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学新模式 第1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教学新模式 第1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2364813.jpg)
- 周宏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ISBN:7900007962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49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6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教学新模式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手段1
第一节 教学手段的内涵和外延1
一、 教学手段的内涵1
二、 教学手段的外延7
第二节 教学手段的本质与特征10
一、 教学手段的本质10
二、 教学手段的特征12
第二章 教学手段的心理机制15
第一节 教学手段与感知15
一、 教学手段的视觉影响16
二、 教学手段的听觉影响18
三、 教学手段的其他感觉影响20
第二节 教学手段与接受21
一、 教学手段的观察力影响21
二、 教学手段的记忆力影响22
三、 教学手段的联想力影响24
四、 教学手段的想象力影响25
五、 教学手段的思维力影响26
第三节 教学手段与情趣27
一、 教学手段的情感影响27
二、 教学手段的兴趣影响29
一、 基本教学手段的永恒魅力31
第三章 教学手段的未来走向与观念冲击31
第一节 教学手段的未来走向31
二、 辅助教学手段的发展完善33
三、 数字化网络的有益补充34
第二节 教学手段的观念冲击36
一、 本书观点带来的观念冲击36
二、 网络教学带来的观念冲击38
第四章 教学目标现状41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相关概念41
一、 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42
二、 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46
三、 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50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局部调整52
一、 理论缺失的弥补53
二、 运行困境的超越55
第五章 教学目标的确立、实现和创新体系59
第一节 科学确立教学目标60
一、 测评人力存量 探索教学起点61
二、 规定人力增量 分解教学任务65
三、 调整人力标量 陈述教学目标68
第二节 高效实现教学目标71
一、 高效实现固性力开发目标71
二、 高效实现活性力开发目标72
三、 高效实现创造力开发目标73
第六章 课堂教学的“启发——创新”模式77
第一节 “启发——创新”模式的建构与几个实例77
一、 “启发——创新”的主要特征77
二、 “启发——创新”的基本过程80
三、 “启发——创新”的简要表达83
第二节 “启发——创新”模式的认识论根据88
一、 一般认识论的根据88
二、 发生认识论的根据89
三、 发展认识论的根据90
一、 反馈教学模式93
第七章 课堂教学的“演绎——归纳”模式93
第一节 从系统论看课堂教学模式93
二、 有序教学模式94
三、 整体教学模式96
第二节 从认识论看课堂教学模式97
一、 具体模式97
二、 形式模式98
三、 直觉模式99
四、 结构模式100
五、 综合模式101
第三节 从课程论看课堂教学模式102
一、 认知模式104
二、 行为模式105
三、 情感模式106
四、 群体模式107
五、 交叉模式108
六、 教学模式组合109
七、 活动课程、潜在课程的教学模式110
第四节 从教学论看课堂教学模式111
一、 问答模式112
二、 讲授模式113
四、 合作模式114
三、 自学模式114
五、 研究模式115
第五节 从学习论看课堂教学模式116
一、 兴趣模式116
二、 背诵模式117
三、 跃迁模式118
四、 探索模式119
五、 传播模式119
第六节 从艺术论看课堂教学模式120
一、 趣味模式120
二、 形象模式121
三、 和谐模式122
四、 奇异模式124
五、 幽默模式125
第七节 从技术论看课堂教学模式129
一、 游牧模式130
二、 农业模式131
三、 工业模式132
四、 信息模式133
五、 智能模式135
第八章 课堂教学的“整体——融合”模式137
第一节 知识、能力、人格与健康、环境的融合137
一、 教学做合一141
第二节 知识、能力、人格的融合机制141
二、 真善美统一143
三、 德才识统一144
第三节 事实、概念、问题、方法、要求的融合145
第四节 德、智、体、美、劳的融合147
第九章 教师的课堂控制151
第一节 社会控制151
一、 何谓社会控制152
二、 社会控制的要素153
三、 社会控制的特征157
第二节 教师的课堂控制158
一、 教师对学生个体的控制159
二、 教师对学生群体的控制170
第十章 课堂学习能力与动力181
第一节 课堂学习的一般能力181
一、 课堂学习中的智力181
二、 课堂学习中的元认知能力192
三、 课堂学习中的综合能力197
四、 课堂学习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202
第二节 课堂学习的动力203
一、 课堂学习的始动系统204
二、 课堂学习的维持系统210
三、 课堂学习的定型系统214
四、 课堂学习的引导系统216
第十一章 课堂学习模式与策略219
第一节 课堂学习模式219
一、 课堂学习模式概述219
二、 课堂学习模式的探索226
第二节 课堂学习策略240
一、 中学生学习策略现状调查与分析241
二、 课堂学习策略的重构257
第十二章 教学评价——现代教学的决策手段263
第一节 教学评价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评价要素与功能263
一、 教学评价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263
二、 教学评价的特质要素与内容构架266
三、 教学评价的功能273
第二节 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280
一、 指标构建的方法281
二、 权重的构建284
三、 教学模型的择取285
四、 教学评价模型构建的整体化构架286
第十三章 当前教学疾病的主要类型及其症状291
第一节 教学失衡291
一、 教学缺失292
二、 教学过度297
三、 教学滞后302
第二节 教学专制305
一、 教学专制概述305
二、 惩罚的类型306
第三节 教学偏见311
一、 长相等外观上的偏见313
二、 座位排列上的偏见314
三、 课堂提问中的偏见314
四、 人际交往上的偏见316
第四节 教学阻隔316
一、 师生之间的教学阻隔316
二、 学科之间的阻隔319
第十四章 教学疾病的诊治与预防321
一、 教学疾病的不可免性322
第一节 教学病理的诊断思想322
二、 教学病理的认识原则325
三、 对教学病理的策略性接受327
第二节 教学疾病治疗中的副作用现象327
一、 教学专制的治疗效应329
二、 教学失衡的治疗效应329
三、 对教学偏见的治疗效应331
第三节 教学系统自身对致病因子的抗争332
一、 主体屏障333
三、 主体自学334
二、 主体修复334
四、 主体本能335
五、 主体的代偿作用335
六、 主体的运作规律337
第四节 通过内外在因素的结合防治教学疾病338
一、 实施社会制裁338
二、 建立与完善一整套规范机制339
三、 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343
四、 提供必要的经费与物质保障346
五、 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与社会、家庭环境346
第五节 教学系统与教学疾病抗争的结局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