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https://www.shukui.net/cover/59/32359061.jpg)
- 苏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36756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30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4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3
一、二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历史性变化及其根源3
二十年的巨大变化3
变化来源于改革开放1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改革开放的实践29
二、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始人34
三十年经验教训的总结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39
全面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49
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贡献58
马克思、恩格斯对商品货币命运的预见58
社会主义实践与列宁对商品、货币和市场的认识62
斯大林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商品货币理论问题上的观点7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80
第二篇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发展及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必然趋势85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特点85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85
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87
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91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和弊端96
计划经济体制产生的历史背景96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98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103
三、苏联东欧的经济体制改革110
苏东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110
苏东经济改革的第一次浪潮112
80年代下半叶苏东国家的改革118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苏联计划体制瓦解和苏联解体122
四、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27
过渡127
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27
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133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38
几点经验148
第三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55
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155
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作用155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163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16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172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172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176
公有制的本质及其实现形式184
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8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196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196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198
允许和鼓励按生产要素分配205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13
第四篇 搞好国有企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219
一、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219
国有经济可与市场经济兼容219
国有产权制度可以提高经济效率225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230
实现国有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的途径236
二、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国有企业改革244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244
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246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与方针253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59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259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262
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265
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改制269
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与改组274
调整与改组是我们的必然选择274
调整与改组的基本思路与原则282
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的基本内容286
调整与改组的基本途径与主要措施290
五、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296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基本内容296
推进与完善经营者年薪制302
积极探索和逐步推行对经营者的股权激励306
完善对经营者的制度监督约束体系312
第五篇 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317
一、市场经济中的政府经济职能317
“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职能317
市场失效和政府职能320
同经济发展有关的政府职能327
政府职能和政府失效329
现代市场经济的选择335
二、宏观调控的职能范围与要素构成340
宏观调控是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方式340
宏观调控的要素构成344
宏观调控过程中的时滞与预期353
三、宏观调控的主体与政策手段363
中央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363
宏观调控的目标决策与资源动员367
宏观调控政策手段的选择372
宏观调控政策手段的组合与搭配377
四、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383
提高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原则383
通过体制创新提高宏观调控能力390
转轨过程中宏观调控的若干经验400
第六篇 向市场经济转轨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11
一、“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411
中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的艰辛探索411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414
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418
抓住机遇,发展自己424
新世纪的第三步发展战略431
二、中国的城市化道路434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434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440
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战略选择446
三、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456
改革开放前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456
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459
以东部率先发展为重点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465
跨世纪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469
面向新世纪的西部大开发战略474
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489
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条件489
可持续发展的标准493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构想498
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508
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国际经济环境508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513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