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青铜挥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光直著;刘直林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ISBN:7532118304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26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4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青铜挥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西方关于青铜时代的概念1
代序1
二 中国青铜时代2
三 青铜时代之前的金属使用4
四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5
五 二里头陶文6
六 铁器与中国青铜时代的式微7
七 青铜时代的政治制度8
八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0
九 商代的考古文化特征12
一○ 商代安阳的经济流通13
一一 国家的两种涵义14
一二 中国青铜时代即古代中国文明15
一三 夏商周的重要性15
一五 文字史料中的三代关系16
一四 正确认识三代关系的两大障碍16
一六 三代的年代关系17
一七 三代的地域关系20
一八 三代的文化社会关系21
一九 夏代考古问题23
二○ 商代考古中的早商问题28
二一 伐纣以前周代考古问题33
二二 游团、部落、酋邦与国家34
二三 社会进化规则与古代中国文明37
二四 殷商文明的两种性质39
二五 殷商文明的三种类型40
二六 花厅文化的特征42
二七 殷商时代的厚葬与墓制44
二八 沉埋地下的早商文化45
二九 夏商之辨45
三一 旧史料中所见殷周关系47
三○ 中国最早的镶嵌工艺品47
三二 考古遗物中所见殷周关系57
三三 殷墟卜辞中所见殷周关系62
三四 岐山甲文中所见殷周关系65
三五 殷周文化三论71
三六 中国青铜时代的聚落形态72
三七 周代封建制75
三八 商代的资源流通77
三九 商代贸易的政治经济学意义80
四○ 从商王庙号所见的王室亲属婚姻制度84
四一 商王族父子祖孙之关系88
四二 商王继承法89
四三 商王庙号的启示91
四四 对商王庙号的新解释92
四五 商王庙号分组说与周代昭穆制之比较93
四七 殷代“旧臣”95
四六 “典祀无丰于昵”新解95
四八 殷商王制六法则96
四九 庙号与编号98
五○ 商周金文分为两类99
五一 古器物记号99
五二 王权承继的四种类型100
五三 汤与伊尹100
五四 王亥:商代的文化英雄101
五五 古史帝王世系的二分现象102
五六 殷礼中的二分现象104
五七 商代二分现象的历史事实105
五八 二分现象的文化遗留物106
五九 商代艺术中的二分现象108
六○ 殷王世系中的昭穆制109
六一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四论116
六二 食物原料120
六三 烹调方法122
六四 菜肴种类123
六五 饮食器具127
六六 宴席与餐饭128
六七 关于饮食的观念131
六八 古代中国饮食观念的起源135
六九 古代食器的使用规则137
七○ 商周神话史的三个阶段141
七一 商周神话研究中的材料问题143
七二 关于商代文献之可靠性143
七三 从神话到史料的还原144
七四 殷周史籍中的神话材料145
七五 自然神话148
七六 神仙世界及其与人间世界分裂的神话152
七七 天灾与救世的神话157
七八 英雄世系160
七九 古代中国的三个英雄族谱166
八○ 商周美术风格的分期与演变168
八一 商周人对动物的态度170
八二 商周亲族群的政治性172
八三 商代宗教中的新成分174
八四 商周之际宗教观念的嬗变176
八五 双方交表婚制178
八六 异姓国之间的交表婚制180
八七 “德”与神权失落183
八八 商周铜器装饰花纹中的动物纹样184
八九 动物纹样与“天地通”186
九○ “牺牲之物”释义188
九一 死,还是生——关于“虎食人”的讨论190
九二 商文化与环太平洋文化194
九三 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方法195
九四 萨满式的文明197
九五 中国上古巫具198
九六 从蒙昧时代到文明时代的文化延续202
九七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204
九八 西方社会史家关于文明时代的看法204
九九 “世界式的”与“西方式的”205
一○○ 关于摩尔根的“文明”与“野蛮”观念207
一○一 惊人的相似:玛雅文明与中国文明207
一○二 “玛雅一中国文化连续体”209
一○三 苏美尔文明:现代西方文明之主源211
一○四 一个新的世界史前史观212
一○五 中国上古史与世界史研究213
一○六 世界八个农业中心214
一○七 “全球农业起源于东南亚”论214
一○八 “广幅地利用资源”论216
一○九 “取食系统”说217
一一○ 中国文朗起源不同于中原文化起源219
一一一 “交互作用圈”与“地域共同传统”发220
一一二 “交互作用圈”与中国史前文化221
一一三 什么是考古学225
一一四 关于“分类”227
一一五 关于“器物分类”228
一一六 考古学的分类229
一一七 资料230
一一八 技术232
一一九 方法233
一二○ 理论235
一二一 考古分类的重要目标235
一二二 考古分类中的比较法237
一二三 聚落形态式的研究方式239
一二四 考古学的转向:从物到人241
一二五 中心位置理论242
一二六 民族学对聚落考古研究的三点启示244
一二七 聚落单位的整理247
一二八 聚落布局250
一二九 同时诸聚落在较大区域内之联接251
一三○ 聚落形态的变迁254
一三一 作为巫觋通天工具的商周艺术254
一三二 书法艺术与巫觋通神256
一三三 商周艺术与饮食礼器257
一三四 饮酒与通神259
一三五 “人物驭龙帛画”的墓主可能是巫师260
一三六 从九鼎传说看上古艺术与政治之关系260
一三七 三代都城迁移之规律263
一三八 夏代的迁都263
一三九 “宗周”与“圣都”264
一四○ 三代迁都的目的在于追求青铜矿物267
一四一 夏商周的文化异同269
一四二 关于“古代中国”270
一四三 中国史前史料学271
一四四 血缘纽带与三代政治274
一四五 宗族分支制度274
一四六 以“功”为基础的价值评判系统276
一四七 “族”与“礼”278
一四八 巫术与政治279
一四九 骨卜280
一五○ “贞人”与“宾”281
一五一 史前时代的文字遗存283
一五二 陶文与族徽284
一五三 文字与权力:中国传统史学的秘密286
一五四 巫史同源288
一五五 古代政治权威289
一五六 九鼎的象征290
一五七 青铜器的制造290
一五八 政治权威产生的历史条件293
一五九 古代政治的考古学证据294
一六○ 仰韶文化三个重要特征296
一六一 龙山文化中的政治文化297
一六二 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时代”299
一六三 “禅让制”与“轮流承继制”300
一六四 上古政治三种手段300
一六五 “文明”、“城市”与“国家”301
一六六 政治文化与资源分配302
一六七 “世袭制国家”302
一六八 “水利社会”在三代没有考古学证据304
一六九 中国的历史也一样惊心动魄304
一七○ 商代巫术的特征306
一七一 龟甲占卜的考古学遗存307
一七二 商代巫与巫术的一般性质308
一七三 萨满式的巫术309
一土四 巫与数学310
一七五 “降”与“陟”312
一七六 《楚辞)中的迎神仪式314
一七七 楚墓画中的升天主题315
一七八 中国巫师的通天手段316
一七九 作为巫具的山319
一八○ 作为巫具的树320
一八一 作为巫具的鸟321
一八二 作为巫具的动物323
一八三 龟卜与牛骨卜324
一八四 仪式与法器324
一八五 作为巫具的酒与药物326
一八六 饮食乐舞328
一八七 远古祭祀的功利性329
一八八 对古代神话史料的态度330
一八九 以亲族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神话333
一九○ 《楚辞》中的巫觋334
一九一 “铸鼎象物”335
一九二 庄王问“鼎”337
一九三 动物纹样两大特征338
一九四 “饕餮”339
一九五 龙虎鹿三?341
一九六 “巫?”母题343
一九七 “巫?”与良渚文化345
一九八 “巫?”与古代美术中的人兽关系346
一九九 琮347
二○○ 琮的用途与功能348
二○一 琮与“天圆地方”观念350
二○二 琮:通天地的法器352
二○三 玉琮材料的象征意义352
二○四 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玉琮353
二○五 玉琮时代355
二○六 玉琮:东海岸的文化成分356
二○七 “亚”358
二○八 “亚”与明堂359
二○九 “亚”与日晷、四合院361
二一○ “亚”与宇宙之树362
二一一 “亚”与“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363
二一二 “亚”与楚明堂364
二一三 “亚”与殷明堂365
二一四 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性366
二一五 中国文明的特征367
二一六 原始宗教的复杂性367
二一七 文明产生的一个法则368
二一八 连续性文明与突破性文明369
二一九 中国:文明转型中的主要型态370
二二○ 中国文明的连续性371
二二一 从生产工具看中国文明的连续性372
二二二 从宗族制度看中国文明的连续性373
二二三 亚美式萨满教的意识形态374
二二四 中国文明与意识形态376
二二五 中国古代信仰体系的碎片378
二二六 破裂性的文明379
二二七 三代文化之异同381
二二八 文献中的三代异同383
二二九 三代文化的物质表现385
二三○ 商王庙号四说386
二三一 商王庙号的规律性389
二三二 文明、权力与财富394
二三三 财富是产生文明的最重要因素394
二三四 青铜器的本质396
二三五 青铜器:财富的象征396
二三六 柴尔德的“城市”理论397
二三七 西方最早的城市399
二三八 中国城市的本质与标志400
二三九 中国早期城市与政治402
二四○ “国家是从不单独产生的”404
二四一 商代都制405
二四二 周代都制407
二四三 夏代都制409
二四四 三代迁都与政治410
二四五 王权继承412
二四六 “巫”的本义与功能413
二四七 艺术与政治414
二四八 关于柴尔德的考古文化学定义415
二四九 旧石器文化的丰富性416
二五○ “新石器时代革命”417
二五一 “What、Where、When、How、Why”418
二五二 如何研究中国古代史418
二五三 “专业”与“通业”419
二五四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