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新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5008290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857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90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第一编 大事记7
第二编 地理69
第一章 位置 建置 政区71
第一节 位置面积71
第二节 建置沿革71
第三节 行政区划73
第四节 县城74
第二章 人口76
第一节 人口变化76
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构成77
第三章 地质82
第一节 地层82
第二节 构造84
第三节 岩浆层85
第四节 矿藏87
第一节 类型88
第四章 地貌88
第二节 名山关寨90
第五章 气候93
第一节 四季特征94
第二节 气温、霜期、降水96
第三节 日照、辐射、温度、地温99
第四节 风99
第一节 河流水系103
第六章 水文103
第五节 灾害性天气103
第二节 水资源106
第七章 土壤111
第一节 土地资源111
第二节 土壤分布111
第八章 野生动、植物112
第一节 野生植物112
第二节 野生动物113
第三编 革命斗争记略(1919--1949)115
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境内建立117
农民反封建斗争117
农民革命运动118
反击地主武装120
参加“黄麻起义”121
开辟柴山保122
三次反“会剿”与白沙关暴动126
建立苏维埃128
开展土地革命129
鄂豫皖根据地的统一130
鄂豫皖苏区首府建于新集133
苏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134
“肃反”扩大化141
新集失守143
国民党政府设立经扶县145
郭家河大捷与反第五次“围剿”146
坚持三年游击战争150
建立中共经扶县委155
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57
经光县民主政府领导坚持根据地斗争159
新县全境解放162
第四编 政治165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167
第一节 解放前党的组织状况167
第二节 县委组织机构170
第三节 基层党组织171
第四节 党员代表大会172
第五节 历任县委、县革委党的核心小组领导人175
第六节 党务工作178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184
第一节 普选184
第二节 历届大会187
第三节 人大常委会的主要活动190
第三章 人民政府192
第一节 苏维埃政府192
第二节 经光县民主政府193
第三节 新县人民政府194
第四节 区、乡(公社)政府200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会议201
第四章 人民政协201
第二节 主要活动203
第五章 群众团体205
第一节 工人组织205
第二节 农民组织206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208
第四节 妇女组织211
第五节 新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213
第一节 公安214
第六节 其他群众组织214
第六章 政法214
第二节 检察217
第三节 法院219
第四节 司法行政222
第七章 民政224
第一节 优抚优待224
第二节 烈士评查和残废评定226
第四节 老、弱、残抚养228
第三节 红军流落人员及中原突围人员评定228
第五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229
第六节 救济230
第七节 婚姻登记230
第八章 人事232
第一节 干部状况232
第二节 干部编制234
第三节 干部制度236
第一节 县委、县政府信访239
第九章 信访239
第二节 民政信访240
第十章 国民党经扶县党政机构241
第一节 国民党经扶县地方组织241
第二节 经扶县行政机构242
第三节 经扶县参议会243
第四节 群众组织244
第五编 军事245
第一章 人民军队及军事机关247
第一节 人民军队247
第二节 军事机关250
第二章 地方武装251
第一节 地方革命武装251
第二节 人民武装部254
第三节 红枪会256
第四节 国民党地方武装256
第三章 驻军 过军257
第四章 民兵259
第一节 民兵组织259
第三节 民兵工作“三落实”活动260
第二节 政治工作260
第四节 军事训练261
第五节 民兵作用262
第五章 兵役263
第一节 国民党政府征兵制263
第二节 志愿兵与义务兵役制263
第三节 预备役264
第六章 兵事264
第六编 经济277
第一节 土地改革279
第一章 经济制度及体制改革279
第二节 农业互助合作283
第三节 人民公社284
第四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284
第五节 经济联合社285
第六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85
第二章 建国后经济及基本建设发展概况287
第一节 经济发展概况287
第二节 基本建设概况292
第三章 农业294
第一节 农业分区295
第二节 主要农作物297
第三节 农技农艺300
第四节 农业机具304
第五节 蔬菜305
第四章 林业305
第一节 林业分区306
第二节 林木分布308
第三节 林业生产309
第四节 森林保护310
第五节 县林场简介312
第五章 畜牧业314
第一节 畜禽分布314
第二节 品种改良315
第三节 饲草饲料317
第四节 疫病防治323
第一节 水流域治理327
第六章 水利327
第二节 水利工程329
第七章 渔业338
第一节 渔业资源338
第二节 渔业生产341
第八章 工业343
第一节 电力343
第二节 化学工业351
第三节 机械工业353
第四节 矿业355
第五节 建材工业358
第六节 印刷、造纸、火柴360
第七节 食品361
第八节 木材加工365
第九节 陶瓷366
第十节 缝纫、棉织、编制367
第十一节 饲料加工368
第九章 交通369
第一节 公路建设370
第二节 公路养护376
第三节 桥梁377
第四节 隧道、涵洞、渡口389
第五节 水陆运输390
第六节 公路交通管理392
第七节 搬运装卸393
第十章 邮电393
第一节 邮路394
第二节 邮件、报刊发行397
第三节 电话、电报399
第一节 县城建设401
第四节 一五九微波站401
第十一章 城乡建设401
第二节 乡村建设404
第三节 建筑、设计队伍406
第四节 环境保护407
第五节 房地产管理408
第十二章 乡镇企业409
第一节 企业类型及主要产品409
第二节 重点企业411
第十三章 商业413
第一节 商业管理体制414
第二节 商业企业416
第三节 商业网点426
第四节 收购429
第五节 供销432
第六节 饮食服务业434
第十四章 工商管理435
第一节 工商行政管理435
第二节 物价管理439
第三节 计量管理443
第十五章 财政443
第一节 财政收支443
第二节 财政管理445
第三节 审计监督448
第十六章 税务449
第一节 农业税449
第二节 工商各税451
第三节 其它税收456
第四节 税收管理457
第十七章 金融459
第一节 金融机构459
第二节 货币460
第三节 信贷463
第四节 储蓄464
第五节 债券465
第六节 资金管理466
第十八章 扶贫467
第七节 保险467
第一节 扶贫方式468
第二节 扶贫资金471
第三节 扶贫效益472
第十九章 人民生活475
第一节 农村人民生活475
第二节 城镇人民生活478
第二十章 土特产480
第七编 文化487
第一章 教育489
第一节 学前教育490
第二节 小学教育490
第三节 中学教育495
第四节 中等专业教育500
第五节 成人教育501
第六节 教师队伍503
第七节 教育经费504
第八节 勤工俭学与集资、捐资办学504
第一节 科研单位506
第二章 科学技术506
第二节 群众学术团体507
第三节 科研项目、成果选介509
第四节 科技队伍513
第五节 科技服务513
第三章 文化艺术514
第一节 文化事业单位514
第二节 专业文艺团体515
第三节 业余文艺团体516
第四节 群众文艺团体517
第五节 文艺创作518
第六节 电影、电视、录像521
第七节 民间文艺522
第八节 书法、美术、摄影选萃528
第四章 文物531
第一节 历史文物531
第二节 革命文物533
第三节 陵园墓碑539
第四节 文物保护541
第五章 报刊、广播、通讯542
第一节 报刊542
第二节 广播543
第三节 通讯报道545
第六章 图书 档案547
第一节 图书547
第二节 档案549
第一节 党史征编工作550
第七章 地方史志工作550
第二节 文史资料工作551
第三节 地方志编纂工作551
第四节 地名普查工作553
第八章 医疗卫生553
第一节 医疗卫生机构554
第二节 医疗557
第三节 卫生防疫560
第四节 卫生保健563
第五节 地方病、传染病防治565
第六节 药政管理570
第七节 民间土单验方选介571
第九章 体育572
第一节 群众体育572
第二节 学校体育573
第三节 体育设施576
第四节 运动会576
第八编 社会579
第一节 概况581
第一章 计划生育581
第二节 节育、绝育583
第三节 晚婚、晚育585
第四节 优生优育586
第五节 政策措施586
第二章 劳动工资588
第一节 用工制度588
第二节 工人队伍589
第三节 就业安置590
第四节 工资、奖金592
第五节 劳保福利595
第三章 民俗596
第一节 生活习俗596
第二节 婚丧习俗601
第三节 生育习俗604
第四节 岁节习俗605
第五节 礼仪习俗607
第六节 劣俗陋习608
第七节 禁忌609
第四章 宗教、寺庙、道观611
第一节 宗教611
第二节 寺庙、道观612
第五章 会道门614
第一节 瑶池道、仙人洞、普渡坛、无极道614
第二节 青帮、红帮616
第六章 姓氏616
第七章 方言617
第一节 语言618
第二节 词汇特征632
第三节 标音举例640
第九编 人物647
第一章 传略649
曾昭文649
王志仁650
杨超651
余席珍653
毛国兴654
桂步蟾655
程儒香655
吴先筹656
罗明富658
郭步仪658
余梦痕659
肖崇善660
付梅臣661
徐风英662
罗明高663
石生财664
杨乐羊665
张宗杏665
吴焕先667
晏春山669
孔凡江670
陈守信671
叶成焕672
韩名柱673
高敬亭674
石健民676
官楚印677
肖永智678
张成台679
张厚文[附张炳南]680
肖先发681
张宗祥682
秦贤安682
殷绍礼683
吴迪684
黄长轩685
刘基炎686
戴伯行687
胡备三688
张体学689
张吉厚691
程朗斋692
郭继保693
程坦694
刘名榜695
许世友697
周业臣700
吴先恩700
吴惠存701
彭颂臣702
曾宪铸703
黄古儒703
王大炎704
第二章 简介704
詹以贤704
王大鹏705
韩家松706
余同甲706
吴昌福706
黄本富706
叶道志707
邱传烈707
胡兴仿707
吴先元708
吴昆708
谢兰英708
高厚祖709
余孝礼709
詹以锦709
叶道友710
张得发710
戴授持710
杨一平711
扶廷修711
朱火华712
张祖永712
尉华之712
向明阳713
官宗礼713
王大华714
潘寿才714
谭友夫715
程贞恒715
徐久耕715
傅明锐716
高洛良716
余冠五716
张百春717
王才贵717
梅明善718
方思成718
高立忠718
杨士山719
谭幼祥719
雷华堂719
陶良军720
陈大政720
汪立万721
石世国721
余柏龄721
彭宗珠722
胡贤才722
王世仁723
吴战行723
吴生敏723
吴世安724
李梁成724
邵翔725
程凯725
罗明725
刘惟城726
吴集禄726
林树良727
吴荣庆727
王家善727
肖永正728
杨明山728
程永业729
张世功729
罗成君729
韩家学730
张正朝730
程世桃730
陈波731
李锡凯731
徐长勋731
余伦胜732
吴志湘732
李仕华732
胡云龙733
赵墓德733
黄锦思733
罗名榜734
胡全先734
夏紫忠735
石理成735
龚怀刚735
王幼年736
吴大成736
肖德明736
寇庆延737
肖志贤737
熊作芳738
杨德讲738
袁克章739
林春芳739
张宗胜739
刘从本740
汪宗义740
郭继田740
范朝利741
朱致平741
吴大胜742
黄明铎742
杨玉山742
程怀龙743
李德华743
李明发743
郭继联744
周占魁744
郑华744
罗继云745
刘良明745
高厚良745
郑维山746
余述生747
黄光霞748
范朝福748
胡立信749
张波749
毛耀华750
吴继春750
彭绍英750
张进751
张宗耀751
张长远751
邱进敏752
罗达远752
肖永昌752
郭荣夫753
冯林喜753
肖良书753
肖永银754
李德生754
潘焱755
徐明德756
曾韬756
游正刚757
吴先洪757
鲁加汉758
胡绍山758
刘瑞祥759
吕振环759
殷绍春759
范明759
郭世香760
张池明760
吴华夺761
谭知耕761
胡立声762
汪立进762
熊光炳763
肖永先763
黄登忠764
张孝周764
韩良764
熊国和765
詹彪765
吴大奎765
黄吉平766
曾继银766
叶志堂766
程世清767
程荣耀767
曾泉生767
石和伦768
胡汉生768
胡育德768
杜其乐769
胡代戍769
张宗明769
王佑化770
黄传龙770
吴文桥770
胡开采771
高志强771
程昭美771
张治银772
肖良清772
张君太773
刘吉亮773
方忠维774
陈德志774
胡志学774
张宗福775
刘家骥775
谭振彪775
林云青776
何震776
朱禄增777
匡世强777
殷绍春777
黄世祥778
第三章 表778
地师级干部烈士表779
县团级烈士表782
红军时期营级烈士表792
建国后己故红军老战士表812
离休红军干部表814
获省以上奖的劳动模范、选进工作者表817
第十编 乡镇简介821
新集镇823
戴咀乡824
浒湾乡824
吴陈河乡825
千斤乡826
苏河乡828
卡房乡829
陡山河乡830
郭家河乡831
陈店乡832
箭厂河乡833
泗店乡834
田铺乡835
周河乡836
沙窝镇838
八里畈乡839
第十一编 附录841
一、《新县志》编纂委员会征集资料的一封信843
二、光山、红安、麻城沿革843
三、县委、县政府领导有关修志工作的讲话846
四、县志参考书目852
五、新县乡(镇)志、专业志情况表852
六、《新县志》名誉顾问、顾问名单854
七、《新县志》编纂委员会一、二、三届成员名单854
八、《新县志》编纂及工作人员名单855
后记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