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学术交流的变革 论在线学术交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学术交流的变革 论在线学术交流](https://www.shukui.net/cover/30/32446369.jpg)
- 杨秀萍,赖茂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0465694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04页
- 文件大小:134MB
- 文件页数:323页
- 主题词:信息技术-应用-学术工作-文化交流-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学术交流的变革 论在线学术交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学术交流的功能和过程1
第一节 学术交流的功能和过程2
一、基本概念2
二、学术交流的功能5
第二节 学术交流的过程7
一、学术交流的一般过程8
二、非正式交流过程与正式交流过程9
第三节 传播学理论和学术交流模式13
一、相关的传播学理论13
二、相关的传播模型16
三、学术交流模型19
第二章 学术交流的现状25
第一节 学术研究环境的变化26
一、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26
二、研究目的和成果评价的变化27
三、研究经费来源和出资人要求的变化27
四、科研人员信息交流行为的变化28
第二节 学术交流体系面临的危机29
一、传统学术交流体系的局限性30
二、出版业与学术交流体系的矛盾31
三、数据泛滥33
四、协同研究面临的诸多障碍35
第三节 学术交流方式的变化36
一、机媒交流(CMC)的出现36
二、学术交流的数字化、网络化38
三、出版模式的变革39
第四节 媒介选择理论40
一、社会存在感理论40
二、富媒体理论41
三、去社会情境假说43
四、去个人化理论44
第三章 在线学术交流的诞生和发展47
第一节 电子期刊48
一、电子期刊概况48
二、纯电子期刊49
三、作为一种社会—技术系统的电子期刊50
四、电子期刊的地位和特点52
第二节 开放存取——新的学术交流运动55
一、开放存取运动55
二、开放存取期刊56
三、机构库57
第三节 预印本系统和数字图书馆59
一、预印本系统59
二、e-印本61
三、数字图书馆62
第四节 基于网络的学术交流平台63
一、学术网站63
二、网络学术论坛和社区64
三、学术博客65
四、在线互动知识构建66
五、在线学术会议与远程教育68
第五节 在线学术交流模式综合分析69
一、UNISIST模型的更新69
二、学术交流体系的新模式71
三、在线学术交流的特点72
第四章 科研信息化与新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77
第一节 e-Science79
一、e-Science发展概述79
二、进展和实例81
第二节 Cyberinfrastructure87
一、基本概念87
二、美国新的科研基础设施的愿景规划88
三、CI的任务、原则、目标和战略94
四、基于CI的学术研究模式:Cyberscholarship98
第三节 我国对新的科研基础设施的探索和应用102
第五章 国外科研人员对在线学术交流的认知和利用情况105
第一节 概述106
第二节 对学术交流体系的认知和态度108
一、学术交流体系的现状108
二、期刊文献资源的可获得性109
三、开放存取出版方式的用户认知及变化110
四、开放存取的重要性及优势112
五、学术交流中的资源类型113
第三节 在线学术交流行为115
一、数字化学术资源的利用115
二、成果发表的方式116
三、影响出版方式选择的因素118
四、开放存取期刊发表模式的应用122
五、机构库发表模式的应用122
六、自出版模式的应用124
第四节 在线学术交流的未来发展125
一、在线学术交流服务的质量和价值125
二、在线学术交流发展的阻碍因素126
三、版权问题127
四、学术交流行为的变化趋势130
五、OA的未来发展131
第五节 调查结论133
第六章 我国科研人员对在线学术交流的认知和利用情况137
第一节 概述138
第二节 对学术交流体系的认知和态度139
一、学术交流体系的现状139
二、参与在线学术交流的动机142
三、在线学术交流的资源需求143
第三节 在线学术交流行为146
一、发表学术成果的方式146
二、在线学术交流服务的应用147
三、在线学术交流平台的用户熟悉度149
四、在线学术交流平台的获知途径150
第四节 在线学术交流的未来发展151
一、在线学术交流服务的优势和影响151
二、在线学术交流发展的阻碍因素153
三、版权保护问题156
四、学术交流行为的变化趋势156
五、学术交流体系的未来发展157
第五节 调查结论159
第六节 我国和西方国家调查结论的对比160
第七章 在线学术交流平台案例163
第一节 开放存取期刊和机构库164
一、开放存取期刊目录164
二、开放存取资源库目录166
三、开放阅读期刊联盟168
四、arXiv.org169
五、PubMed Central170
六、PLoS172
七、中国科技论文在线174
八、奇迹文库176
九、美国的大学机构库项目177
第二节 学术门户网站和学术博客179
一、科学网179
二、丁香园182
三、科学松鼠会183
四、数字出版在线185
五、数字化考古公共博客(Digging Digitally)186
第三节 网上学术论坛和学术社区187
一、化学在线学术交流平台188
二、诺贝尔学术资源网189
三、小木虫论坛190
四、国际社会网络分析网络(INSNA)191
五、维基百科192
六、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194
七、生命百科全书195
八、PlanetMath197
第四节 学术会议在线198
一、AllConferences.Com199
二、中国学术会议在线199
三、视频讲座网VideoLectures.NET201
四、国家图书馆在线讲座202
第五节 e-Science203
一、地震工程仿真网络(NEES)203
二、虚拟天文台205
第六节 综合分析与总结207
一、在线学术交流平台的主要作用208
二、各类在线学术交流平台的特征比较208
三、在线学术交流平台的运营与发展模式212
四、在线学术交流平台持续发展的关键216
第八章 我国在线学术交流体系发展构想221
第一节 发展在线学术交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22
一、我国发展在线学术交流的必要性222
二、我国建设在线学术交流体系的可行性225
第二节 发展在线学术交流的指导思想227
第三节 我国在线学术交流体系的总体构想230
一、学术交流体系建设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230
二、国家学术交流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231
三、在线学术交流体系的技术保障235
第四节 中国科协系统在线学术交流体系的基本架构236
一、目标和要求236
二、体系的基本架构237
三、公共平台的结构和功能239
四、学科平台和地方科协平台242
第九章 中国科协在线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模式243
第一节 平台的建设模式244
一、公共平台的建设模式244
二、学科平台和地方科协平台的建设模式245
三、制度和机制保障246
四、公共平台建设阶段的划分246
五、基本框架探索和平台初期建设试点248
第二节 平台的运营管理254
一、公共平台的运营管理254
二、学科平台和地方科协平台的运营管理256
第十章 发展在线学术交流的政策环境257
第一节 我国现有的法律和政策环境258
一、相关法律和法规258
二、科技发展战略266
三、科技发展规划267
四、有关加强学术行为规范和学风建设的政策273
第二节 发展在线学术交流的政策建议278
一、要重视全面规划和体系设计工作278
二、建立有效的动员和激励机制280
三、坚持公益性原则,建立稳定、可持续的投入和发展机制281
四、加大对开放存取(OA)的支持和引导282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283
六、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284
七、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通力合作285
八、加强质量控制,建立学术诚信管理机制286
九、建立和完善国际合作机制286
十、加强组织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287
附录291
附录1 在线学术交流调查问卷(科研人员用)292
附录2 在线学术交流调查问卷(科研管理和组织人员用)299
后记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