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尤中文集 第2卷 中国西南民族史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沿革史(先秦至汉晋时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尤中文集 第2卷 中国西南民族史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沿革史(先秦至汉晋时期)
  • 尤中著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12808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844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861页
  • 主题词:史学-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尤中文集 第2卷 中国西南民族史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沿革史(先秦至汉晋时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西南民族史3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西南3

第一节 西南的原始人和原始族群3

(一)西南地区的原始文化遗迹3

(二)原始文化遗迹中所反映的西南地区的原始族群5

(三)文献记录中的西南原始族群8

(四)关于西南地区原始族群的结论11

第二节 西南各地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12

第三节 部分地方原始社会的解体、国家的出现及一些地方原始社会的延续16

(一)巴国及其边境的部落16

1.濮族18

2.賨族18

3.苴、共20

4.“奴獽”、“夷蜑”21

(二)蜀国及其边境的部落22

1.賨族25

2.氐羌25

3.叟族25

4.僰族25

5.僚族26

(三)楚国及其边境的部落26

(四)牂牁及其周围地带的部落27

(五)滇国及其边境的部落28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西南各民族31

第一节 民族分布和秦、汉之际各民族内部的社会状况31

(一)僚、濮族32

(二)鸠僚族38

(三)僰族39

(四)昆明族42

(五)叟族45

(六)摩沙族47

(七)苞满和闽濮48

(八)苗族49

第二节 秦、汉对“西南夷”各民族地区的经营开拓50

(一)秦朝对“西南夷”地区的经营50

(二)两汉开“西南夷”,设置郡县50

(三)两汉在“西南夷”各族中实行的“羁縻”政策54

(四)两汉对“西南夷”地区的移民垦殖56

第三节 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在“西南夷”中的影响57

第四节 两汉期间西南各族中的战争62

(一)廉头、姑缯等部落的反抗62

(二)夜郎、句町、漏卧间的兼并战争63

(三)由句町开始的牂牁、益州、越嶲郡内各族的反抗战争63

(四)东汉前期益州郡内昆明族的起义64

(五)哀牢部落的反抗65

(六)东汉后期西南各族的起义65

(七)苗族的反抗66

第五节 西汉中期以后“西南夷”各族内部的社会变化68

(一)滇国僰族地区的奴隶制度从发展走向衰落69

(二)夜郎僚、濮族地区73

(三)昆明族地区75

(四)叟族和摩沙族地区76

(五)鸠僚族地区77

(六)苞满和闽濮地区77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南各民族78

第一节 南中“大姓”、“夷帅”的反蜀活动与诸葛亮南征78

第二节 蜀汉、魏、晋对西南各民族地区的统治82

(一)蜀汉时期82

(二)魏、晋时期85

第三节 “大姓”、“夷帅”势力的发展及民族情况的变化89

(一)“大姓”势力的发展90

(二)“夷帅”势力的发展和众多原始部落的存在94

(三)民族情况的变化95

1.僰、叟、昆明、摩沙族中的变化96

2.僚、濮族中的变化97

3.鸠僚族99

4.闽濮族99

5.苗族100

6.徭族100

第四节 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割据101

第四章 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的西南各民族106

第一节 隋、唐、五代、宋王朝对西南各民族地区的经营106

(一)隋朝对西南各民族地区的经营106

(二)唐朝对西南各民族地区的经营107

(三)宋朝对西南各民族地区的经营111

第二节 南诏多民族集合体国家的形成113

(一)兼并东方爨区,摆脱唐朝的支配114

(二)北攻嶲州,西开寻传,巩固东方的统治116

(三)夺取吐蕃神川都督府之地和昆明城,继续开拓南部的“茫蛮”地区117

(四)侵西川,犯邕管、黔播,扰安南都护府,进攻弥诺、弥臣、真腊、女王等国119

第三节 南诏与唐朝及吐蕃的关系120

(一)亲密友好的方面121

(二)矛盾纷争的方面123

第四节 在南诏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大理国124

(一)南诏灭亡后、大理国建立前的云南政治局面125

1.长和国125

2.天兴国125

3.义宁国125

(二)大理国的建立127

(三)以高、杨氏封建主为首的诸侯间的争夺,“后理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129

1.高氏“大中国”的出现129

2.段氏王位重新恢复,高氏各封建主形成割据130

3.其他民族的各部贵族的地方性分裂纷争133

4.大理国的灭亡134

第五节 大理国与宋朝的关系134

第六节 南天国的建立及其破灭140

第七节 “罗氏鬼国”和“自杞国”145

(一)“罗氏鬼国”145

(二)“自杞国”150

第八节 僚族152

(一)“剑南诸僚”和“南平僚”152

(二)“葛僚”与仡佬154

(三)“乌武僚”、“西原蛮”和僮族155

(四)“守宫僚”、“夷子”与仲家(布依族)159

(五)水族162

(六)峒(侗)族164

第九节 “金齿”、“茫蛮”、“白衣”、“棠魔蛮”——傣族167

第十节 “白蛮”(白族)172

第十一节 “乌蛮”(彝族)183

第十二节 “和蛮”(哈尼族)193

第十三节 “施蛮”、“顺蛮”(傈僳族)195

第十四节 “磨些蛮”、“徙莫祗蛮”198

(一)“磨些蛮”(纳西族)198

(二)“徙莫祗蛮”199

第十五节 “吐蕃”(藏族)、“锅锉蛮”200

(一)“吐蕃”(藏族)200

(二)“锅锉蛮”202

第十六节 “寻传蛮”(峨昌)和“裸形蛮”203

(一)“寻传蛮”(峨昌)203

(二)“裸形蛮”205

第十七节 苗族和徭族206

(一)苗族206

(二)徭族211

第十八节 “朴子蛮”215

第十九节 “望蛮”(佤族)216

第五章 元、明、清时期的西南各民族218

第一节 元、明、清王朝对西南各民族地区的统治218

(一)元朝对西南各民族地区的统治218

1.蒙古兵征服大理国及对邻境地区的招降218

2.元朝对西南的设治和经营227

(二)明朝对西南各民族地区的统治235

1.明朝军队进入四川、贵州及平定云南235

2.明朝对西南的设治和经营241

(三)清朝对西南各民族地区的统治248

1.清朝军队进入四川、贵州、云南248

2.清朝对西南的设治和经营253

第二节 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263

(一)土司制度264

(二)改土归流269

1.贵州的改土归流270

2.四川的改土归流273

3.云南的改土归流278

4.清朝的改土归流281

第三节 元、明、清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屯田和移民垦殖295

(一)元朝时期296

(二)明朝时期301

1.军屯302

2.民屯316

3.商屯316

(三)清朝时期321

1.贵州省321

2.云南省324

3.四川省331

第四节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反抗与民族之间的纷争333

(一)元朝大德五年至七年间西南各族反对征服“八百媳妇国”的斗争333

(二)元末红巾军入云南与梁、段之间的纷争335

(三)明英宗正统年间王骥“三征麓川”339

(四)明朝中期以后寻甸、武定彝族的反流官斗争345

(五)明朝中期以后西南边疆土司之间的纷争与缅甸洞吾王朝的内侵349

(六)明朝晚期川、滇、黔间彝族土司的纷争和叛乱358

(七)明末云南彝族土官普明声和壮族土官沙定洲的叛乱362

(八)明、清时期苗族的反抗斗争365

(九)清朝前期西南边疆傣、哈尼、拉祜、佤、傈僳等族的反抗斗争374

1.普洱府属境内傣、哈尼等族的反抗374

2.顺宁府属猛猛(今双江)等地的拉祜、佤等族的反抗375

3.维西、永北等地傈僳族的反抗375

4.临安府南部(红河南部)哈尼族、彝族的反抗376

第五节 白族和彝族377

(一)白族377

(二)彝族383

1.摩察385

2.罗婺386

3.鲁屋386

4.聂素387

5.撒摩都387

6.朴剌389

7.母鸡389

8.孟乌(阿兀)390

9.葛倮罗和阿度、阿戛390

10.阿系391

11.阿者392

12.车苏(山苏)392

13.喇鲁(喇乌)393

14.利米394

第六节 纳西族和傈僳族405

(一)纳西族405

(二)傈僳族409

第七节 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和苦聪人412

(一)哈尼族412

(二)拉祜族415

(三)基诺族417

(四)苦聪人418

第八节 藏族、普米族和怒族、独龙族419

(一)藏族419

(二)普米族428

(三)怒族431

(四)独龙族433

第九节 阿昌族和景颇族434

(一)阿昌族434

(二)景颇族437

第十节 蒙古族和回族440

(一)蒙古族440

(二)回族444

第十一节 傣族447

第十二节 佤族、布朗族和崩龙族459

(一)佤族459

(二)布朗族462

(三)崩龙族(现称德昂族)468

第十三节 壮族和布依族469

(一)壮族469

(二)布依族480

1.“龙家”481

2.“八番子”482

3.羿子482

4.“补笼”、“卡尤”和“青仲”482

第十四节 水族、侗族和仡佬族485

(一)水族485

(二)侗族488

(三)仡佬族493

第十五节 苗族和瑶族496

(一)苗族496

(二)瑶族505

第十六节 佯僙、木佬、仡兜512

(一)佯僙512

(二)木佬514

(三)仡兜517

第十七节 “龙家”、“宋家”、“蔡家”和“六额子”518

(一)“龙家”518

(二)“宋家”524

(三)“蔡家”529

(四)“六额子”532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沿革史(先秦至汉晋时期)537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西南民族地区537

第一节 西南民族地区是中国境内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区537

第二节 巴国的领域548

第三节 蜀国的领域554

第四节 滇国的领域563

第五节 夜郎牂牁地区570

第六节 邛都地区576

第七节 筰都地区581

第八节 冉駹地区583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西南民族地区587

第一节 秦朝时期的巴郡、蜀郡、黔中郡及在“西南夷”边缘地区设置的县587

第二节 西汉伐南越后在南方和西南设置的郡县607

第三节 西汉开“西南夷”设置的郡县621

第四节 东汉继西汉之后在“西南夷”地区设置的郡县671

第五节 东汉时期交趾、交州刺史部西南的郡县696

第三章 三国时期的西南民族地区705

第一节 蜀汉在西南民族地区设置的郡县705

第二节 吴国在西南民族地区设置的郡县741

第四章 晋朝时期的西南民族地区771

第一节 西晋时期的宁州772

第二节 东晋时期的宁州802

第三节 两晋时期的梁州、益州有少数民族的郡县819

第四节 成汉统治下的西南民族地区829

第五节 两晋时期的荆州武陵郡和天门郡831

第六节 两晋时期的交州8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