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二元结构与二次创新 来自中小企业的实地考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二元结构与二次创新 来自中小企业的实地考察
  • 浦根祥著 著
  • 出版社: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375423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251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8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二元结构与二次创新 来自中小企业的实地考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二元结构”历史背景透视1

第一节 农业生产方式对近代工业的投影2

第二节 师与制“二元”价值观的确立7

一、如何对待“船坚炮利”7

二、师与制“二元”价值观的确立8

第三节军、民用“二元结构”的形成9

一、“二元结构”的投影关系分析10

二、近代军事工业的举办11

三、近代民用工业的举办14

第四节官、商办“二元结构”的形成15

一、中国传统科学文化观16

二、国人对舶来科学文化所持的基本态度18

三、从体、用到官、商办“二元”管理体制的确立19

第五节官、商办“二元体制”的基本评价21

一、“官办”企业管理体制22

二、“官督商办”体制24

第二章 “二元结构”的技术经济分析26

第一节 管理体制与微观管理行为26

一、对企业实施直接控制27

二、对企业实施间接控制27

第二节 管理体制与生产要素配置28

一、怎样看待舶来生产要素及生产方式29

二、怎样处理本土与舶来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30

三、选择对结果的投影关系31

第三节“二元管理体制”变迁的博弈分析34

一、“博弈论”的由来34

二、“二元管理体制”的博弈分析35

三、“博弈”的结果37

第四节 科企分立“二元结构”的由来39

一、体、用“二元结构”对技术生境的投影40

二、技术扩散中的“可广延性”问题42

三、案例分析——技术的扩散、转移与控制45

第五节 科企分立“二元结构”格局的形成47

一、技术的社会控制47

二、技术社会控制的内涵48

三、从技术的科学控制看科企分立“二元结构”50

第三章 “二元结构”在当代苏南(上)54

第一节 一种解释——苏南乡镇企业兴起的历史成因55

一、小岗村经验与苏南自然条件56

二、农村改革的技术经济分析57

三、苏南人的出路——比较收益分析58

四、苏南人的出路——寻求发展机遇60

第二节 苏南乡镇企业的兴起62

一、乡镇企业兴起的动力机制63

二、“多元经济结构”的形成64

三、多元结构带来的“连进效应”67

第三节 乡镇企业发展的技术路径69

一、发展路径的经济学分析69

二、发展路径的科技传播学解释70

三、技术路径的微观分析71

四、发展路径的技术经济解释73

第四章 “二元结构”在当代苏南(中)77

第一节 苏南地区的中小企业77

一、中小企业的结构组成78

二、中小企业的技术分层79

第二节“先发生型”中小企业81

一、技术要素的理论解释82

二、“先发生型”中小企业技术资源的获得渠道84

三、“先发生型”中小企业技术资源使用状况85

第三节“后发生型”中小企业的技术资源结构87

一、企业对技术所持的基本态度88

二、技术资源的获得渠道91

三、技术资源的导入方式94

四、企业对技术的控制能力及控制方式94

五、技术要素投入效果的评价方式96

第五章 “二元结构”在当代苏南(下)99

第一节“二元结构”与技术“远程扩散”99

一、技术与科学的异步扩散100

二、异步扩散引致的后果101

第二节“二元结构”与技术“中、近程扩散”101

一、技术的跨企业扩散102

二、技术的跨科企扩散103

三、跨科企扩散中存在的问题104

四、技术扩散的知识载体105

第三节 技术扩散与扩散媒质107

一、技术扩散的语言通道107

二、共享资源信息不对称108

三、地理的边缘属性与“内部人控制”109

四、技术使用与结构性失业111

第四节“二元结构”与技术的跨国转移112

一、技术跨国转移通道113

二、技术跨科企、跨行业转移通道116

三、技术在企业之间转移117

第六章 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及一般模式120

第一节 创新必要性的理论解释121

一、从市场均衡到“零利润”经营122

二、实现超额利润经营的条件124

三、实现超额利润经营的途径125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127

一、创新的科技推动127

二、熊彼特创新模型129

三、创新的需求拉动130

四、斯穆克勒创新模型132

五、技术创新的制度推动133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内在要求135

一、创新与创新的组织者135

二、组织者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138

三、创新活动的规划与实施140

四、公共技术知识资源的利用142

第四节 创新的一般程序143

一、技术机会评价143

二、技术机会选择144

三、选择标准的具体化147

四、创新模式的选择与实施147

第七章 “二元结构”与“二次创新”151

第一节 再论技术转移152

一、转移通道多元化152

二、知识形态的技术开始进入中小企业154

三、职业载体开始进入中小企业155

四、信息载体开始进入中小企业156

第二节 技术的生命周期157

一、生命周期的基本特征157

二、技术的导入期与生长期160

三、技术的成熟期与停滞期162

第三节 技术跨国转移与“二次创新”166

一、技术跨国转移通道166

二、“二次创新”机会密度分布168

三、“二次创新”和“再创新”定位169

第四节 技术跨科企转移与“二次创新”170

一、技术资源的市场供给170

二、技术资源的市场需求172

三、企业社会分层与创新机会分布173

第八章 观察到的创新(上)176

第一节 创新品位的数据统计176

一、关于数据统计的几点说明177

二、专利内在结构在数据上的反映178

第二节 从专利数据看“二次创新”的合理性180

一、专利数据的比较分析181

二、从专利数据分析看“二次创新”的合理性182

三、专利分布的非均衡解释185

第三节“二次创新”的场论分析186

一、新技术的发育机制186

二、新技术的辐射方式188

三、新技术的辐射周期及基本特征189

四、企业在辐射场中的定位191

第四节 新技术在辐射中所受到的干扰192

一、企业对新技术所施加的干扰行为192

二、干扰行为产生的后果194

第九章 观察到的创新(中)——案例分析197

第一节“二次创新”的背景透视198

一、创新的技术路径及相关技术资源198

二、国内同行生产企业的反应199

三、政府部门的反应200

四、寻求创新机会的理由200

第二节 可行性论证及创新资本筹备203

一、创新可行性论证及“无差异分析”203

二、“无差异分析”的现实意义205

三、创新资本的筹集——宏观目标相一致206

四、创新资本的筹集——微观目标相一致207

第三节 创新网络的形成209

一、利用政府的行政资源209

二、利用科技界高科技资源210

三、积极营造创新网络211

第四节 变化中的创新网络215

一、“投产试运行阶段”的创新网络215

二、“研究与开发”组织的内部化216

三、终产品的创新网络216

四、创新利润的实现过程218

第十章 观察到的创新(下)221

第一节 向市场引进新产品222

一、产品相对稀缺度与产品导入期222

二、新产品平均成本与产品导入期223

三、新产品进入生长期和成熟期224

四、停滞期的到来与零利润经营225

五、观察到的新品开发226

第二节 采用新技术227

一、新技术采用与企业生产效率228

二、新技术采用与企业生产规模及产品质量229

三、新技术采用与“溢出效应”及管理水平230

第三节 开拓新市场231

一、市场的边际扩张232

二、另辟新市场233

第四节 控制原材料来源渠道234

一、确保原材料来源渠道畅通234

二、对原材料来源渠道实施控制235

第五节 走向制度创新238

一、观念创新238

二、实践创新240

三、制度创新存在的问题240

附录:专家评语2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