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社会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教育社会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3/30215341.jpg)
- 徐瑞,刘慧珍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08114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65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280页
- 主题词:教育社会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教育社会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概论1
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社会学2
一、教育社会学的两种定义方式2
二、教育社会学的概念界定3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6
一、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之争6
二、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界定7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9
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与学科意识10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11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意识16
三、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18
第四节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功能和边界22
一、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功能22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边界24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27
第一节 国外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28
一、迪尔凯姆与教育社会学的创建28
二、国外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31
第二节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39
一、教育社会学的创建时期40
二、教育社会学的停滞时期42
三、教育社会学的恢复重建与发展时期43
第三节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困境与突破45
一、阻碍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困境46
二、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突破49
第三章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流派53
第一节 教育功能论54
一、功能论与功能论教育社会学54
二、教育的社会化功能56
三、教育的社会选拔功能58
四、教育功能论简评60
第二节 教育冲突论61
一、冲突论与冲突论教育社会学61
二、马克思主义取向的教育冲突论63
三、韦伯取向的教育冲突论68
四、教育冲突论简评71
五、教育冲突论与教育功能论的区别与联系72
第三节 教育互动论74
一、互动论与教育互动论74
二、教育互动论的基本主张75
三、教育互动论简评79
四、教育互动论与教育功能论、教育冲突论的区别与联系80
第四章 教育与个体社会化83
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84
一、社会化的概念84
二、社会化的类型85
三、个体社会化的理论88
第二节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96
一、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97
二、个体社会化的阶段内容100
第三节 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102
一、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102
二、社会化的主要教育机构105
第五章 教育与社会民主111
第一节 民主、民主教育与教育民主112
一、民主的概念112
二、民主概念的“泛化”与“窄化”114
三、民主教育与教育民主的区别和联系117
第二节 民主素质及其基本构成要素119
一、民主素质的概念119
二、民主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121
第三节 学校民主教育与学生民主素质关系的实证研究126
一、民主教育与民主素质研究的两种理论视角126
二、我国高中生民主素质与学校民主教育的现状128
三、学校结构因素与高中生民主素质的相关分析130
四、社会化因素与高中生民主素质的相关分析132
五、改进我国学校民主教育的对策探讨133
第六章 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139
第一节 社会分层与教育机会均等140
一、社会分层的含义140
二、社会分层理论141
三、两种类型的教育机会均等概念144
四、社会公平理论与教育机会均等原则145
第二节 社会阶层与教育机会均等的经典研究147
一、社会出身与受教育机会148
二、选择面前的不平等与选择的不平等150
三、才华型学科、自由文化与国家精英152
第三节 社会流动与教育157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157
二、垂直流动与教育159
第七章 学校的社会学分析163
第一节 学校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组织164
一、组织是一种稳定的人际合作关系网络164
二、学校组织对个体的意义166
三、学校组织的性质167
四、学校组织松散的结构168
五、学校组织的社会功能170
第二节 学校组织文化172
一、组织文化与学校文化173
二、学校组织中的团体与学校亚文化175
三、学生亚文化178
第三节 学生越轨行为179
一、学生越轨行为的表现180
二、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183
第八章 班级的社会学分析189
第一节 班级的社会属性190
一、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190
二、班级是一种社会体系195
第二节 对班级的组织分析框架的反思198
一、关于班级群体的定位分析198
二、对班级进行组织分析的不足199
第三节 班集体的组织与建设201
一、如何建设班集体201
二、发挥教师的积极期望202
三、采用全体参与的班级组织形式203
四、正确认识和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205
第九章 课程的社会学分析209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社会学210
一、课程类型210
二、课程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215
第二节 课程研究的社会学范式218
一、课程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范式218
二、当代课程理论研究的两种基本取向224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225
一、后现代课程观的特征与价值226
二、后现代课程观的理论缺陷230
第十章 教学的社会学分析235
第一节 教学的社会地位236
一、教学的职业地位236
二、教学社会地位的影响因素237
第二节 教学活动中的基本社会角色:教师与学生239
一、教师专业社会化239
二、教师权威243
三、教师压力与职业倦怠245
四、教学中的学生角色247
第三节 影响教学效果的社会因素248
一、社会阶级阶层与性别差异248
二、课程组织形式249
三、教师效应和教师期望251
四、班级规模252
五、文化资本255
六、学校的组织资源259
参考文献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