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融合 新时代中国流动人口发展之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融合 新时代中国流动人口发展之路](https://www.shukui.net/cover/27/32418631.jpg)
- 徐水源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203171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300页
- 文件大小:78MB
- 文件页数:331页
- 主题词:流动人口-社会管理-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融合 新时代中国流动人口发展之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徐水源1
第一部分 政策制度篇3
第一章 导论:推进新时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3
第一节 新时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5
一、流动人口是国家建设和城市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6
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推进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抉择7
三、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必然要求10
第二节 新时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制度安排和政策框架11
一、加强社会融合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12
二、构建以保障流动人口公平获得基本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政策体系13
三、形成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工作合力14
第二章 进得来、住得下,创造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前提条件16
第一节 进得来,使“来者有其尊”16
一、流动人口进城是人口流动迁移规律使然16
二、以平等对待流动人口为核心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18
三、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源市场20
四、逐步建立开放包容、动态向上的社会性流动机制22
第二节 住得下,使“工者有其居”23
一、解决好流动人口住房问题意义重大23
二、流动人口住房需求与城市住房供应体系存在结构性失衡26
三、以政府为主为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提供基本保障29
四、租购并举、以市场为主满足流动人口多层次需求30
第三章 能就业、可创业,实现流动人口在城市经济立足33
第一节 促进流动人口就业创业33
一、加大对流动人口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34
二、加强对流动人口就业创业的培训服务37
第二节 维护流动人口劳动权益39
一、加强流动人口劳动合同签订服务管理39
二、保障流动人口劳动收入合法权益45
第四章 融得进、推均等,提升流动人口城市社会接纳水平48
第一节 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时代所需、流动人口所盼49
一、当前是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最佳时期49
二、落实“孤者有其养”的迫切需要51
三、稳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的核心任务53
四、打破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体制的必然要求54
第二节 实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措施55
一、明确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55
二、明晰政府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责任57
三、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58
四、加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统筹59
五、满足流动人口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60
第三节 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经费保障机制61
一、健全公共服务资金的多元化供给62
二、流入地要加大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64
三、提高财政转移支付和中央财政补奖资金的使用效益64
第四节 满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获得教育服务的最大愿望65
一、搞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是涉及千万家庭的“民心工程”65
二、提升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67
三、逐步完善并落实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68
四、解决好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问题69
第五节 满足流动人口获得社会保障服务的最大需求70
一、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70
二、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社会保险服务71
三、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75
第五章 凭意愿、可落户,满足流动人口的最大期盼76
第一节 实现1亿流动人口在城镇落户意义重大76
一、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77
二、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78
三、全面小康社会惠及更多人的内在要求78
第二节 抓住流动人口在城镇落户的三个关键环节79
一、打通户籍政策供给与流动人口落户需求之间的发展渠道80
二、逐步剥除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社会福利81
三、积极落实好居住证制度82
第三节 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推进流动人口在城镇落户83
一、尊重流动人口定居和落户意愿,坚持自愿的原则84
二、尊重差异,坚持分类的原则85
三、加强引导,坚持有序的原则86
第六章 护健康、利团聚,促进流动人口家庭融入城市87
第一节 提升流动人口健康水平87
一、流动人口健康事关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88
二、切实加强流动人口健康服务91
三、切实加强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控94
第二节 促进流动人口家庭团聚发展95
一、实现流动人口家庭团聚意义重大96
二、建立完善以促进流动人口家庭团聚为核心的家庭发展政策体系99
三、提升流动人口家庭发展能力101
第七章 适流动、多交往,创新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社会融合社区服务平台104
第一节 创新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104
一、加强城市流动人口规划统筹105
二、做到流动人口信息完备105
三、坚持流动人口服务优先106
四、实现流动人口管理高效107
第二节 保障流动人口政治参与和精神文化权益108
一、壮大工人阶级队伍,使“外者有其归”109
二、享有民主政治权利,使“优者有其荣”110
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使“力者有其乐”112
第三节 构建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社区服务平台114
一、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114
二、增进流动人口与本地市民的彼此接纳116
三、加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文化养成117
第八章 创方式、重购买,提升流动人口服务能力和质量水平118
第一节 政府购买服务研究——以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为例118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设计120
二、政府购买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的实践125
三、购买实践中的主要问题128
四、推进政府购买卫生计生服务的政策措施131
第二节 太仓市推进政府购买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的实践与启示141
一、大力培育承接流动人口服务的社会组织142
二、协商确定购买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的主要内容和费用142
三、加强项目实施工作指导和流程规范143
四、实施效果评估143
五、积极成效144
第三节 有序推进政府购买流动人口服务147
一、把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关键147
二、明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判断标准和重点内容148
三、正确处理好政府、社会组织、服务对象和第三方评估四者关系149
四、统筹推进政府购买流动人口服务150
第九章 固源头、强基础,巩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新农村建设后防152
第一节 正确处理新时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152
一、大规模人口流动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153
二、流动人口大量进城带来了新农村建设后继乏人的问题154
三、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村土地流转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156
第二节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157
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158
二、深入把握新生代农村劳动力不愿务农的症结所在160
三、为新生代农村劳动力参加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支持161
第三节 着力解决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后顾之忧163
一、使“农者有其地”163
二、维护好农村“三留守”人员合法权益165
第十章 讲统筹、促引导,形成流动有序、分布合理的人口发展格局167
第一节 建立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国“一盘棋”工作机制167
一、建立全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统筹协调机制167
二、实现流出地与流入地信息共享168
三、实现流出地与流入地服务互补、管理互动168
第二节 引导流动人口在城市间有序流动与合理分布169
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优化城镇化布局170
二、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171
三、提升中小城市和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171
四、调控超特大城市人口规模172
第二部分 基础研究篇177
第十一章 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及变动趋势177
第一节 流动人口的流量、流向、结构和流动特征177
一、流量及变化趋势178
二、流动人口流向及变化178
三、流动人口结构及变化179
四、流动的主要特征185
第二节 流动人口的就业与收入188
一、流动人口就业188
二、流动人口的收入193
第三节 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会保障195
一、流动人口住房195
二、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状况197
第十二章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综述与指数构建199
第一节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相关概念的界定199
一、流动人口的概念199
二、社会融合的概念200
三、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概念201
第二节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综述204
一、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204
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测量研究综述205
三、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个体、家庭和社区影响因素研究综述209
第三节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标体系及指数的构建213
一、选取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标的相关原则213
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标体系的构建214
三、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数的构建216
第十三章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分析220
第一节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总体状况及其特征220
一、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总体状况220
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经济社会属性特征222
三、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流动属性特征225
第二节 流动人口的经济立足状况分析226
一、流动人口的职业声望226
二、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229
三、流动人口的收入状况230
四、流动人口的消费情况232
第三节 流动人口的权益平等状况分析232
一、流动人口的劳动合同签订状况233
二、同工同酬状况233
第四节 流动人口的社会接纳状况分析234
一、流动人口的“五险一金”情况234
二、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238
三、流动人口的健康档案238
四、流动人口的培训情况241
第五节 流动人口的政治参与状况分析243
第六节 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状况分析245
一、流动人口的“本地人”认同245
二、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248
三、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打算250
第七节 流动人口的文化交融状况分析252
一、流动人口对流入地语言的掌握程度253
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卫生习惯、观念等方面的差异254
三、接纳感受256
第十四章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258
第一节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6个维度之间相互影响因素分析258
一、流动人口社会融合6个维度关系分析框架259
二、6个维度之间相互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261
第二节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个体、家庭和社区影响因素分析266
一、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个体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266
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家庭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270
三、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社区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271
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个体、家庭和社区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272
第十五章 德国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实践与启示276
第一节 德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流动人口问题277
一、德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及面临的问题277
二、德国流动人口的特征279
第二节 德国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建设的实践280
一、通过立法和建立相关制度保障人们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280
二、建立以保证公共服务供给和人口变化为导向的空间规划体系和发展政策281
三、通过多级财政平衡体系保障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283
四、通过加强公共治理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平和效率283
第三节 德国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284
一、受益人群284
二、服务内容285
三、供给渠道287
四、资金来源288
第四节 德国实践对我国的启示289
第十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291
第一节 主要结论291
一、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具有理论基础292
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呈现诸多特征293
三、个体、家庭和社区因素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影响显著294
第二节 政策启示296
附录:我不再漂泊——流动人口之歌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