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诗经学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诗经学史 上
  • 洪湛侯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710102824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55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8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诗经学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先秦诗学1

第一章 《诗三百篇》的产生流传和结集1

第一节 采诗 献诗 作诗1

第二节 关于孔子删诗的论争7

第三节 《诗三百篇》的编订出于乐官之手15

第二章 关于六义19

第一节 “六义”说的来源19

第二节 “风”、“雅”、“颂”皆乐调之名20

第三节 论“南”、“豳”独立之未当22

第三章 《诗三百篇》的分类排列及其他25

第一节 《诗三百篇》的分类25

第二节 《诗三百篇》的次序26

第三节 《诗三百篇》的篇名28

第四节 《诗三百篇》的作者32

第五节 《诗三百篇》的时代34

第六节 《诗三百篇》的地域36

第四章 《诗》与合乐38

第一节 古文献有关《诗》乐关系的论述38

第二节 宋以来有关《诗》入乐的争论39

第三节 近当代《诗》乐问题研究的进展43

第四节 关于“笙诗”无辞亡辞的论争46

第五章 《诗三百篇》的应用49

第一节 作诗应用49

第二节 言语引诗52

第三节 外交赋诗55

第四节 引诗赋诗的特点59

第六章 《诗》乐评论的先声62

第七章 孔子是《诗》学研究的第一人66

第一节 正乐67

第二节 说义70

附 诗教75

第八章 孟子论读《诗》方法77

第一节 孟子论《诗》影响深远80

第二节 孟子解《诗》每有新见83

第三节 孟子引《诗》为用广泛84

第四节 孟子《诗》学的特点89

第九章 荀子引《诗》证言92

第一节 荀子的《诗》学主张92

第二节 荀子《诗》学的特点97

第三节 关于荀子传经问题100

第十章 战国末期《诗三百篇》始称为经101

第一节 经的含义101

第二节 经学产生的漫长历程102

第三节 战国末期《诗三百篇》始称为经105

第二编 诗经汉学107

第一章 汉代经学概况107

第一节 官学 私学108

第二节 今文 古文109

第三节 师法 家法113

第二章 西汉的今文《诗》学117

第一节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今文《诗》学著作117

第二节 三家诗的传授源流119

第三节 三家诗遗说123

第四节 三家诗皆有诗序137

第五节 三家诗的四始说139

附《毛诗》的四始说142

第六节 三家诗辑佚方法质疑143

第七节 阜阳汉简《诗经》疑为四家以外的另一家145

第三章 “诗经汉学”155

第一节 “诗经汉学”正名155

第二节 《毛诗序》156

第三节 《毛诗故训传》178

第四节 《毛诗传笺》194

第五节 《诗谱》199

第六节 关于《毛诗》的传授源流205

第四章 魏晋至唐的毛郑《诗》派207

第一节 王肃的《诗经》学207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郑王之争215

第三节 南北朝的《毛诗》之学221

第四节 刘焯刘炫的义疏226

第五节 成伯玙的《诗》学229

第六节 名物诗音礼俗等专门考证230

第五章 从经解到义疏的转变234

第六章 陆疏是第一部考证《诗经》名物的专书236

第七章 《毛诗正义》与《诗》学定于一尊241

第一节 《毛诗正义》的组成242

第二节 《毛诗正义》的价值245

第三节 《毛诗正义》的不足之处246

第八章 敦煌文献中的《诗经》残卷249

第一节 可窥探六朝唐代《诗》学的风气250

第二节 可推知六朝唐代《诗经》的旧式251

第三节 可探究六朝唐人抄写的字体252

第四节 可解决《诗经》以“隐”名书的难题253

第五节 可考订今本《诗经》文字的讹误254

第九章 四言诗的余风遗韵260

第一节 屈原的《橘颂》260

第二节 曹操的四言诗262

第三节 嵇康的四言诗266

附 束晳《补亡诗》及其不良影响267

第十章 从文学角度说《诗》的文论家和诗人269

第一节 刘勰论《诗经》的艺术成就269

第二节 钟嵘论赋比兴274

第三节 萧统录《诗大序》入《文选》276

第四节 唐代大诗人论风雅比兴优秀传统277

第三编 诗经宋学285

第一章 宋代疑经改经蔚成风气285

第一节 宋人疑经改经活动的特点285

第二节 疑辨思潮促进《诗》学革新291

第二章 北宋《诗》学革新浪涛滚滚298

第一节 欧阳修首举《诗》学革新旗帜299

第二节 王安石撰《诗经新义》312

第三节 苏辙不采《诗序》续申之词324

第三章 关于反《序》存《序》的论争329

第一节 宋代反《序》存《序》论争概况329

第二节 反《序》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333

第三节 存《序》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349

第四章 “诗经宋学”的形成及其权威著作《诗集传》362

第一节 弃《序》言《诗》,自成宗派363

第二节 博采众长,不拘门户367

第三节 所释六义,颇有新意368

第四节 所定《诗》旨,可取者多371

第五节 诠释词义,准确简明372

第六节 注重文学,最有特色374

第五章 南宋的重要《诗》家379

第六章 宋代学者已注意到《诗》的文学特点393

第七章 元代朱熹《诗集传》盛极一时410

第一节 延祐科举以《集传》取士410

第二节 元代重要《诗》家及其著述411

第三节 马端临的《诗》学主张414

第四节 元代其他《诗》家及其著述417

第八章 明代“诗经宋学”的余绪421

第一节 胡广等奉敕编纂《诗经大全》422

第二节 辅翼《诗集传》的诗家423

第三节 出现复古的倾向426

第四节 少数《诗》家杂采汉宋无所专主429

第五节 考证《诗经》名物的学者430

第六节 伪《诗传》《诗说》的产生及其不良影响431

第九章 《诗经》古音学的新突破438

第一节 杨慎论古音早于陈第438

第二节 陈第《毛诗古音考》为古音学奠基之作441

第十章 《诗》学为科举所用445

第一节 用评点时文的方法评《诗》445

第二节 用科举制义的程式论《诗》450

第三节 编纂为科举服务的读本452

第四编 诗经清学457

第一章 清前期的《诗经》研究457

第一节 《诗》家兼采汉宋457

第二节 复古考据之风渐起461

第三节 “诗经宋学”日见式微469

第四节 《诗所》一派惟重推求诗意472

第五节 模仿《大全》近似资料汇编473

第六节 科举用书仍旧继续泛滥474

第二章 《诗》学转型期的信号477

第一节 《钦定诗经传说汇纂》透露转变端倪477

第二节 《钦定诗义折中》公然号召改从毛郑482

第三章 “诗经清学”的形成及其特色486

第一节 汉学名称的由来486

第二节 清学与汉学有别490

第三节 “诗经清学”的流派493

第四节 “诗经清学”的特色497

第四章 “诗经清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502

第一节 陈启源《毛诗稽古编》502

第二节 戴震《毛郑诗考正》、《杲溪诗经补注》504

第三节 段玉裁《诗经小学》、《毛诗故训传定本》508

第四节 焦循《毛诗补疏》511

第五节 丁晏《毛郑诗释》513

第六节 胡承珙《毛诗后笺》515

第七节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516

第八节 陈奂《诗毛氏传疏》519

第五章 别树一帜的《诗》家522

第一节 姚际恒《诗经通论》522

第二节 崔述《读风偶识》524

第三节 牟庭《诗切》526

第四节 牟应震《诗问》528

第六章 精彩纷呈的专题研究531

第一节 《诗经》名物研究531

第二节 《诗经》制度研究538

第三节 《诗经》天文研究541

第四节 《诗经》地理研究544

第五节 《诗谱》研究549

第六节 《诗经》人物研究554

第七节 《诗》纬研究556

第八节 《齐诗》翼氏学研究558

第七章 清代运用文学观点论《诗》的学者和诗人560

第一节 王夫之560

第二节 金圣叹563

第三节 方苞566

第四节 袁枚566

第五节 方玉润571

第八章 “诗经清学”重视和采用的文献整理方法574

第一节 文字574

第二节 音韵576

第三节 训诂579

第四节 校勘582

第五节 辨伪584

第六节 辑佚587

第七节 版本考订588

第八节 目录提要591

第九章 清代《三家诗》学重要著作593

第十章 清代今文《诗》学研究的方法和业绩608

第一节 广辑佚文609

第二节 考证家数611

第三节 比核异同613

第四节 钩稽遗说615

第五节 阐申大义617

第五编 现代《诗》学623

第一章 五四以后《诗经》讨论热潮的兴起623

第一节 《诗》史研究623

第二节 歌谣与起兴研究629

第三节 《诗经》基本问题研究635

第四节 关于《诗经》研究方法641

第五节 专篇专书研究644

第二章 《诗经》研究从经学到文学的重大转变647

第三章 重新进行诗篇分类655

第一节 祭祀诗657

第二节 颂祷诗661

第三节 史诗663

第四节 宴饮诗665

第五节 田猎诗667

第六节 战争诗669

第七节 征役诗670

第八节 农事诗672

第九节 怨刺诗675

第十节 情诗婚姻诗680

第四章 探讨《诗经》的艺术手法685

第一节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686

第二节 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687

第三节 完整的诗篇结构688

第四节 不同寻常的歌唱形式689

第五节 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691

第六节 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693

第五章 对《诗经》基本问题的认识699

第一节 采诗699

第二节 删诗701

第三节 《诗》乐704

第四节 六义707

第五节 《诗序》710

第六节 《诗谱》714

第七节 时代718

第八节 地域720

第九节 篇名722

第十节 三家诗(《韩诗内传》)731

第六章 以《诗经》为史料开展多学科的研究734

第一节 历史学研究734

第二节 文字学研究736

第三节 语言学研究738

第四节 音韵学研究740

第五节 民俗学研究742

第六节 史料学研究744

第七节 乐曲研究746

第八节 历法研究748

第九节 植物学研究749

第十节 辑佚学研究750

第七章 《诗经》文学研究的深入和普及752

第一节 评论752

第二节 注释753

第三节 今译757

第四节 鉴赏763

第八章 《诗经》典籍的整理与编印766

第一节 点校766

第二节 影印767

第三节 汇编769

第四节 改编770

第五节 新编770

第六节 重印770

第七节 论文结集771

第八节 摘编771

第九章 近当代影响较大的《诗经》学者及其著作774

第一节 概论774

第二节 训诂780

第三节 音韵787

第四节 语言文字788

第五节 名物794

第六节 今注796

第七节 今译803

第八节 鉴赏813

第九节 诗史816

第十节 书评818

第十章 《诗经》研究的反思与展望820

第一节 历代《诗经》研究的成绩820

第二节 历代《诗经》研究的失误825

第三节 展望与建议8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