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顾维钧回忆录缩编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顾维钧回忆录缩编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6/32828874.jpg)
- 天津编译中心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7101016162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707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146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顾维钧回忆录缩编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上册1
插图1
前言1
第一卷 童年及求学时代(1888~1912)1
第一章 家庭与求学3
第二章 婚姻问题7
第三章 结业回国10
第二卷 担任外交官的头十年(1912~1922)17
前言 返国后的最初印象19
第一章 民国初年的北京21
一 袁世凯时代的北京政治21
二 在北京的生活与职务24
三 中国的对外关系27
1.边境纠纷及中英、中俄谈判27
2.日本侵占青岛及“二十一条”29
第二章 首次出使华盛顿36
一 出任驻华盛顿公使36
二 1916年芝加哥借款39
三 中国宣战40
四 1917年11月蓝辛——石井换文42
五 从凡尔登到凡尔赛,和会前夕44
第三章 巴黎和会47
一 陆总长到达巴黎;代表团内部名次问题47
二 代表团内的初期摩擦50
三 在“十人会”上阐明中国立场52
四 代表团内部困难加深;陆徵祥的遽然离去和归来;讹传我订婚55
五 “四人会”作出决定;中国力争修改58
六 力争对青岛条款的保留权利63
七 中国不参加和约签字64
八 中国决策的背景66
一 我的任命和华府会议的召开68
第四章 首次出使伦敦及华府会议68
二 华府会议——组织与程序69
三 山东问题的会谈73
第三卷 回国任职(1922~1932)79
第一章 北京的政治生活 1922~192481
一 颜惠庆博士再次担任内阁总理81
二 王宠惠博士的内阁及其与国会的冲突85
三 张绍曾将军组阁及其垮台91
四 摄政内阁94
五 对曹锟和吴佩孚的一些回忆96
六 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冯玉祥倒戈100
第二章 政治、内战及财政105
一 引退和重返北京任财政总长105
二 中秋节危机108
三 我的总理职务115
一 苏俄特使越飞118
第三章 在我外交总长任内(1922~1928)所发生的问题118
二 美、日要求在北京设立无线电台与企图行贿120
三 金佛郎案121
四 参战借款123
五 日本公使芳泽递交国书事件及摄政内阁124
六 临城劫案125
七 中苏谈判128
1.1924年3月王正廷签署协议草案128
2.与苏俄谈判;内阁否决王正廷—加拉罕协议132
3.炸弹事件和1924年5月31日签署的协议134
八 归还威海卫问题的讨论137
九 万县事件的解决140
十 终止1865年签订的中比条约142
十一 归还庚子赔款;中国基金会145
十二 袭击苏俄大使馆一案147
一 少帅张学良与苏俄的冲突149
第四章 满洲危机149
二 回忆国民党扩大会议152
三 沈阳事变的发生153
四 南京的政策和国际联盟156
五 出任外交部长159
六 民众的反应与蒋介石政府的倒台162
七 李顿调查团164
第四卷 出使法国(1932.10~1941.6)171
第一章 中日冲突时期在巴黎和日内瓦的外交官生涯 1932年10月~1933年173
第一节 首途赴欧;李顿报告书和在船上与李顿调查团的接触173
第二节 在日内瓦的第一个月,对李顿报告书的反应179
第三节 在国联行政院及全体大会上为我国申辩189
第四节 根据盟约第十五条第四项拟定一个可接受的最终报告书198
第二章 继国联最终报告书提出结论意见后的活动 1933年2月14日~1934年6月213
第一节 关于根据盟约第十六条实行制裁问题213
第二节 塘沽协定和以对日制裁为中心转为以对华经济技术援助为中心222
工作234
第三节 世界各国对中国兴趣淡薄后我的234
第三章 归国度假 1934年6月~1936年3月240
第四章 任驻法大使的第一年;欧洲局势的进展及对华新政策 1936年3月~1937年3月246
第五章 欧洲和远东严峻的一年 1937年1月~12月259
第一节 卢沟桥事变的前奏259
第二节 中日战争爆发时的外交努力264
一 卢沟桥事变当时的外交活动264
二 战事开始波及上海时的外交努力275
第三节 在国际联盟的外交活动282
第四节 卢沟桥事变后争取国外物资援助295
第五节 关于中日冲突的布鲁塞尔会议301
一 会议背景301
二 在会议上为中国辩护306
三 提供过境便利问题311
四 会议结束313
第一节 布鲁塞尔会议的余波324
第六章 欧战爆发前的外交活动 1937年11月末~1939年8月中324
第二节 国内军事形势恶化,欧战迫在眉睫,中国需要援助日益迫切,获得外援更加不易347
第三节 中国再次向国联申诉,因欧洲危365
机而告失败365
第四节 在日本开始南进而西方列强又缺乏单独行动积极性的情况下,我所进行的外交努力381
第五节 促进中、英、法之间的合作397
第六节 日本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猛烈冲击所引起的反应414
第七章 欧战爆发后的外交活动 1939年8月22日~1941年6月438
第一节 欧洲战争的爆发及其对中国和中国政府政策的影响438
第二节 鉴于欧战爆发以及英、法和美国对莫斯科的疑虑,重新估价中国的外交政策460
第三节 中法合作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至关重要的印度支那过境运输问题479
第四节 兵临巴黎城下前,法国外交政策的摇摆496
第五节 法国向德国投降,日本对维希治下印度支那的进逼515
第六节 法、日关于印度支那的协定531
第五卷 二度使英(1941.7~1946.7)555
一 英国的战争贷款557
第一章 使英初期 1941年7月~1942年10月557
第一节 五大问题557
二 滇缅公路558
三 香港问题559
四 印度独立560
五 作战方针562
第二节 初期概述563
一 珍珠港事件前夕几个主要国家政府间的关系563
二 美国参战565
三 太平洋战争初期566
四 回国述职和接待英国国会访华团572
第二章 归国阶段 1942年10月~1943年3月574
第一节 与国内领袖们的谈话和为争取支持中英结盟而奔走574
第二节 英国国会访华团访问中国579
第三节 在国内的其他一些谈话587
第四节 1943年1月11日的中英条约592
第五节 中国的总形势595
第三章 在美停留 1943年3月~5月604
第一节 蒋夫人访英问题604
第二节 安排蒋夫人与邱吉尔会谈未果和宋子文与邱吉尔、罗斯福的会谈612
第四章 英国对华关系的发展 1943年6月~11月618
第一节 英国对中国的不满和友谊618
第二节 宋子文访问伦敦621
第三节 1943年8月底到11月的情况624
第五章 从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到旧金山会议 1944年8月~1945年6月630
第一节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630
第二节 中国与其他三强的关系638
一 中国与美苏的关系638
二 在伦敦,应付对我国政府的批评及英国职工大会642
第三节 旧金山会议647
一 在国内,研究中苏关系和即将开幕的旧金山会议等问题647
二 在华盛顿为出席旧金山会议作准备652
三 中国代表团656
四 预备会议和正式会议658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与联合国的成立 1945年5月~1946年7月663
一 日本投降和中苏条约663
二 五强外长会议675
三 联合国筹备委员会的执行委员会683
四 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688
五 回国691
下册709
第六卷 再度出使华盛顿(上)(1946~1950)709
第一章 开始时期 1946年7月~12月711
第二章 美国从中国部分脱身时期 1947年1月~3月720
第三章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1947年3月~9月初726
第四章 中国要求经济援助 1947年4月~6月732
第五章 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1947年7月~12月744
第六章 为援华计划而奋斗 1947年12月下旬~1948年9月755
第七章 国际新形势,美国国内政治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1948年773
第八章 中国情势恶化之际的中美关系 1948年10月~1949年1月中旬780
第一节 中国要求美援780
第二节 中国局势及美国的反应794
第三节 蒋夫人访问华盛顿敦促美援801
第四节 中国政府建议和谈期间的美援前景809
第九章 紧要关头 1949年1月~10月817
第一节 中国的局势817
第二节 美国对中国政局的反应821
第三节 战事复起后,为寻求一项建设性政策所作的努力828
第四节 白皮书发表后要求继续援助848
第十章 大陆失守 1949年9月~1950年6月856
第一节 承认问题和中国向联合国控诉856
第二节 政府自广州撤至台湾870
第三节 对台湾及海南岛的援助问题880
第四节 大陆失守,中国的局势及由此而产生的若干问题892
第五节 朝鲜战争爆发前夕的美援情况900
第七卷 再度出使华盛顿(下)(1950~1956)907
第一章 朝鲜战争爆发后的中美关系 1950年6月24日~1951年2月1日909
第一节 朝鲜战争的爆发及其于美国对华政策的直接影响909
第二节 赴台磋商时局问题925
第三节 美国对台态度暧昧的后果932
一 美国暧昧态度下的台湾合法地位问题932
二 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945
三 对台新援助的初步阶段961
第二章 中共介入朝鲜战争时期 1950年12月末~1951年7月969
第一节 美国对华政策改变的前景969
一 援华政策的发展及对国民政府的态度969
二 关于对台湾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计划976
第二节 国际背景和美国的政治争论981
第三节 共同防御互助方案及对华援助989
第三章 毛邦初与周至柔之争及个人专断的政治;这些问题对美国舆论和美国援华政策的影响 1950年9月~1958年1000
第一节 对日和平条约的准备工作1018
第四章 对日和平条约 1949年9月~1952年8月1018
第二节 对日和约临时草案的谈判和修改1028
第三节 中国被排斥于对日多边和约之外1033
第四节 对中国被排斥于多边条约之外的反应及其对双边条约谈判的影响1040
第五节 对日双边和约1050
一 开始缔约谈判的困难1050
二 谈判、缔约和批准1056
第五章 朝鲜停战谈判时期 1951年8月~1953年1月20日1066
第一节 这一时期的国际背景1066
第二节 美国国内局势及其对华政策1077
一 援华和共同安全计划1077
二 中美关系表面改善1083
三 共和党的胜利和自由中国的新希望1087
第六章 华盛顿莫斯科新领导人高谈和平时期 1953年1月~8月1098
第一节 艾森豪威尔的援华“新”政策1098
一 僵局打开:对战俘问题的协定;自由中国前途难卜1118
第二节 朝鲜停战及其对国民党中国的影响1118
二 停战协定和拟议中的政治会议1124
第三节 美国和自由中国之间的互助合作问题1136
一 争取军事合作及解决诸如在印度支那和缅甸的中国军队等问题的努力1136
二 1954财政年度的对华共同安全援助1149
第七章 从板门店到日内瓦 1953年9月~1954年2月18日1158
第一节 把世界问题拿到会议桌上的连续尝试对国民党中国的影响1158
第二节 大使馆事务1173
一 蒋经国访美1173
二 美国援助问题1185
第八章 讨论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时期 1954年2月18日~8月1191
第一节 日内瓦会议时期的国际形势1191
一 日内瓦会议召开前的事态发展1191
二 日内瓦会议及其对国民党中国地位的影响1205
第二节 大使馆馆务,着重谈美援问题和前台湾省主席吴国桢无端指责政府而引起的种种问题1229
第三节 1954年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的序幕1241
第四节 重访台湾1248
第九章 1954年中美共同防御条约 1954年8月24日~12月1256
第一节 缔结条约的国际背景1256
一 第一次金门危机,东南亚条约组织公约和联合国的处境1256
二 国际上对“海峡危机”的关注影响着条约谈判1261
第二节 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在华盛顿正式谈判和缔结1272
一 1954年11月1日~11日谈判的初期1272
二 谈判的末期1285
第十章 沿海岛屿危机声中中美共同防御条约之实施1954年12月初~1955年5月初1297
第一节 在困难情况下中国批准中美共同防御条约1297
第二节 关于沿海岛屿的几项重大决定——台湾决议;从大陈撤退和在台湾海峡停火的建议1303
第三节 在执行关于大陆沿海岛屿的决定中的一些问题1311
第四节 台湾危机的缓和1332
一 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的批准与生效,大陈撤防的完成及安理会停火决议的搁置1332
二 顶住了放弃金门马祖的压力;共产党采取了和解政策1339
第一节 1955年7月的四强首脑会议1351
第十一章 国际紧张局势之缓和及其对中华民国的影响1955年5月~12月1351
第二节 美国—中共在日内瓦的会谈及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1358
一 日内瓦会谈的“第一项议程”——被扣留的平民问题及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1358
二 日内瓦会谈的“第二项议程”和联合国席位问题1368
三 接纳联合国新会员国的一揽子交易1375
威胁国民党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1375
四 日内瓦的“第二项议程”谈判在东西方缓和精神减退的情况下继续进行1386
第三节 美援、孙立人案及其他1389
第十二章 使美任务终了 1956年1月~5月初1403
第一节 驻华盛顿最后阶段的几个国际问题1403
一 从国民党中国的立场看英美会谈和日内瓦会谈1403
二 在共产党的政治和外交攻势不断加剧的形势下结束我在华盛顿的使命1412
第二节 辞去华盛顿职务1415
第八卷 海牙国际法院十年(1956~1966)1421
附录一 顾维钧生平简介1431
附录二 敬悼外交耆宿顾维钧博士 董霖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