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元代民族经济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元代民族经济史 上
  • 李幹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民族出版社
  • ISBN:9787105088904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688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709页
  • 主题词:民族经济-经济史-中国-元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元代民族经济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综论1

一 蒙古国家的建立1

二 元朝的建立与蒙古国经济5

三 元朝的统一15

四 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25

五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改变与经济的发展及民族融合34

第一章 各社会集团的经济关系47

第一节 地主阶级中的各个阶层48

一 皇帝48

二 贵族51

三 官僚55

四 大僧侣60

五 大商人64

六 豪强地主67

第二节 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73

一 农民73

二 佃农79

三 驱口87

四 投下户98

五 匠户104

第三节 土司地区的各个阶层110

一 土司110

二 土民119

第二章 土地制度130

第一节 国有土地与土地再分配130

一 分地132

二 赐田134

三 职田143

四 学田148

第二节 大土地占有形态的发展149

一 皇帝150

二 贵族152

三 官吏153

四 寺院154

五 豪强地主157

第三节 元朝缓解农民少地无地矛盾的措施160

一 战争160

二 垦辟荒地161

第四节 大地主与国家间的矛盾169

一 大地主广占土地,隐逃赋役171

二 朝廷抑制大地主的膨胀172

三 限田议182

第五节 土司地区的土地185

一 土地占有形式186

二 土地扩张194

三 地主经济的兴起207

第三章 租佃制度216

第一节 租佃关系216

一 官田216

二 民田223

三 庄园224

四 包佃228

五 兑佃231

第二节 租佃形态233

一 实物地租233

二 货币地租240

第三节 租佃结构的变化243

一 农民和地主间的契约关系243

二 实物定额租246

三 隶属关系的演变(由佃奴制到佃农制)247

第四节 土司地区的租佃经济249

一 吐蕃地区249

二 罗罗居住区253

三 僰人居住区256

四 金齿百夷地区258

第四章 农业(一)262

第一节 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262

一 设置管理农业的机构263

二 以“户口增,田野辟”定为考课官吏的标准264

三 禁止毁农田为牧地267

四 奖励垦荒267

五 健全农村村社基层组织271

六 建置仓储制度,预防灾害274

第二节 农书、农具、生产技术275

一 农书275

二 农业生产工具282

三 农业生产技术303

第三节 兴修水利313

一 水利的兴修与河道的治理314

二 元代的水利官吏330

第五章 农业(二)341

第一节 米谷品341

第二节 菜品350

第三节 果品363

第六章 农业(三)382

第一节 蚕桑382

一 蚕桑政策382

二 蚕桑生产的发展385

第二节 棉花388

一 棉花的种植和推广388

二 棉花种植技术的提高392

三 棉花的功用395

第三节 苎麻398

一 苎麻种植的推广398

二 苎麻种艺399

三 苎麻剥制400

第四节 茶401

一 产地401

二 栽培种植技术402

第五节 林木404

一 林木政策405

二 林木种植407

三 林木遭受破坏410

第六节 竹419

一 竹的种类420

二 种竹421

三 移竹422

四 染料423

第七章 农业(四)425

第一节 粮食生产425

一 全国各地大力种粮425

二 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交流430

三 粮食生产总量的增长439

第二节 户口444

一 元朝建立前的户口444

二 元代的户口446

三 元代的实际户口450

四 元代户口特点461

第三节 屯田466

一 屯田目的466

二 屯田种类469

三 屯田数和军民人数大于《元史·兵志》所载481

四 屯田由兴盛走向衰落490

第八章 狩猎业496

第一节 狩猎的地位和作用496

一 谋生方式496

二 军事训练499

三 渡灾救荒手段503

四 为草原除害504

五 获取用来交换的产品505

六 作为娱乐活动507

第二节 狩猎经济概况510

一 蒙古地区510

二 东北地区513

三 西北地区517

四 西南地区520

五 中南、东南地区523

第三节 狩猎的方法和组织528

一 狩猎的方法529

二 狩猎的组织535

第四节 狩猎工具536

一 人猎工具536

二 兽猎工具541

第九章 渔业554

第一节 渔业政策554

一 弛捕鱼之禁554

二 水旱灾害,听民自渔556

三 除免鱼课,听民捕捞557

四 边民乏食,赐予渔具557

五 鼓励养鱼558

第二节 渔业经济概况558

一 腹里地区558

二 蒙古地区559

三 东北地区560

四 西南地区567

五 中南、东南地区570

六 西北地区576

第三节 鱼品577

一 南海鱼品577

二 东海鱼品579

三 内陆江河鱼品580

第四节 水产养殖581

一 池塘养鱼582

二 稻田养鱼584

三 阴沟养鱼584

四 盘中养鱼584

五 海滩蚶蛏田584

六 观赏鱼585

七 鱼苗587

第五节 渔业与鱼食供应590

一 鱼的供应590

二 鱼的食法592

三 鱼的储藏593

四 螃蟹与鲥鱼594

第六节 鱼课596

一 办课机构596

二 课额抽分597

第七节 捕鱼季节与捕鱼工具600

一 捕鱼季节600

二 捕鱼工具601

第十章 畜牧业607

第一节 畜牧业政策607

一 赈济灾害607

二 保护畜牧业主的产权609

三 禁私杀马牛610

四 减轻税率611

五 在缺水草原上打井613

六 储备过冬饲料614

七 修盖暖棚615

八 鼓励多养牲畜615

九 马政615

第二节 畜牧业经济状况617

一 全国各牧区畜牧业617

二 官牧621

三 私人牧养622

第三节 畜牧业与各经济部门的关系628

一 畜牧业与农业628

二 畜牧业与手工业629

三 畜牧业与商业634

第四节 畜牧业与军需、驿站和食用638

一 畜牧业与军需638

二 畜牧业与驿站641

三 畜牧业与肉食642

四 畜牧业与乳食643

第五节 牲畜的管理与科学饲育649

一 牲畜品类650

二 牲畜管理与牧养663

三 牲畜疾病防治671

第六节 牧地672

一 官牧地673

二 诸王贵族牧地676

三 全国牧地分布679

四 元王朝对牧地的重视与保护683

第十一章 手工业(一)689

第一节 纺织业690

一 丝织业690

二 麻织业693

三 棉织业697

四 毛织业708

第二节 矿冶业711

一 煤炭业711

二 冶炼业712

第三节 制瓷、制盐和制糖业722

一 制瓷业722

二 制盐业730

三 制糖业737

第四节 制茶、制酒和制竹业738

一 制茶业738

二 制酒业747

三 制竹业751

第五节 印刷、制纸和建筑业755

一 印刷业755

二 制纸业760

三 建筑业763

第六节 贵族、官僚和寺院经营的手工业770

一 贵族770

二 官吏771

三 寺院772

第十二章 手工业(二)774

第一节 官营手工业组织形式775

一 部局所属775

二 设置地区793

第二节 官营手工业的制造任务797

一 军工业797

二 织造(丝织、毛织)业806

三 建筑业814

四 酿酒业828

五 矿冶业831

六 制盐业837

七 造船业840

第三节 官营手工业的原料来源846

一 直接经营846

二 土贡847

三 工匠自备849

四 和买849

五 课税852

六 贡品853

第四节 官营手工业对私营手工业的束缚854

一 民间手工业市场被压缩854

二 实行火禁855

三 民间手工业间竞争激烈855

四 民间手工业反对官营手工业的斗争856

五 匠户反对官营手工业的斗争857

第十三章 商业861

第一节 商业政策与商品生产861

一 商业政策861

二 商品生产868

第二节 都市、商市与集市874

一 都市874

二 商市897

三 集市900

第三节 行业组织905

一 行业905

二 牙人907

三 行业组织的作用908

第四节 商业资本912

一 资本累积912

二 以富求仕914

三 盐商与回回富商916

第五节 高利贷920

一 私营高利贷920

二 官营高利贷924

三 物品抵押与人口抵押929

四 高利贷的危害931

第六节 经营商业的特权阶层933

一 皇帝933

二 贵族934

三 官吏935

四 寺院936

五 豪强地主937

六 豪商937

第七节 官营商业938

一 食盐939

二 冶铸铁器946

三 茶及其他商品946

第八节 贡赐950

一 土司951

二 宗藩诸国956

三 臣属960

四 属国961

第十四章 对外贸易968

第一节 对外贸易政策969

一 对外贸易政策970

二 对外贸易的经营人972

第二节 市舶司管理制度974

一 市舶管理法规975

二 法规外的勒索980

第三节 海上丝绸之路981

一 交通航线981

二 港口983

第四节 通商所及的国家和地区993

一 欧洲994

二 非洲以及阿拉伯半岛以西995

三 印度支那半岛996

四 印度半岛及沿海各地997

五 南海各地998

六 高丽与日本1000

第五节 输出和输入的商品1002

一 输出商品1003

二 输入商品1006

三 人口贸易1007

四 “懋迁有无”1008

第六节 官本船制度1010

一 草创阶段1010

二 繁荣阶段1012

三 衰敝阶段1015

第七节 海外贸易的影响1018

一 促进了国内商品的发展1019

二 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1020

三 加深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1021

第八节 陆路贸易1033

一 西北丝绸之路1033

二 西南丝绸之路1037

第九节 反映元代海外贸易的专著1048

一 汪大渊《岛夷志略》1048

二 周达观《真腊风土记》1050

三 陈大震《大德南海志》1053

四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1055

五 伊本·拔都他《游记》1058

第十五章 交通运输(一)1061

第一节 大运河1061

一 南粮北调1061

二 运河两岸城镇与管理1070

三 权势纲船破坏河道1076

第二节 海运1078

一 海运成功的历程1078

二 漕粮装运与漕运线上的新城镇1081

三 海运成功的原因1087

四 漕运中的弊端1090

第三节 江河湖“海”1093

一 大江1093

二 黄河1099

三 黑龙江1101

四 珠江1102

五 雅鲁藏布江1104

六 澜沧江、伊洛瓦底江、怒江1106

七 钱塘江(古称渐江)1109

八 塔里木河1110

九 青海湖1111

十 昆明湖(滇池)1113

十一 洞庭湖1114

十二 西湖1117

十三 太湖1119

十四 蒲昌海(今罗布泊)1121

十五 乳海(今天池,即赛里木湖)1122

第十六章 交通运输(二)1124

第一节 站赤1124

一 陆站1125

二 水站1161

三 海站1165

四 急递铺1165

五 海青站1169

六 站赤组织1170

七 站户1171

八 牌符1172

第二节 运输工具1175

一 陆路运具1175

二 水站运具1182

第十七章 货币1184

第一节 金银1184

一 金银的用途1185

二 金银的形态1190

三 金银禁止买卖1195

第二节 铜钱1196

一 官铸钱1197

二 寺观铸钱1203

三 起义军铸钱1204

四 铜钱使用情况1206

第三节 纸币1209

一 元代的纸币和元初纸币的价值1210

二 世祖末叶以后纸币贬值和通货膨胀1225

第四节 元人的货币理论1245

一 许衡1245

二 王恽1247

三 叶李1249

四 郑介夫1253

五 叶子奇1257

六 王祎1259

第十八章 财政(一)1264

第一节 财政管理机构1264

一 各级财政管理机构1264

二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1265

第二节 户籍制度1268

一 户口登记1268

二 诸色户计1272

三 户等制1277

第三节 田赋1280

一 北方税制1281

二 江南税制1283

三 边疆税制1287

第四节 洞冶课1292

一 金课1292

二 银课1295

三 铁课1296

四 朱砂、水银课1297

五 矾课1297

六 珍珠课1298

七 铜课1298

八 竹木课1299

第五节 盐、茶、酒醋课1300

一 盐课1300

二 茶课1302

三 酒醋课1304

第六节 常课和额外课1305

一 商税1305

二 市舶课1306

三 棉课1307

四 窑课1307

五 额外课1308

第七节 科差1310

一 中原科差(包括丝料和包银)1310

二 江南科差1314

三 徭役1315

四 边疆科差1316

第八节 权贵势要隐逃税役1319

一 贵族1319

二 官吏1320

三 寺院1321

四 豪强地主1323

五 大商贾1324

第九节 理财官吏1325

一 耶律楚材1325

二 阿合马1328

三 卢世荣1329

四 桑哥1333

五 阿合马、卢世荣、桑哥的下场1334

第十九章 财政(二)1337

第一节 军费1337

一 对外侵略战争1338

二 对内镇压民众1340

第二节 官俸1347

一 机构庞大臃肿1347

二 衙门纷杂、重叠1348

三 官吏多滥1350

第三节 皇室用费1353

一 淫乐生活1354

二 搜求奇珍异物充实内府1355

三 大造宫室1356

四 蓄养狮、豹、鹰、鹘珍禽奇兽1357

五 后宫生活奢靡1358

第四节 赏赐1358

一 户丝、户钞、岁例1359

二 赏赐名目1373

三 赏赐物品1376

第五节 佛事支出1377

一 帝师往返吐蕃1377

二 寺院建造1377

三 赏赐西僧1379

四 寺院资产1380

五 内廷佛事1381

第六节 赈恤1383

一 受灾情况1383

二 赈恤方式1387

三 防范贪吏豪强渔利1391

附录1396

一 元代纪年表1396

二 元代行政区划简表1398

三 引用及参考书目1401

后记14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