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十卷 清代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十卷 清代
  • 主编 白钢 郭松义 李新达 杨珍著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676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69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十卷 清代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1

第一章 绪论1

二 保甲制度 (216

第二章 皇帝与中央决策系统15

一 从金国汗到大清皇帝15

第一节 皇帝制度15

二 显示皇帝威严的礼仪特权22

三 皇位继承制度29

四 皇子的教养和分封40

五 后宫制度51

一 决策的依据58

第二节 中央决策及行运58

二 政令的发布和推行74

三 几项有关制度81

第三节 管理宫廷和皇室事务的特设机构92

一 宗人府92

二 总管内务府衙门93

三 太监制度98

四 为宫廷服务的其它机构102

第三章 中央行政体制105

第一节 中枢行政机构及其变迁105

一 议政王大臣会议105

二 内阁109

三 南书房114

四 军机处117

五 督办政务处、资政院和责任内阁123

第二节 中央行政机构及其职能130

一 六部和各院寺监130

二 各部院机构的职能和分工134

三 机构的运转140

四 清末改制呼声下的机构变动142

第三节 民族、外交事务管理体制150

一 理藩院和理藩部150

二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156

第四章 直省行政体制163

第一节 行政区的划分163

一 顺天府和奉天府164

二 省的行政区划165

第二节 各级行政机构(上)180

第三节 各级行政机构(下)195

第四节 地方基层组织208

一 里甲制度209

第五节 行政体制特点及其它225

一 行政体制特点226

二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33

三 清末地方官制改革240

第一节 区域划分和建置沿革243

一 盛京、吉林、黑龙江243

第五章 边疆特别行政体制243

二 蒙古地区245

三 新疆247

四 青海250

五 西藏252

六 土司地区253

第二节 机构设置和各行政组织形式256

一 派驻将军、都统、大臣256

二 编旗设佐领264

三 蒙古盟旗组织270

四 新疆维族地区的伯克制度277

五 西藏的噶厦治政283

六 土司、土官287

七 其它291

第三节 边疆施政特点295

一 大权集中,小事分散295

二 依据民族特点,循其俗、施其政296

三 厚养头领人物,实行分而治之297

四 推行和亲政策299

五 大力倡导喇嘛教301

六 贡赏制度和年班、围班制度303

第四节 清末边疆危机下的应变改制307

一 设立新疆行省307

二 台湾建省309

三 设置东三省310

第六章 司法监察制度314

第一节 司法制度314

一 从地方到中央的司法管理315

二 皇族、旗人的司法审判319

三 蒙、维、藏等边疆民族地区的审判制度323

四 断罪引律令是罪刑法定论的依据328

五 民事审判与刑事审判334

六 热审、朝审与秋审340

第二节 监察制度352

一 中央监察机构352

二 地方监察机构358

三 六科与部院的关系359

四 吏、户、礼三科的监察活动360

五 兵、刑、工三科的监察活动361

六 各道的监察活动363

七 有关御史的几项规定367

第七章 军事制度374

第一节 军事领导体制和武装力量体制374

一 军事领导体制374

二 武装力量的构成和军制的演变375

三 八旗的编制和装备378

四 绿营的编制和装备386

五 湘军的编制和装备389

六 海军的编制和装备392

七 新军的编制和装备393

一 八旗——兵民合一的世兵制397

第二节 兵役制度397

二 绿营——由募兵制向世兵制的演变398

三 勇营——将必亲选、兵必自募的募兵制399

四 新军——仿效西方的募兵制401

第三节 优抚制度402

第四节 武科考试与教育训练制度404

一 武科考试404

二 军事学堂和军事留学生406

三 训练和校阅408

第五节 俸饷与后勤411

一 俸饷411

二 后勤供应419

三 军费奏销制度422

第六节 马政与邮驿424

一 马政424

二 邮驿427

第七节 军器、军屯、卡伦430

一 军器430

二 军屯433

三 卡伦435

第八节 军政、军功、军纪437

一 军政437

二 军功442

三 军纪446

一 制度为体,谋略为用458

第九节 军制理论458

二 集权分寄,大小相制462

三 久据兵权,殊非美事466

四 上下相维,将卒亲睦,但求其精468

五 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居重驭轻469

六 撤遣提镇,淘汰弁兵469

第八章 财政管理制度471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471

一 中央财政管理体制471

二 地方财政管理体制474

三 服务于皇室的内务府管理体制478

一 收入和收入项目、数额的演变484

第二节 预算的收支与分配484

二 支出493

三 收支分配特点497

第三节 财政管理制度特点507

一 中央集权的管理方式507

二 建立严格的奏销制度508

三 区别政府和皇室两套收支系统509

四 出现近代的财政管理制度510

第九章 学校、考选制度511

第一节 储才以应科目的学校制度511

一 学校和学生的培养511

二 设立新式学堂516

一 科举519

第二节 考选制度519

二 荐举524

三 捐纳529

第十章 人事管理制度532

第一节 官缺的划分和官员的任用532

一 官缺定制和类别532

二 官员的任用535

三 入仕的“正途”和“杂途”542

四 回避制度544

第二节 品衔和俸禄553

一 品级制度和世爵制度553

二 俸禄和养廉银564

一 京察、大计572

第三节 考核制度572

二 奖赏和处罚577

第四节 丁忧、给假和致仕581

一 丁忧守制581

二 终养584

三 给假585

四 致仕制度587

第五节 幕客和书吏591

一 幕客591

二 书吏596

第六节 行政法规601

一 《大清会典》和会典事例601

二 各部院寺的则例和章程605

三 省例和其它有关规例608

第十一章 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611

第一节 天王制度611

一 国号、尊号、王号、爵号611

二 天历、玺印、宫室、礼仪616

三 宫内官、朝上官620

四 天王的权力630

第二节 地方官制632

一 守土官632

二 乡土官634

第三节 军事制度640

一 军中正职官兵640

二 军中杂职官兵642

三 水营、土营643

四 女官、女营、女绣锦营644

五 童子兵649

六 军纪、军令650

第四节 教育、招贤、科举制度653

一 教育制度653

二 招贤制度655

三 科举制度656

第五节 财政制度662

一 土地政策662

二 赋税制度666

三 供给制度67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