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法原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法原论
  • 董保华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020612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27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法原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法的产生和发展——从二元法律结构到三元法律结构16

第一节 公、私法融合形成第三法域16

第二节 私法的公法化——西方社会法的产生22

一、一元法律结构23

二、二元法律结构28

三、三元法律结构33

第三节 公法的私法化——我国社会法的产生38

一、前苏联的公法一元结构39

二、我国的公法一元结构46

三、我国的多元法律结构49

第二章 社会法规制对象(一)——从契约到身份56

第一节 新型的身份关系56

一、平等性掩盖不等性60

二、财产性兼容人身性63

第二节 从“抽象人”到“具体人”66

一、“私法自治”的含义及意义66

二、私法规制对象——抽象人68

三、社会法规制对象——具体人71

第三节 从“国家人”到“社会人”74

一、“全能国家”的理论74

二、高度集中管理的对象——国家人77

三、社会法的规制对象——社会人80

第三章 社会法的规制对象(二)——从契约到身份85

第一节 劳动关系85

一、劳动者的含义85

二、劳动关系的含义87

三、劳动关系的特征89

四、劳动关系的界定91

第二节 消费关系96

一、消费关系的含义96

二、消费关系的特征99

三、消费关系与垄断101

第三节 社会法规制的其他关系104

一、环境污染公害关系104

二、妇女、儿童、老人所涉及的社会关系106

三、教育关系109

一、我国经济法学理论的演变110

第四节 社会法与经济法在规制对象上的区别110

二、对于经济法理论的评价118

三、社会法与经济法的理论界定126

第四章 社会法的原则——从平等保护到倾斜立法133

第一节 社会法原则的系统论133

一、社会法原则的功能性133

二、社会法原则的层次性140

一、倾斜保护原则的含义143

三、社会法原则的完整性143

第二节 社会法的基本原则143

二、倾斜保护原则与诚信原则的比较146

三、倾斜保护原则与平均原则的比较150

第三节 社会法的调整原则153

一、社会法调整原则的理论153

二、社会法调整原则的内容156

一、关于权利和义务的争鸣159

第一节 社会法权利义务观的基础159

第五章 社会法的客观法——从权利本位到义务重心159

二、社会利益与权利和义务的关系166

第二节 客观法的主要内容168

一、社会利益通过义务规范来实现169

二、社会利益通过集体权利来实现170

三、社会利益通过积极权利来实现175

第三节 客观法的存在形式179

一、客观法与主观法179

二、以法律规范形式存在的客观法181

三、以法律制度形式存在的客观法186

第六章 社会法的第一种调整模式——从约定优先到法定优先、团体优位189

第一节 社会法的多层调整模式189

一、定式合同及其私法的困境190

二、契约的社会化195

三、社会法调整的多层结构199

第二节 宏观层次——社会基准法201

一、社会基准法的含义201

二、社会基准法的特征203

三、社会基准法的主要类型207

第三节 中观层次——社会团体与社会运动212

一、西方社会团体的发展213

二、我国社会团体的发展218

三、社团发展中的一些争议问题225

第四节 微观层次——事实契约关系233

一、事实契约关系的争鸣234

二、事实契约关系的历史分析238

三、事实契约关系的现实分析240

第七章 社会法的法律关系——从对称关系到不对称关系247

第一节 不对称的社会法法律关系247

一、社会法法律关系的含义247

二、社会法法律关系的特征249

第二节 社会法法律关系的主体254

一、社会法法律关系主体的释义254

二、主体资格认定的私法理论257

三、主体资格认定的社会法理论263

一、社会法法律关系内容的特征273

第三节 社会法法律关系的内容273

二、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争鸣274

三、社会法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277

四、社会法权益与其他法律的比较279

第四节 社会法法律关系的客体282

一、法律关系客体的争鸣282

二、法律关系客体的探索285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287

第一节 社会保障与公益政治290

第八章 社会法第二种调整模式及其法律关系——从权利政治到公益政治290

一、权利政治与警察国家291

二、公益政治与福利国家292

三、社会保障法中的国家观295

第二节 社会保障关系的主体297

一、社会保障的受益主体298

二、社会保障的行政主体301

三、社会保障的服务主体304

第三节 社会保障关系的内容308

一、社会保障权的特征308

二、劳动权与物质帮助权312

三、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探索317

第九章 社会法的执法程序——从分别执法到综合执法324

第一节 社会法的综合执法程序324

一、社会法程序的含义324

二、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的比较327

三、微观层次与中观层次的比较329

第二节 宏观层次——行政监察程序332

一、行政监督检查的产生和发展332

二、行政监督检查的机构334

三、行政监督检查的特征336

第三节 中观层次——社会协调339

一、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的规定340

二、解决集体争议的程序345

第四节 微观层次——调解、仲裁、诉讼349

一、调解349

二、仲裁353

三、诉讼358

第一节 社会法的综合法律责任362

第十章 社会法中的法律责任——从单项责任到综合责任362

一、社会法律责任的含义363

二、社会法的法律责任的特征365

三、社会法律责任的历史沿革371

第二节 社会法的归责原则374

一、法律责任的两种理论依据375

二、传统公法和私法领域中的归责原则377

三、社会法中的归责原则382

一、社会法的责任主体的含义392

第三节 社会法的责任主体392

二、法人责任396

三、雇主责任401

第四节 社会法的责任形式406

一、惩罚性赔偿406

二、两罚制409

三、传统责任形式的融合413

参考书目415

后记4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