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苏南抗日斗争史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苏南抗日斗争史稿](https://www.shukui.net/cover/1/32859560.jpg)
-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苏南抗日斗争史稿》编写组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7214000520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234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62页
- 主题词:苏浙抗日根据地-抗日斗争(学科: 历史) 抗日斗争-苏浙抗日根据地(学科: 历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苏南抗日斗争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苏南抗战的战斗历程(代序) 叶飞1
前言1
第一章 苏南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1
第一节 人民抗日力量的增长2
第二节 从上海抗战到南京沦陷6
一 上海抗战6
二 国民党军队在苏南的败退8
三 南京沦陷10
第三节 侵华日军在苏南的暴行11
第四节 人民抗日斗争的兴起15
一 救国保家,抗暴自卫15
二 抗日游击队风起云涌16
第二章 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20
第一节 新四军东进苏南敌后21
一 先遣支队及其韦岗战斗21
二 第一、第二支队挺进茅山23
三 扶助发展抗日武装28
四 团结争取地方领袖30
五 镇句金丹抗敌总会的诞生32
第二节 东路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35
一 中共江苏省委在东路的抗日活动35
二 “江抗”东进37
三 东路地区抗战的新局面39
四 “江抗”西撤43
一 京沪路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46
第三节 苏南抗日根据地基本建成46
二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49
三 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51
四 开辟金丹武、长滆、太滆54
五 新“江抗”坚守阳澄湖56
第四节 向北发展,开辟苏中59
一 建立苏北“桥头堡”59
二 江南指挥部和苏皖区党委联席会议61
三 苏南新四军主力移师北渡62
第三章 独立自主地扩大军队、建立政权67
一 东路军政委员会成立68
第一节 东路抗日根据地的形成68
二 东出昆嘉太,西入澄锡虞70
三 中共东路特委转变斗争方式75
四 人民抗日自卫会77
第二节 皖南事变前后苏皖地区的艰苦斗争80
一 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80
二 抗敌总会代行政权职能82
三 横山事件和金宝圩事件85
四 策应新四军军部由皖南北移88
五 第一、第二、第三游击区的反扫荡斗争90
第三节 新四军苏南部队改编为第六师95
一 新四军第六师成立95
二 建设党的模范游击兵团96
三 黄金山反顽三战三捷100
第四节 江南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102
一 中共江南区委员会102
二 江南行政委员会103
三 发展根据地经济、文教事业106
第四章 反清乡,反清剿,在敌顽夹击中坚持113
第一节 东路反清乡斗争114
一 日伪清乡计划的出笼114
二 第十八旅以分区转移对付敌分区清乡115
三 第十六旅在二、三游击区广泛出击120
四 血战塘马124
第二节 总结经验,改变策略,巩固抗日根据地126
一 江南区党委扩大会议126
二 丹北“四大运动”129
三 恢复横山,坚持太滆、金丹武131
四 武工队揳进东路、浦东清乡区134
五 苏南民运工作会议和秋收减租斗争136
六 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南下与第十六旅合编141
第三节 茅山、太滆、丹北的反清乡斗争144
一 反封锁、反特工、反投降妥协144
二 奔袭延陵、丁庄铺147
三 “一二一”政策151
一 两溧反顽战役156
第四节 挫败反共顽固派的清剿156
二 第十六旅主力转战南京外围160
第五章 扩大解放区,发展苏浙皖边,夺取抗战胜利165
第一节 巩固老区,建设新区,开辟边区166
一 敌进我进,开辟广郎166
二 准备局部反攻168
三 长兴、周城、泗安三次攻势作战171
第二节 苏南解放区的建设174
一 苏南行政公署及其民主建政174
二 生产建设179
三 文教工作182
四 整风运动184
一 苏浙军区成立188
第三节 新四军第一师主力南进,发展苏浙皖边区188
二 天目山反顽战役191
三 苏浙皖边解放区的形成196
四 东路抗日阵地的恢复199
五 城市人民的抗日斗争202
第四节 苏南人民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205
一 全面反攻,收复失地205
二 苏浙军区部队和党政干部渡江北撤209
结语213
附217
苏南抗日斗争大事记217
后记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