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事法评论 教义学的犯罪论 40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刑事法评论 教义学的犯罪论 40](https://www.shukui.net/cover/68/32769792.jpg)
- 陈兴良主编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122MB
- 文件页数:68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刑事法评论 教义学的犯罪论 40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理论前沿1
实质法益观的批判:系统论的视角&刘涛1
一、法益理论研究的困境1
二、刑事规范的自我指涉与法益论的外部指涉6
三、法益论与刑事司法系统的价值判断12
四、系统理论下刑法法益观构想16
五、结语21
假定的因果关系反思:具体问题与归因思维&杜治晗23
一、问题的提出23
二、假定的因果关系问题的澄清25
三、摆脱“假定事实”困扰的理论尝试29
四、笔者观点:反事实思维的发现与检讨37
五、结语43
过失犯中结果避免可能性理论的法理展开——以“逾越能力则无义务”原则为解释中心&蔡仙44
一、问题的提出44
二、“结果避免可能性”相关概念及哲学性前提的厘清45
三、“逾越能力则无义务”作为广义结果避免可能性的法理依据47
四、“逾越能力则无义务”原则之渊源与价值取向51
五、“逾越能力则无义务”与过失犯之构造57
六、结语——代疑问64
共犯研究66
超最小从属性说的展开&马卫军66
一、问题所在66
二、最小从属性说与限制从属性说的理论困境68
三、超最小从属性说合理性的论证79
四、超最小从属性说理论下判断利用合法行为违法性之标准93
承继共犯论的展开&姚培培108
一、问题意识108
二、日本判例中的承继共犯112
三、承继共犯论的学说史概览116
四、承继共犯论的新发展123
五、评论与私见129
六、承继共犯否定说在中国的展开134
七、结语140
过失共同犯罪的“共同性”探究及其应对&余秋莉142
一、问题的提出142
二、理论上过失共同犯罪的“共同性”研讨143
三、实务中过失共同正犯之应对153
四、结语158
共谋共同正犯理论的演进、审视与本土应对&莫宸屏159
一、共谋共同正犯理论的发展概貌159
二、共谋共同正犯理论的误区反思162
三、共谋共同正犯理论的因应对策168
四、结语172
实证研究173
政治因素对刑事审判的影响——基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1980—2016年)的实证考察&何志伟173
一、导论173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180
三、变量考察与报告分析183
四、进一步的分析与解读199
五、结语206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207
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争议问题研究&王彪207
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价值取向问题207
二、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问题216
三、认罪认罚案件中的法律帮助问题225
四、认罪认罚案件的“从宽”幅度问题232
五、结语237
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应当坚持以审判为中心&陈苏豪238
一、审判中心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改革239
二、认罪认罚案件中的证明标准242
三、认罪认罚案件中的从宽处罚247
四、认罪认罚案件中的非法证据250
五、结语252
认罪认罚辩护的理论反思——基于刑事速裁案件辩护经验的分析&孔令勇254
一、问题的提出254
二、认罪认罚辩护的目的256
三、认罪认罚辩护的独特方式258
四、认罪认罚辩护的制度困境262
五、认罪认罚辩护的完善思路267
中日刑事法论坛272
当前的日本因果关系理论&桥爪隆 文 高翔 译272
一、引言272
二、判例、学说的展开272
三、“危险的现实化”的判断方法276
四、今后的展望281
打架与正当防卫——以“打架两成败”的法理为线索&盐见淳 文 李世阳 译283
一、绪论283
二、打架两成败的法理——来自法制史学家的分析284
三、判例的展开(一)——从“战前”到“战后”286
四、判例的展开(二)——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判决、昭和三十二年(1957年)判决及之后的判决287
五、判例的展开(三)——昭和五十二年(1977年)决定及此后的判例290
六、判例的展开(四)——平成二十年(2008年)决定及此后的判例293
七、结论295
日本的性犯罪——最近修改的动向&佐伯仁志 文 曾文科 译297
一、序言297
二、修改前的性犯罪规定298
三、有关性犯罪的诸问题300
四、《刑法》修改后的规定308
围绕诈骗罪的日本争议的现状——以“重要的事项”的问题为中心&杉本一敏 文 杨秋野 译309
一、前提309
二、围绕着诈骗罪的现在的争论311
三、交易中能成为“重要的事项”的事情的范围314
四、总结319
域外传译321
德国刑法中的保安监禁&〔德〕卡斯帕 文 陈尔彦 译321
一、引言321
二、德国双轨制体系的主要特征321
三、保安监禁——不合理性的缩影?323
四、结语336
若机器人致害,谁将担责?——自动驾驶汽车与刑事责任&〔瑞士〕萨宾娜·格莱斯 〔德〕艾米丽·西尔弗曼 〔德〕托马斯·魏根特 文 陈世伟 译338
一、引言338
二、机器人的刑事责任?340
三、“机器背后的人”之刑事责任?347
四、限制过失的刑事责任351
五、结论:德国和美国的政策问题355
过失犯中的可预见性与规范保护目的&〔德〕汉斯·约阿希姆·鲁道菲 文 李波 译357
走向自主与本土化:日本刑法与刑法学的现状&〔日〕井田良 文 陈璇 译372
一、现今的日本刑法教义学372
二、当今日本刑事政策评价380
三、结语383
域外视野384
德国刑法典的重大变化及其解读&徐久生384
一、有组织犯罪与恐怖主义性质的犯罪384
二、反洗钱犯罪387
三、对儿童、被保护人的性权利保护得以全面加强390
四、对成年人性权利的保护有很大变化394
五、增加第201条a以拍照方式侵害私人生活领域397
六、修订第266条a截留、侵占劳动报酬罪398
七、结语400
美国中间制裁研究&尹露402
一、中间制裁的概念402
二、中间制裁类型化述评407
三、中间制裁的实践413
四、中间制裁对我国的启示与思考417
五、结语420
逾两百年来美国矫治刑罚观历史嬗变及其启示——自1790年核桃街拘役所改革至2016年Montgomery v.Louisiana案&曹兴华421
一、从萌芽到制度:矫治刑罚观在美国刑罚领域之历史源起422
二、理论主导:矫治刑罚观在美国刑罚领域之兴盛时期425
三、由衰落而隐伏:美国矫治刑罚观所受质疑及其边缘化428
四、从实践到学术:美国矫治刑罚观渐现复兴之表征勾勒432
五、结论与启示:美国矫治刑罚观历史嬗变的意义观照440
专题研究444
教义学视野下刑法用语含义的厘定&徐兴涛444
一、文理解释的前提444
二、利用语言学、美学解释的可能性447
三、语源学与语义射程448
四、法域语境与刑法术语451
五、符号学与刑法弹性语言455
六、接受美学与明确性原则、补正解释458
七、确定用语含义的适例——间谍罪“接受”的分析461
八、结语463
我国刑法语境中主、客观要件的审查顺位研究——基于方法论角度的考察&张志钢464
一、问题的提出464
二、将不法与有责的位阶性等同于客观与主观要件的位阶性(误解1)467
三、优先考察主观要件沦为刑法主观主义(误解2)471
四、将实体法上的评价问题混同于程序法上的证明问题(误解3)475
五、结论477
意外事件的阶层化判断&储陈城479
一、意外事件中的同案异判和论证方式的不统一479
二、意外事件理论上的判断标准及其瓶颈482
三、意外事件判断的层次和机理485
四、结语494
论量的防卫过当与《刑法》第20条第2款的扩展适用&尹子文495
一、案例与问题495
二、讨论的前提:防卫过当减免处罚的根据497
三、适用可能性的讨论501
四、适用的具体展开506
五、结语513
自杀行为之法外空间解释路径的批判&马天成514
一、问题的提出514
二、自杀行为解释路径之法外空间理论515
三、法外空间理论解释路径存在的问题517
四、自杀行为法律性质解释的正确进路——法律家长主义522
五、理论验证:自杀与安乐死的区别与可能的处理529
六、结论529
产品犯罪归责的困境及出路&郝艳兵531
一、产品犯罪归责困境及出路之一:具体因果关系的认定531
二、产品犯罪归责困境及出路之二:一般因果关系的认定538
三、产品犯罪归责的困境及出路之三: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认定548
取得错误汇款的行为性质研究&李菲菲553
一、引言553
二、认定存款占有的对立观点557
三、“存款名义人占有说”之中国适用565
四、“存款名义人占有说”的司法运用571
论我国反恐特别程序中律师参与规则的完善&马丽亚578
一、问题的提出578
二、反恐特别程序中律师参与规则的构建背景与价值目标579
三、我国反恐特别程序中律师参与的现状585
四、域外反恐特别程序中的律师参与及启示588
五、我国反恐特别程序中律师参与规则的构建与完善592
审判中心视野下的新型侦诉审辩关系&兰跃军600
一、侦诉关系:服务与引导600
二、侦审关系:制约与受制605
三、侦辩关系:对抗与协作607
四、诉辩关系:合作与对抗611
五、诉审关系:分离与制衡615
六、审辩关系:制约与合作617
中国刑法与国际公约的衔接问题研究&周维明622
一、绪论622
二、我国刑法与国际公约的衔接状况以及缺陷623
三、我国刑法与国际公约的衔接模式选择625
四、协调论的具体展开:结构耦合628
五、我国刑法与国际公约的理念耦合631
六、我国刑法与国际公约的制度耦合637
七、我国刑法与国际公约的技术耦合641
八、代结语:我国刑法与国际公约的衔接的范式转换645
论服刑人员的再社会化权利及其保障&曹晟旻648
一、服刑人员的再社会化权利与刑罚目的实现的协调统一648
二、行刑社会化中的服刑人员再社会化权利及其实现652
三、社区矫正:再社会化权利实现的主要途径655
四、犯罪记录的管理与控制:再社会化权利实现的重要保障659
五、被遗忘权作为服刑人员再社会化权利的重要内容663
六、小结667
《刑事法评论》征稿启事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