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历代史学名著快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历代史学名著快读](https://www.shukui.net/cover/2/32718732.jpg)
- 周佳荣编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19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历代史学名著快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中国历代史学著作及其体例1
第一节 史学的意义和目的1
第二节 中国历代史学概说2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书的体裁6
第二章 先秦名著:史学起源和初期发展10
第一节 《尚书》:最早的文献汇编10
第二节 《春秋》:最早的编年体史书13
第三节 《左传》:最早的史学名著14
第四节 《竹书纪年》《国语》《战国策》19
第三章 历代正史:“二十六史”内容概要22
第一节 “二十六史”的编撰情况22
第二节 先秦两汉三国史25
第三节 两晋南北朝隋史28
第四节 唐五代史35
第五节 宋辽金元史39
第六节 明清史43
第四章 司马迁与《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46
第一节 司马迁生平与《史记》成书经过46
第二节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动机48
第三节 《史记》的内容和体例49
第四节 《史记》的材料来源52
第五节 《史记》的优点和缺点53
第六节 《史记》在史学上的地位56
第五章 班固与《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61
第一节 班固生平与《汉书》成书经过61
第二节 《汉书》的内容和体例63
第三节 《汉书》的贡献和影响65
第四节 后世对《汉书》的批评66
第五节 《史记》与《汉书》的比较67
第六章 西晋时期:陈寿与《三国志》72
第一节 陈寿生平和《三国志》成书经过72
第二节 《三国志》的内容和材料来源73
第三节 《三国志》的评价74
第四节 《三国志》裴松之注76
第七章 南北朝时期:范晔与《后汉书》81
第一节 范晔生平和《后汉书》成书经过81
第二节 《后汉书》的内容83
第三节 《后汉书》的评价84
第八章 刘知幾与《史通》:第一部史评89
第一节 刘知幾生平和撰写《史通》的目的89
第二节 《史通》的内容和主张91
第三节 《史通》的评价94
第九章 历代政书:从“三通”到“十通”97
第一节 政书类史书概说97
第二节 《通典》及其续编99
第三节 《通志》及其续编101
第四节 《文献通考》及其续编103
第十章 杜佑与《通典》:第一部典制通史106
第一节 杜佑生平和撰写《通典》经过106
第二节 《通典》的内容和体裁107
第三节 《通典》的评价108
第十一章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第一部编年体通史111
第一节 司马光生平和《资治通鉴》成书经过111
第二节 《资治通鉴》的内容和体例113
第三节 《资治通鉴》的评价114
第四节 有关《资治通鉴》的著作116
第五节 《资治通鉴》的续编117
第十二章 郑樵与《通志》:综合历代史料的通史123
第一节 郑樵生平和《通志》成书经过123
第二节 《通志》的内容与史学观点124
第三节 《通志》的评价127
第十三章 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创纪事本末体128
第一节 《通鉴纪事本末》的成书经过128
第二节 《通鉴纪事本末》的内容编排129
第三节 纪事本末体的价值130
第四节 其他纪事本末体史籍131
第十四章 马端临与《文献通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134
第一节 马端临生平和《文献通考》著书目的134
第二节 《文献通考》的内容和编纂方法135
第三节 《文献通考》的评价137
第十五章 明末清初:划时代的史学著作140
第一节 黄宗羲与《明儒学案》140
第二节 顾炎武与《日知录》143
第三节 王夫之与《读通鉴论》144
第四节 顾祖禹与《读史方舆纪要》145
第十六章 乾嘉时期:清代三大考史名著148
第一节 钱大昕与《廿二史考异》148
第二节 王鸣盛与《十七史商榷》150
第三节 赵翼与《廿二史劄记》151
第四节 清代三大考史名著的比较153
第十七章 六经皆史:章学诚与《文史通义》155
第一节 章学诚的生平和学术155
第二节 《文史通义》的内容和主张156
第三节 《文史通义》的评价159
第四节 刘知幾与章学诚的比较161
第十八章 现代中国史学的成立:从理论到方法168
第一节 “新史学”的倡导及其发展168
第二节 史学理论著作171
第三节 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74
第四节 史学方法论176
第五节 史学史著作178
参考书目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