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识与反思 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自识与反思 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
  • 倪梁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033462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721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741页
  • 主题词:哲学思想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自识与反思 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卷首语1

第一讲 绪论(1)欧洲近代哲学的特征:求自识、究虚理1

第一节 欧洲近代裂变的事实与起源2

第二节 欧洲近代裂变的两个主要思想特征:究虚理和求自5

1 究虚理与伽利略6

2 求自识与笛卡尔10

第三节 近代哲学的方法渴望12

第二讲 绪论(2)前笛卡尔的自识概念16

第一节 自识概念的前释:自身意识与自身认识16

第二节 自识理论前史或前笛卡尔的自识概念21

1 戴勒菲神谕“认识你自己”以及苏格拉底的解释22

2 柏拉图的“思索”或“对认识的认识”24

3 亚时士多德的“自想”或“对思想的思想”27

4 塞克斯都的“自身认识循环”问题30

5 普罗提诺的“自身意识”与“反思”32

6 奥古斯丁的“自身确然性”36

7 戴勒菲神谕及其费其诺的解释38

第三节 结语38

第三讲 笛卡尔(1)自身确然性的初醒40

第一节 我思/思维(cogito/cogitatio)确然性的确立40

第二节 “我思故我在”:解释和解构43

第三节 形式之争:推理或公理46

第四节 质料之争:“直接的认识”或“反思的认识”50

第四讲 笛卡尔(2)主体性哲学的雏形56

第一节 思维的反思特征56

第二节 “自我”与“思维”的存在58

第三节 自身认识与上帝认识60

第四节 近代形而上学之要义63

1 对认识统一性的设定63

2 对明见的直观之原则的设定65

3 对数学分析方式的设定66

第五节 主一客体的二元与形而上学一物理学的划分67

第五讲 斯宾诺莎:方法反思观念的形成70

第一节 确然性原理的接续72

第二节 哲学的开端与认识的顺序74

第三节 自然认识与反思认识(自身认识)78

第四节 反思作为方法;观念的观念82

第五节 哲学的目的:道德的同一性86

第六讲 洛克:自身意识作为人格同一性的前提88

第一节 感觉与反思89

第二节 意识概念的引入94

第三节 人格或自我的同一性97

第四节 直觉与知识类型100

第五节 笛卡尔主义的廷续?104

第七讲 莱布尼茨:“良知”与道德意识110

第一节 “意识”概念的不同涵义110

第二节 续论:“察觉”作为“意识”、“反思”和“自身感觉”的同义词115

第三节 自身意识与自身显现的区分118

第四节 道德同一性的问题122

第五节 自身意识与自身保存124

第一节 观念与实体128

第八讲 贝克莱:自我作为精神实体128

第二节 意念与反思132

第三节 精神实体的特殊被感知方式135

第四节 反思概念的多重涵义138

第九讲 休谟:自我的可疑性141

第一节 自我实体的可反思问题142

第二节 意识概念的重现与再释145

第三节 “感觉现象”与“反思印象”:“反思”的问题之一147

第四节 “感受”以及相关的概念151

第五节 “存在信念”作为感觉153

第六节 “道德意识”作为自然的感觉和人为的措施:“反思”的问题之二157

第七节 续论:习性作为怀疑主义的共同道德原则160

第十讲 康德(1)“自身意识”的双重性质与功能163

第一节 自我同一性问题的解决方式:经验自身意识与纯粹自身意识164

第二节 自身意识与自身认识168

第三节 自身意识的特殊功能172

第四节 自身意识之循环问题的再现177

第十一讲 康德(2)自身意识的实践哲学意义183

第一节 自由: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184

第二节 智性直观的问题188

第三节 作为“智性”的实践理性原理192

第四节 附论:先验“反思”的概念195

第五节 良心(Gewissen)、确然(gewiss)、仔细(gewissenhaft)200

第十二讲 费希特(1)从“自身意识”到“自身意识”204

第一节 “太初有为”与自身意识205

第二节 自我的自身设定作为知识学原理的原理210

第三节 经验自我意识与纯粹自身意识之区别212

第四节 自身意识作为直接的和反思的意识216

第十三讲 费希特(2)自我的四重展开222

第一节 智性直观问题的重提222

第二节 行动的自我和自观的自我的相互设定原则224

第三节 自我与非我的相互规定原则228

第四节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原则232

第十四讲 谢林:自身意识的历史性与自由的本质236

第一节 先验哲学基本意向的确认和展开238

第二节 同一哲学体系的构建241

第三节 自身意识概念的双重展开243

第四节 哲学作为自身意识的历史247

第五节 自由的伸展与反思的回归251

第六节 智性直观与本质直观255

第十五讲 黑格尔(1)绝对精神的自身意识与自身认识261

第一节 对先验哲学传统的继承与背离261

第二节 哲学史作为精神自身客体化的历史264

第三节 自身意识历史发展的三个基本环节268

第四节 精神发展的逻辑进程与自身意识的三种基本涵义270

第五节 附论:反思概念的两种特殊涵义276

第六节 意识的异化与异化的扬弃279

第七节 意识与自身意识:精神发展的一般形式283

第十六讲 黑格尔(2)自身确然性与良心的关系287

第一节 良心在道德学说和精神领域中的基本位置288

第二节 良心、自识、责任——关于三者关系的历史谈290

第三节 良心的双重特征和双重功能297

第十七讲 过渡:“现代”的界定——后黑格尔时代305

第十八讲 狄尔泰:历史一哲学中的“自身思义”与“理解”313

第一节 哲学的基本理解315

第二节 生命哲学的基本方法:自身思义318

第三节 自身思义方法的性质321

第四节 自身思义与理解325

第五节 理解作为世界观329

第六节 在传统与当代之间的理解332

第七节 结束语337

第十九讲 布伦塔诺:心理现象的“内感知”与“内观察”339

第一节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341

第二节 “意向”概念的基本涵义:意识与对象的关系345

第三节 “外感知”的问题351

第四节 “内感知”作为“内观察”353

第五节 “内意识”作为“第二性意识”357

第六节 “内意识”或“自身意识”的两种理解361

第二十讲 胡塞尔(1)意识的共现结构与自我的可疑性368

第一节 事物感知中的共现:内在与超越370

第二节 陌生感知中的共现:原本与本原374

第三节 自身感知中的共现:绝然与相应377

第四节 共现作为预设380

第五节 “我思故我在”的现象学解构与重构384

第二十一讲 胡塞尔(2)“原意识”与“后反思”387

第一节 原意识作为前对象性的意识和原本意识389

第二节 反思作为后一思意识和变异399

第三节 原意识与后反思之间的关系404

第四节 一门反思哲学的困难性与可能性409

第二十二讲 胡塞尔(3)纯粹自我的问题419

第一节 自我作为人格420

第二节 自我作为纯粹自我426

第三节 自我与人格431

第四节 自我与时间437

第五节 自我与世界440

第六节 总结性的回顾444

第二十三讲 海德格尔(1)形而上学基本态度中的人与存在447

第一节 在传统与实事之间449

第二节 笛卡尔的主体形而上学基本态度452

第三节 尼采的权力意志形而上学基本态度457

第四节 普罗塔哥拉的希腊形而上学基本态度460

第五节 西方三种形而上学基本态度的比较464

第六节 自身关系与存在关系465

第二十四讲 海德格尔(2)此在的基本性质之一:去存在467

第一节 此在的两个基本性质:“去存在”和“向来我属”469

第二节 自身思义与普全思义473

第三节 哲学作为原科学的两种可能478

第四节 用此在的自身理解(自身敞开)取代主体的自身认识(自身把握)483

第五节 “在之中”:从“在物之中”到“在世之中”487

第六节 反思的两种含义:回转与反射492

第一节 “向死之在”作为“去存在”与“向来我属”之间的内在联系496

第二十五讲 海德格尔(3)此在的基本性质之二:向来我属496

第二节 “向来我属”作为非本真的和本真的自身理解之基础500

第三节 本真的存在与良知505

1 良知作为缄默的呼声506

2 良知呼唤了什么?508

3 良知作为此在的自身决断510

第四节 在个体的此在与普遍的形式之间512

第五节 简评“自识现象学”的基本结论515

第二十六讲 舍勒:价值伦理学中的伦常明察方法与良知自由理论521

第一节 反思作为非对象化的意识521

第二节 伦常明察与伦理学527

第三节 良知作为个体有效的伦常明察534

第二十七讲 萨特(1)自我的超越性543

第一节 意识的意向性问题544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多重含义549

第三节 我思(cogito)作为反思性的意识552

第二十八讲 萨特(2)自身意识与自身认识560

第一节 “前反思的我思”领域的基本特征560

1 “前反思的我思”是作为现象与存在之同一的绝对561

2 “前反思的我思”是超现象的存在563

第二节 自身意识与自身认识564

第三节 自身意识理论与反思哲学的对立571

第二十九讲 米德:自身意识理论的转换:发生性与社会性577

第一节 以社会过程为出发点的自身意识理论580

第二节 论述的顺序:心智、自身、社会583

第三节 发生的顺序(1):社会的过程与个体的发生587

第四节 发生的顺序(2):主我、客我与自我590

第五节 发生的顺序(3):社会统一与个体统一的奠基关系593

第六节 “反思”的问题596

第七节 语言的参与598

第三十讲 维特根斯坦:自身意识与私人语言的问题604

第一节 “自我”的可能性606

第二节 唯我论的困境和出路?611

第三节 私人语言可能性与唯我论的关系问题615

第四节 私人语言是否可能?618

第五节 私人感觉或私人经验是否可能?622

第三十一讲 赖尔:从分析的心智概念到分析的心智哲学628

第一节 心智的存在与心智的认识629

第二节 (自身)意识的特权以及对它的摒弃632

第三节 反思或内省的特权以及对它的摒弃638

第四节 自身认识分析与“自我”语义分析643

第五节 附论或结语:分析的自身意识理论发展综述649

第三十二讲 海德堡学派:自身意识的当代诠释与诘难655

第一节 自身意识之反思模式的基本问题658

第二节 自身意识与自身保存663

第三节 来知新法兰克福学派的语用学交互主体主义的诘难669

第四节 自身意识理论的语言分析诠释677

第五节 小结与过渡685

结束语 西方哲学一百年:人类自身认识方式的变迁687

引用文献目录698

人名索引7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