊法117

一、中医眼科问诊117

二、中医眼科望诊118

三、五轮辨证120

四、症状辨证121

第七节 耳鼻咽喉科特殊诊法124

一、耳病诊法125

二、鼻病诊法129

三、咽喉病诊法135

第八节 针灸特殊诊法139

一、经络诊法139

二、腧穴诊法141

三、运气诊法142

第二编 临床思辨技能143

第一章 辨证要点143

第一节 八纲辨证143

一、表里143

二、寒热144

三、虚实146

四、阴证147

五、八纲的相互关系149

一、六淫辨证151

第二节 外感热病辨证151

二、六经辨证156

三、卫气营血辨证162

四、三焦辨证167

第三节 内伤杂病辨证170

一、脏腑辨证170

二、气血津液辨证180

三、痰饮辨证184

四、食滞、虫积辨证186

第二章 辨证思维技能188

第一节 辨证思维方式188

一、辨证思维程序188

二、辨证思维形式189

三、辨证思维方式190

一、观察法192

第二节 辨证思维方法192

二、矛盾分析法193

三、待诊法195

四、试探法196

五、逻辑推理法197

六、心悟心法198

第三节 辨证思维原则199

一、整体观原则——全面分析病情199

二、病证结合观原则——弄清辨病与辨证的关系、病证的特点及其形式200

三、动态观原则——注意主证的转化204

四、求本观原则——辨真假、审标本204

第三章 论治技能205

一、平调阴阳,以平为期206

第一节 论治原则206

二、急则治标,缓则治本207

三、凡有外感,先治外感207

四、整体局部,治分主次208

五、因势利导,异法方宜209

六、治病宜早,重视护理210

第二节 论治技巧211

一、气机不疏,先理郁滞212

二、运化失司,先调脾胃212

三、生克表里,脏腑补泻213

四、方随证出,随证治之214

五、掌握方规,精究主药215

六、久病痼疾,治在缓图,守法守方215

第一章 处方的目的与思路217

第一节 处方的目的217

第三编 临床方药应用技能217

一、增强药效218

二、综合药效218

三、产生新的药效219

四、制约毒烈性,减轻副作用219

第二节 处方的思路219

第二章 处方的组成原则与技巧223

第一节 处方的组成原则223

第二节 处方治病的原理224

一、强调整体,协调脏腑224

二、调整阴阳,纠正盛衰225

三、针对病因,祛除病邪225

四、以正为本,扶正却病226

第三节 处方的技巧及格式226

第一节 治法与方剂的关系229

第三章 治法与方剂229

第二节 常用治疗方法230

一、解表发汗法230

二、清泄里热法231

三、温里祛寒法232

四、泻下通便法232

五、调和疏解法233

六、补虚扶正法234

七、消食导滞法235

八、涌泄催吐法236

九、行气降逆法236

十、活血化瘀法237

十一、祛痰化饮法238

十二、祛湿利水法239

十四、平肝熄风法240

十三、祛风胜湿法240

十五、润燥滋阴法241

十六、收敛固涩法242

十七、通关开窍法243

第三节 治法的应用243

一、正治法244

二、反治法246

第四章 脏腑辨证用药选方指南247

第一节 心病的辨证用药选方248

一、心气不足248

二、心阳虚衰248

三、心阴不足249

四、心血亏虚249

六、心火亢盛250

五、痰火扰心250

七、痰饮凌心251

八、心血淤阻251

九、邪闭心窍251

第二节 小肠病的辨证用药选方252

一、小肠虚寒252

二、小肠实热252

三、小肠气滞253

第三节 肺病的辨证用药选方253

一、肺气虚弱253

二、肺阴不足254

三、肺虚不固254

四、痰湿犯肺255

五、肺热壅盛255

八、风寒束肺256

六、寒饮犯肺256

七、风热犯肺256

九、燥热伤肺257

十、肺实不宣257

第四节 大肠病的辨证用药选方258

一、大肠寒湿258

二、大肠湿热258

三、大肠不固259

四、大肠积滞259

第五节 肝病的辨证用药选方260

一、肝阴亏虚260

二、肝血不足260

四、阴虚阳亢261

五、血虚(阴虚)风动261

三、肝经虚寒261

六、肝气郁结262

七、肝火上炎262

八、肝血淤阻263

九、肝经湿热263

十、肝阳上扰264

十一、肝脉寒凝264

第六节 胆病的辨证用药选方265

一、胆虚气怯265

二、湿热内阻265

三、痰火内扰266

第七节 脾病的辨证用药选方266

一、脾虚不足266

四、脾阴不足267

二、脾虚下陷267

三、脾不统血267

五、脾阳虚寒268

六、寒湿困脾268

七、湿热内蕴269

第八节 胃病的辨证用药选方269

一、寒邪犯胃269

二、胃热炽盛270

三、积滞于胃270

四、胃气上逆271

五、胃阴不足271

第九节 肾病的辨证用药选方272

一、肾阴亏虚272

二、肾阳不足272

五、肾虚水泛273

三、肾虚不固273

四、肾不纳气273

第十节 膀胱病的辨证用药选方274

一、膀胱虚寒274

二、膀胱湿热274

第五章 “药对”配伍运用275

第一节 “相须”协同配伍的运用276

第二节 “相使”相辅配伍的运用290

第三节 相反相成配伍的运用295

第四编 基本治疗技能303

第一章 药物治疗303

第一节 内服法303

第二节 注射法305

第三节 鼻饲法307

第四节 灌肠法308

第五节 敷贴法310

第六节 熏洗疗法311

第七节 蒸气吸入疗法312

第八节 离子导入疗法313

第二章 针灸治疗315

第一节 腧穴定位法315

一、骨度分寸法315

二、自然标志取穴法318

三、手指同射取穴法318

四、简便取穴法319

第二节 常用针灸操作方法319

一、毫针疗法319

二、艾灸疗法329

三、拔罐疗法333

第三章 推拿疗法335

第一节 推拿疗法335

第二节 刮痧疗法339

第三节 撮(捏)(抓)痧疗法339

第四节 理疗仪器简介340

一、电疗法340

二、低频脉冲电疗法344

三、高频电疗法347

四、磁疗法350

五、光疗法354

六、超声疗法359

第四章 气功疗法361

第五章 饮食疗法362

一、我国食疗的特点363

二、食疗的作用364

三、食疗原则365

四、饮食宜忌367

五、食治中的常用品种与剂型369

第六章 中医心理疗法369

第一节 顺志从欲法370

第二节 精神内守法371

第三节 认知引导疗法372

第四节 情志相胜疗法373

第五节 暗示疗法375

第六节 音乐疗法376

第一节 鼻腔喷药疗法379

第一章 内科特殊疗法379

第五编 各科治疗技能379

第二节 鼻腔填置疗法381

第三节 啖鼻疗法382

第四节 喷雾疗法384

第五节 噙化疗法385

第六节 擦牙疗法387

第七节 意疗法388

第八节 湿泥疗法388

第九节 热蜡疗法389

第十节 沐浴疗法391

第十一节 矿泉疗法392

第十二节 纳肛疗法394

第十三节 日光浴疗法(紫外线疗法)397

第十五节 药枕疗法399

第十四节 握药疗法399

第十六节 药兜疗法400

第十七节 带药疗法401

第十八节 烟熏疗法402

第十九节 吸引疗法404

第二十节 香佩疗法404

第二十一节 灼烙疗法405

第二十二节 蜂针疗法407

第二十三节 鳝血疗法409

第二章 外科特殊疗法410

第一节 药物箍围法410

第二节 油膏外敷法411

第三节 膏药外贴法412

一、消散药413

第四节 掺药外敷法413

二、提脓祛腐药414

三、腐蚀药与平胬药414

四、生肌收口药415

五、止血药416

六、清热收涩药417

第五节 草药外敷法417

第六节 皮肤科特殊疗法419

一、外用药物的剂型419

二、外用药物使用原则421

三、针灸与穴位注射422

第七节 切开法423

第八节 挂线法424

第十节 烙法425

第九节 结扎法425

一、火针烙法426

二、烙铁烙法427

第十一节 砭镰法427

第十二节 引流法428

一、药线引流法428

二、导管引流法429

三、扩创引流法429

第十三节 垫棉法430

第十四节 熨法431

第十五节 浸渍法432

第三章 骨伤科特殊疗法432

第一节 内治法433

一、攻下逐瘀法433

三、清热凉血法434

二、行气活血法434

四、和营止痛法435

五、接骨续筋法435

六、舒筋活络法436

七、补气养血法436

八、补养脾胃法437

九、补益肝肾法437

十、温经通络法438

第二节 外治法438

一、骨折整复的基础手法438

二、筋伤治疗的基础手法443

三、骨科常用外固定方法445

四、骨伤科常用外用药物治疗方法452

第—节 外阴熏洗、坐浴454

第四章 妇科特殊疗法454

第二节 阴道抹洗、灌洗455

第三节 阴道纳药456

第四节 子宫颈火烫术457

第五节 敷贴法458

第六节 针灸疗法461

一、妇科痛证461

二、止血与调经462

三、胎位不正463

四、缺乳463

五、产后小便不通464

六、子宫脱垂464

七、慢性附件炎464

一、恶阻465

二、难产465

第七节 穴位注射465

八、针刺促排卵465

三、外阴白色病变466

四、负压吸穴止吐466

第五章 儿科特殊疗法466

第一节 针四缝疗法466

第二节 捏脊疗法467

第三节 熏洗疗法467

第四节 拔火罐疗法467

第五节 掐压法468

第六节 吹喉疗法468

第七节 刮痧疗法469

一、疏风清热法470

第六章 眼科特殊疗法470

第一节 内治法470

二、祛风散寒法471

三、泻火解毒法471

四、滋阴降火法472

五、祛湿法473

六、止血法474

七、活血化瘀法474

八、疏肝理气法475

九、软坚散结法476

十、补益法476

十一、退翳明目法477

第二节 外治法478

一、点眼药水法478

三、涂眼药膏法479

二、点眼药粉法479

四、熏洗法480

五、敷法481

六、冲洗法482

七、钩割法484

八、廉洗法485

九、烫烙法486

十、薄贴法487

十一、?鼻法(嚏法)488

十二、按摩法488

十三、电离子导入489

第七章 耳鼻咽喉科疾病特殊疗法491

第一节 内治法491

一、疏解表邪法492

二、清热解毒法与通便利膈法493

三、利水化湿法、渗湿除涕法、化痰利咽法494

四、通窍法495

五、散瘀排脓法、补托排毒法496

六、行气活血法、活血通络法、解郁散结法497

七、补法——补益气血法、滋补肾脏法498

第二节 外治法、按摩导引法499

—、耳病外治疗法、按摩导引法500

二、鼻病外治法、按摩导引法505

三、咽喉病外治疗法、按摩导引法、烙治法511

第八章 针灸科特殊疗法522

第一节 特殊针疗操作方法522

一、三棱针疗法522

二、皮肤针疗法524

三、皮内针疗法525

四、电针疗法526

五、水针疗法527

六、头针疗法529

七、耳针疗法534

八、温针疗法545

九、火针疗法546

第二节 针灸科特殊疗法548

一、挑治疗法548

二、芒针疗法550

三、磁疗法552

四、穴位割治疗法554

五、穴位穿线、埋线、结扎疗法555

六、穴位埋药疗法55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