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0217522.jpg)
- 冯契著 著
- 出版社: 等方出版中心
- ISBN:754730061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74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01页
- 主题词:哲学史-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1
一、把握哲学历史发展的根据2
二、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相结合7
三、运用科学的比较法13
四、站在发展的高级阶段回顾历史17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21
一、从近代哲学革命回顾传统哲学21
二、哲学史上的认识论问题24
三、在逻辑学和自然观上的特点27
四、在考察人的自由问题上的特点30
五、形成中国传统哲学特点的原因35
第一篇 先秦43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43
第一节 原始的阴阳说与五行说43
第二节 “古今”、“礼法”之争与“天人”之辩的开始48
第二章 儒、墨、道、法诸子的兴起57
第一节 孔子的仁智统一学说57
一、保守的政治态度和创造性的教育实践57
二、仁与忠恕之道59
三、认识论与伦理学的统一62
四、“敬鬼神而远之”与“畏天命”66
第二节 墨子以及儒墨之争——经验论与先验论的对立67
一、平民的哲学家68
二、“兼爱”与功利主义70
三、“名实”之辩的开始73
四、“非命”与“天志”79
第三节 《老子》:“反者道之动”——辩证法否定原理的提出82
一、“礼法”之争中的否定态度和复古主张83
二、“天人”之辩上的“无为”84
三、“名实”之辩上的“无名”86
四、辩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88
第四节 《孙子兵法》以及法家之初起93
第三章 百家争鸣的高潮103
第一节 《管子》和黄老之学103
一、法家和黄老之学的合流103
二、在哲学上对《老子》的改造107
三、《管子》为“法”提供了哲学基础111
第二节 儒法之争与孟子性善说113
一、儒法之争与子思、孟子113
二、“王霸”、“义利”之辩118
三、性善说与先验主义120
四、“养浩然之气”与天人合一论125
五、“知言”130
六、孟子对“性”(本质)范畴的考察131
第三节 庄子:“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135
一、道家学派的分化与“避世之士”庄子135
二、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天道观138
三、用自然原则反对人为142
四、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145
五、对言、意(逻辑思维)能否把握道(宇宙发展法则)所提出的责难150
六、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哲学发展的一个环节156
第四节 名家“坚白”、“同异”之辩159
一、惠施:“合同异”160
二、公孙龙:“离坚白”162
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对立164
第五节 后期墨家论名实关系166
一、继承和发展墨子的功利主义167
二、“以名举实”的认识论170
三、科学的形式逻辑学说172
四、自然观上的原子论和经验论倾向181
第四章 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191
第一节 荀子对“天人”、“名实”之辩的总结——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统一191
一、“古今”、“礼法”之争中的进步立场192
二、“明于天人之分”——天道观195
三、“明于天人之分”——社会历史观200
四、“性伪之分”与“化性起伪”204
五、“制名以指实”——关于认识过程的理论209
六、“制名”以“辨同异”——辩证法是普通逻辑思维所固有的214
七、“符验”、“辨合”和“解蔽”——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218
八、关于“成人”(培养理想人格)的学说223
第二节 韩非:“不相容之事不两立”230
一、韩非反对“杂反之学”230
二、法治思想与历史进化观念232
三、“缘道理以从事”与“因人情”236
四、“因参验而审言辞”243
第三节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朴素的对立统一原理的确立248
第四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辩证逻辑的比较法运用于具体科学258
第一篇小结268
第二篇 秦汉—清代(鸦片战争以前)(上)第五章 独尊儒术与对儒家神学的批判277
第一节 独尊儒术以及哲学论争中心的转变277
第二节 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神学目的论的“或使”说284
一、“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284
二、天人感应论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286
三、“顺命”、“成性”与“防欲”292
四、“形神”之辩上的“尊神”296
第三节 《淮南子》与西汉儒道之争——机械论与目的论的对立300
第四节 《易纬》与杨雄的象数之学307
第五节 王充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唯物主义的“莫为”说反对“或使”说316
一、《论衡》的批判精神317
二、“自然之道,非或为之”318
三、关于必然、偶然以及“命有二品”325
四、“性有善恶”与学以“成德”330
五、“精神依倚形体”和“知物由学”334
六、“不徒耳目,必开心意”337
第六节 张衡和王符的宇宙论340
第六章 玄学盛行与儒、道、释的鼎立352
第一节 名教危机与玄学之兴起352
第二节 王弼:“贵无”说357
一、“崇本举末,形名俱有”357
二、“以无为本”和“体、用”范畴的提出359
三、“天命无妄”,“圣人有情”363
四、“寻言观意”,“得意忘言”367
第三节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372
一、“非汤武而薄周孔”372
二、论“自然之和”374
三、对宿命论的挑战378
四、“得意忘言”,“越名任心”380
第四节 裴頠“崇有”论以及辩析名理的思潮384
一、裴頠“崇有”论反对“贵无”说384
二、欧阳建“言尽意”论反对“言不尽意”说388
三、辩析名理的思潮与鲁胜《墨辩注序》390
四、刘徽《九章算术注》中的逻辑思想394
第五节 向秀、郭象论“有而无之”——“独化”说反对形而上学的本体论396
一、向秀、郭象与《庄子注》397
二、有无统一,“独化而相因”399
三、“遇”即是“命”406
四、关于人的自由(逍遥)以及质用(性能)的统一410
五、“体与物冥”与“因彼立言”413
第六节 葛洪的道教哲学419
第七节 佛学的玄学化425
一、僧肇:“非有非无”,“即动求静”426
二、僧肇:“般若无知”430
三、竺道生:“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和“顿悟成佛”433
第八节 范缜对“形神”之辩的总结——唯物主义的质用统一原理的运用435
一、战斗的无神论者436
二、“森罗均于独化”438
三、“形神相即”,“形质神用”440
四、《神灭论》的“穷理”逻辑443
第九节 贾思勰《齐民要术》的科学方法446
第七章 儒、道、释的相互作用与合流460
第一节 儒、道、释合流的趋势及其对哲学的影响460
第二节 天台宗论“三谛圆融”463
第三节 法相宗论“一切唯识”与华严宗论“法界缘起”——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472
一、玄奘的“法相唯识”学说472
二、法相宗与因明478
三、法藏关于“理、事”的学说480
四、宗密的“判教”理论485
第四节 禅宗“顿悟”说488
一、“凡夫是佛,世间即出世间”488
二、“自心是佛”与“顿悟成佛”490
三、“对法”——相对主义反对烦琐哲学493
四、关于“传法”(传授世界观)的方式496
第五节 李筌论“盗机”500
第六节 韩愈、李翱:理学的先驱505
一、韩愈:以儒排佛505
二、韩愈:“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507
三、李翱:《复性书》510
第七节 柳宗元、刘禹锡:“天人不相预”与“天人交相胜”——对“力命”之争的唯物主义的总结512
一、对儒、道、释的分析批判态度513
二、对气一元论的发展516
三、在更高阶段上向“明于天人之分”的论点复归520
四、柳宗元论历史演变的“势”524
五、柳宗元关于“成人”(培养理想人格)的理论528
第二篇 秦汉—清代(鸦片战争以前)(下)第八章 理学盛行与对理学的批判543
第一节 理学的兴起与哲学论争的发展543
第二节 正统派理学的奠基549
一、周敦颐的宇宙论以及“主静”说549
二、邵雍的先天象数之学552
三、程颢、程颐的天理观与“复性”说555
第三节 张载对“有无(动静)”之辩的总结——以气一元论阐发对立统一原理562
一、保守的理学家和勇于追求真理的学者563
二、“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565
三、张载和二程的“理气(道器)”之辩572
四、“变化之理须存乎辞”576
五、“知礼成性,变化气质”581
第四节 王安石“荆公新学”与理学的对立587
一、反对复古主义和天人感应论588
二、“耦中有耦”——运动变化的源泉589
三、在“心物(知行)”、“天人(性习)”之辩上反对先验论592
第五节 沈括《梦溪笔谈》中的科学方法597
第六节 朱熹:正统派理学的完成——客观唯心主义的理一元论体系605
一、“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606
二、“理在气先”608
三、“理一分殊”与“物无无对”612
四、“性”、“命”的双重涵义与“复性”说617
五、“即物穷理”与“铢分毫析”621
第七节 朱陆之争与陆九渊的心学627
第八节 朱陈之争与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635
一、朱陈“王霸”、“义利”之辩636
二、叶适:“物之所在,道则在焉”;“以物用而不以己用”639
三、叶适论“势”643
第九节 王守仁的“致良知”说——主观唯心主义的心一元论体系646
一、破“功利之见”,倡导“狂者”学风647
二、“心外无物”,“心外无理”649
三、“知行合一”,“格物”即“格心”653
四、“理一而已”,展开为过程659
五、种树之喻和“人要随才成就”663
六、泰州学派的异端倾向667
第十节 王廷相:“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670
第十一节 李贽的异端思想675
第九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阶段689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自我批判与古代哲学的总结689
第二节 王夫之对“理气(道器)”、“心物(知行)”之辩的总结——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统一的气一元论体系692
一、“均天下”的社会理想与反“孤秦、陋宋”的批判精神693
二、从气一元论出发总结“理气(道器)”之辩696
三、从气一元论出发总结“心物(知行)”之辩707
四、揭示“名”(概念)、“辞”(判断)、“推”(推理)的辩证性质718
五、“言、象、意、道”的统一724
六、“微言以明道”——分析与综合相结合731
七、理势合一的历史观736
八、“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740
九、“成身成性”与“循情定性”的“成人之道”746
第三节 黄宗羲的启蒙思想与历史主义的方法754
一、《明夷待访录》的民主思想755
二、“心即气”的泛神论757
三、“工夫所至,即是本体”——关于认识过程的理论759
四、历史主义的方法论763
五、理想人格(豪杰)的精神及其表现766
第四节 顾炎武以科学方法治经学771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771
二、为“修己治人之实学”提供认识论的基础773
三、科学的治学方法778
第五节 颜元论“习行”782
第六节 戴震论“知”787
第二篇小结805
一、以社会实践为根源来考察这一时期的哲学发展805
二、这一时期哲学的主要论争与认识发展的环节808
三、这一时期哲学发展的积极成果812
四、两个重要的理论思维教训815
五、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现实意义818
后记822
附录 索引824
再版说明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