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三北”防护林地区自然资源与综合农业区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三北”防护林地区自然资源与综合农业区划](https://www.shukui.net/cover/48/32355897.jpg)
- 朱俊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16046·1290
- 出版时间:1985
- 标注页数:1173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120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三北”防护林地区自然资源与综合农业区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综合农业区划3
第一章 综述3
第一节 资源条件和农业生产观状3
第二节 生态演变的历史回顾6
第三节 农业发展前瞻和防护林体系建设10
第二章 自然资源评价和利用18
第一节 气候资源18
第二节 水资源21
第三节 土地资源27
第四节 生物资源34
第三章 农业结构调整与布局40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40
第二节 畜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48
第三节 林业结构调整与布局57
第四节 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布局67
第五节 经济效益分析73
第四章 农业分区的依据及分区系统78
第五章 东北西部风沙区(A)83
第一节 松嫩平原农牧林区(A1)88
第二节 吉林中部平原农业区(A2)93
第三节 吉林西部平原牧农林区(A3)97
第四节 辽中平原农业区(A4)101
第五节 辽西北低丘林牧农区(A5)105
第六章 内蒙古、长城沿线风沙区(B)108
第一节 呼伦贝尔高原东部林牧区(B1)113
第二节 呼伦贝尔高原西部林牧区(B2)117
第三节 大兴安岭东南丘陵平原农牧林区(B3)121
第四节 锡盟东部盆地牧林区(B4)125
第五节 大兴安岭南丘陵牧农林区(B5)128
第六节 西辽河上游平原农林牧区(B6)132
第七节 科尔沁坨甸牧林农区(B7)136
第八节 昭盟南部丘陵农林牧区(B8)139
第九节 辽西低山丘陵农林牧区(B9)143
第十节 冀北山地林牧农区(B10)146
第十一节 锡盟西部高原牧林区(B11)149
第十二节 张北高原牧林农区(B12)153
第十三节 大青山农牧林区(B13)157
第十四节 京郊副食林农区(B14)161
第十五节 冀西北低山丘陵盆地农林牧区(B15)167
第十六节 晋北盆地农牧林区(B16)169
第十七节 乌兰察布高原牧林区(B17)173
第十八节 河套平原农牧林区(B18)177
第十九节 鄂尔多斯东部丘陵林牧农区(B19)181
第二十节 毛乌素沙地北部牧林区(B20)185
第二十一节 毛乌素沙地南部林牧农区(B21)189
第二十二节 毛乌素沙地西部牧林区(B22)194
第七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C)199
第一节 晋西山地林牧农区(C1)205
第二节 陕北丘陵林牧农区(C2)207
第三节 黄龙山,子午岭林牧区(C3)210
第四节 渭北高原农林区(C4)213
第五节 陇东高原农林牧区(C5)217
第六节 固原山地牧林农区(C6)221
第七节 陇中丘陵农林牧区(C7)224
第八节青海东部丘陵农林牧区(C8)228
第八章 西北干旱风沙区(D)232
第一节 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牧林区(D1)237
第二节 阿拉善高原牧林区(D2)240
第三节 宁夏平原农林区(D3)243
第四节 河西走廊农林牧区(D4)247
第五节 青海湖盆地牧农林区(D5)252
第六节 柴达木盆地牧农林区(D6)256
第七节 吐鲁番,哈密盆地特种经济作物区(D7)262
第八节 天山北坡农牧林区(D8)266
第九节 阿尔泰山南坡牧林农区(D9)270
第十节 准噶尔西部山地牧农林区(D10)274
第十一节 伊犁河谷农牧林区(D11)278
第十二节 天山南坡农牧林渔区(D12)283
第十三节 喀什三角洲农林区(D13)287
第十四节 昆仑山北坡农牧蚕桑区(D14)292
附表一 “三北”防护林地区社会经济情况一览表298
附表二 “三北”防护林地区土地利用现状表310
附表三 “三北”防护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322
主要参考文献332
第二篇 土地资源335
第一章 土地利用现状及调查方法335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概查制图方法335
第二节 “三北”地区土地利用状况340
第二章 土地资源评价344
第一节 土地资源评价的分类系统344
第二节 土地单元诊断345
第三节 土地资源质量分区评述355
第三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367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367
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370
第四章 东北西部风沙区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373
第一节 自然经济概况373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74
第三节 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378
第四节 方案评述382
第五章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风沙区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385
第一节 自然经济概况385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87
第三节 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393
第四节 方案评述400
第六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403
第一节 自然经济概况403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404
第三节 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406
第四节 方案评述419
第七章 西北干旱风沙区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421
第一节 自然经济概况421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422
第三节 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427
第四节 方案评述433
主要参考文献439
第三篇 水资源443
第一章 概述443
第一节 水资源形成和分布的区域特征443
第二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和对策447
第二章 东北西部风沙区(A)449
第一节 松嫩平原农林牧区(A1)450
第二节 吉林中部平原农业区(A2)和吉林西部平原牧农林区(A3)453
第三节 辽宁中部平原农业区(A4)和辽宁西北低丘林牧农区(A5)457
第三章 内蒙古、长城沿线风沙区(B)461
第一节 呼伦贝尔高原东部林牧区(B1)和呼伦贝尔高原西部牧林区(B2)462
第二节 大兴安岭东南丘陵平原农牧林区(B3),大兴安岭南丘陵牧农林区(B5)和昭盟南部丘陵农林牧区(B3)465
第三节 锡盟东部盆地牧林区(B4)、锡盟西部高原牧林区(E11)和乌兰察布高原牧林区(B17)469
第四节 西辽河平原农林牧区(B5)和科尔沁坨甸牧林农区(B7)477
第五节 辽西低山、丘陵农林牧区(B9)480
第六节 冀北山地林牧农区(B10)484
第七节 张北高原牧林农区(B12)486
第八节 大青山农牧林区(B13)488
第九节 京郊副食林农区(B14)491
第十节 冀西北低山丘陵盆地农林牧区(B15)494
第十一节 晋北盆地农林牧区(B16)426
第十二节 河套平原农牧林区(B18)500
第十三节 毛乌素沙地南部林农牧区(B21)504
第十四节 毛乌素沙地西部牧林区(B22)508
第十五节 鄂尔多斯东部丘陵林牧农区(B19)、毛乌素沙地北部牧林区(B20)、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牧林区(D1)512
第四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C)518
第一节 晋西山地林牧农区(C1)519
第二节 陕北丘陵林牧区(C2)和黄龙山子午岭林牧区(C3)527
第三节 渭北高原农林区(C4)530
第四节 陇东高原农林牧区(C5)532
第五节 固原山地丘陵牧林农区(C6)535
第六节 陇中丘陵农林牧区(C7)541
第七节 青海东部丘陵农林牧区(C8)544
第五章 西北干旱风沙区(D)548
第一节 阿拉善高原西部牧林区(D2)551
第二节 宁夏平原农林区(D3)556
第三节 河西走廊农林牧区(D4)561
第四节 青海湖盆地牧农林区(D5)567
第五节 柴达木盆地牧农林区(D6)571
第六节 吐鲁番,哈密盆地特种经济作物区(D7)575
第七节 阿尔泰山南坡牧林区(D9)和准噶尔西部山地牧农林区(D10)581
第八节 天山北坡农牧林区(D3)和伊犁河谷农牧林区(D11)584
第九节 天山南坡农牧林渔区(D12)和喀什三角洲农林区(D13)589
第十节 昆仑山北坡农牧蚕桑区(D14)594
第四篇 气候资源605
第—章 农业气候资源605
第一节 气候与农、林、牧业生产605
第二节 太阳能利用613
第三节 风力资源616
第四节 农业气象灾害621
第二章 农业气候区划632
第一节 区划目的和分区系统标准632
第二节 区划图编制及分区描述636
附:农业气候资源附表说明661
附表一 太阳总辐射及光合有效辐射663
附表二 日照时数及日照百分率669
附表三 平均气温、年较差,年极端低温及无霜期675
附表四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5℃,10℃,15℃的初终日、间隔日数与积温681
附表五 降水量及其变率687
附表六 作物需要水分的短缺量,多余量估算690
附表七 日平均风速≥5米/秒的日数累积、风速及大风日数、相对湿度692
主要参考文献700
第五篇 沙漠化治理与冰雪资源703
第一章 沙漠化治理703
第一节 沙漠化过程及其发展的基本特点703
第二节 历史时期沙漠化环境的变迁及近期发展的趋势和程度706
第三节 “三北”防护林地区与沙漠化发展有关的农牧业生产建设中的主要问题709
第四节 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与沙漠化治理的途径710
第五节 沙漠化治理区划712
第六节 各沙漠化区的特征及其治珲的途径715
第二章 冰川水资源724
第一节 西北地区冰川水资源数量统计724
第二节 冰川径流的主要特征728
第三节 冰川水资源利用评价729
第三章 “三北”地区的积雪分布732
第一节 概述732
第二节 “三北”地区积雪分布情况733
第三节 积雪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733
第四节 积雪水资源的利用意见734
附:西北地区(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积雪、水资源资料说明735
附表一 甘肃省736
附表二 青海省739
附表三 宁夏回族自治区741
附表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42
主要参考文献746
第六篇 农业建设749
第一章 种植业的现状及建设方向749
第一节 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749
第二节 建设方向752
第二章 种植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754
第一节 调整的主要依据和具体建议754
第二节 粮食作物的布局与商品粮基地建设756
第三节 经济作物的布局和商品生产基地建设758
第三章 种植业分区763
第一节 东北西部平原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768
第二节 内蒙古长城沿线高平原小麦、杂粮,甜菜、胡麻区772
第三节 黄土高原小麦、杂粮区776
第四节 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701
第四章 发展“三北”地区种植业的主要措施787
第一节 贯彻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787
第二节 积极改善种植业基本生产条件787
第三节 改革耕作制度,发挥早作农业的增产潜力789
第四节 加速粮食及经济作物商品基地建设790
第五节 发展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791
第六节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792
主要参考文献794
第七篇 防护林体系建设布局197
第一章 森林资源现状及其特点797
第一节 森林分布概况707
第二节 森林资源现状及其特点802
第三节 防护林建设成就与林业生产主要问题805
第二章 立地区划与森林覆盖率、林种结构和树种规划809
第一节 自然条件特点与防护林体系建设809
第二节 立地区划分目的和原则依据810
第三节 各立地区自然条件特点与森林覆盖率,林种结构和树种规划811
第三章 宜林度等级与防护林建设顺序867
第一节 宜林度等级划分目的和依据867
第二节 各级宜林度概况与建设顺序安排868
第四章 措施与建议871
第一节 林业主要任务与发展方向871
第二节 林业结构调整与防护林体系布局872
第三节 现有林的经营875
第四节 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879
附表一 “三北”防护林地区各立地区森林覆盖率、林种结构现状及调整表883
附表二 “三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灌木和草本及其适生条件895
主要参考文献900
第八篇 畜牧业建设903
第一章 畜牧业的历史回顾与来来建设903
第一节 “三北”地区畜牧业的悠久历史903
第二节 “三北”地区的畜牧业现状905
第三节 对“三北”地区开创畜牧业新局面的建议907
第二章 “三北”地区的草地资源912
第一节 “三北”地区的草原912
第二节 “三北”地区的牧草资源916
第三节 “三北”地区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920
第三章 生产结构调整与畜牧业布局924
第一节 生产结构的调整924
第二节 畜牧业的布局928
第三节 “三北”地区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的选建936
第四章 畜牧业的分区建设与分区依据939
第一节 畜牧业分区的依据939
第二节 畜牧业建设分区943
第五章 人工草地及饲料基地的建立949
第一节 种植草料乃“三北”建设当务之急949
第二节 适于“三北”栽培的饲用植物950
第三节 牧草及饲料作物的栽培954
第四节 建立人工草料基地的方法和途径956
第六章 畜牧业分区建设计划的实施961
第一节 加强领导,广泛宣传,逐级实施961
第二节 “三北”地区畜牧业区划成果的应用963
第三节 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965
第四节 建立试验基地县967
第五节 处理好各种关系968
第七章 东北西部平原丘陵区的畜牧业建设971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971
第二节 畜牧业资源优势及发展条件972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974
第四节 发展方向、布局及措施975
第八章 北京和冀北燕山山地区的畜牧业建设979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979
第二节 畜牧业资源及观状980
第三节 畜牧业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983
第四节 发展方向,布局及措施984
第九章 内蒙古北部高原区的畜牧业建设986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986
第二节 畜牧业资源及现状988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989
第四节 发展方向,布局及措施990
第十章 内蒙古中南部丘陵平原区的畜牧业建设994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994
第二节 畜牧业资源及现状995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997
第四节 发展方向,布局及措施998
第十一章 黄土高原北部区的畜牧业建设1001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1001
第二节 畜牧业资源及发展条件1003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1005
第四节 发展方向、布局及措施1005
第十二章 内蒙古西部及宁甘北部高原区的畜牧业建设1010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1010
第二节 畜牧业资源及发展条件1012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1014
第四节 发展方向、布局及措施1015
第十三章 青藏高原东北部区的畜牧业建设1019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1019
第二节 畜牧业资源及发展条件1021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1025
第四节 发展方向,布局及措施1026
第十四章 新疆东部哈密及吐鄯托盆地区的畜牧业建设1031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1031
第二节 畜牧业资源及发展条件1032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1033
第四节 发展方向,布局及措施1934
第十五章 新疆北部山麓及盆地区的畜牧业建设1036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1036
第二节 畜牧业资源及发展条件1038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1039
第四节 发展方向,布局及措施1040
第十六章 新疆南部山麓及盆地区的畜牧业建设1043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1043
第二节 畜牧业资源及发展条件1045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1047
第四节 发展方向、布局及措施1048
主要参考文献1051
第九篇 野生动物资源与自然保护区建设1055
引言1055
第一章 动物区系和动物地理区划1057
第一节 动物区系1057
第二节 动物地理区划1058
第二章 经济鸟兽及其利用1063
第一节 珍稀鸟兽1069
第二节 毛皮兽1069
第三节 肉用鸟兽1071
第四节 革用和羽(或毛)用动物1071
第五节 药用动物1072
第六节 有益鸟兽1073
第三章 珍贵动物的保护1074
第一节 珍贵动物的种类及分布1074
第二节 珍贵动物的现状1074
第三节 对保护珍贵动物的意见1076
第四节 珍贵动物简介1077
第四章 动物的有害作用及其防治1082
第一节 动物的有害作用1084
第二节 有害动物的防治1090
第五章 自然保护区区划1096
第一节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1096
第二节 现有自然保护区概况1097
第三节 拟建自然保护区的区划1100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建设上的几点意见1103
附表一 “三北”防护林地区鸟类分布名录1106
附表二 “三北”防护林地区兽类分布名录1122
主要参考文献1128
第十篇 防护林体系经济效果1133
第一章 防护林经济效果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1133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确定1133
第二节 防护效益价值的计算1139
第二章 “三北”防护林经济效果1146
第一节 建设成就1146
第二节 农田防护林经济效果1150
第三节 水土保持林经济效果1161
第四节 防风固沙林经济效果1166
第五节 牧场防护林经济效果1169
第六节 防护林的直接效益1170
第七节 总效益价值及提高经济效果的建议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