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法的形式和理据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语法的形式和理据
  • 石毓智著 著
  • 出版社: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ISBN:7539235985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43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67页
  • 主题词:汉语(学科: 语法 学科: 研究) 汉语 语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语法的形式和理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 引言1

第一章 绪论1

1.2 历史铸就的汉语类型学特点3

1.3 语用、语义和语法5

1.4 语法结构和语法标记8

1.5 语法系统的开放性11

1.6 语法系统的相对独立性13

第二章 现代汉语句子组织信息的原则16

2.1 引言16

2.2.2 时间词的分布17

2.2 现代汉语句子组织信息的方式17

2.2.1 “谓语+结果”的组织原则17

2.2.3 “在”所引进的地点介词短语18

2.2.4 给字短语的分布19

2.2.5 到字短语21

2.2.6 动词前后的形容词22

2.3 句子层面的动补结构22

2.3.1 “形容词+程序词语”23

2.3.2 动词重叠式23

2.3.3 “动+个+补”短语24

2.4 现代汉语信息组织原则的历史成因25

2.4.1 语言系统和句法临摹25

2.3.4 组织信息的原则作用的层面25

2.4.2 “一个谓语中心+一个结果成分”的限制29

2.4.3 有关的理论问题29

2.5 结语30

第三章 现代汉语的动补结构的类型学特征32

3.1 引言32

3.2 定义32

3.3.1 融合度标36

3.3 动补结构的句法36

3.3.2 补语的隐性语法关系38

3.3.3 动补结构的及物性40

3.4 动补短语的音韵特征42

3.4.1 音节数目42

3.4.2 动补短语的轻重音格式43

3.5 需要动补短语的句法结构44

3.6 其它动补结构45

3.7 结论46

4.1 引言48

第四章 汉语的主语与话题之辩48

4.2 普通语言学中主语和话题的定义49

4.3 谓语之前名词短语的句法差异与主语和话题之别51

4.3.1 能否进入从句的层面51

4.3.2 汉语的“唯动格(ergative)”现象53

4.3.3 话题化与焦点化的对立54

4.3.4 话题和主语的判别特征55

4.3.5 主语与无标记话题之关系57

4.3.6 包含话题和主语的句子的层次划分问题58

4.4 话题化的手段59

4.4.1 语序变换的话题60

4.4.2 添加语法标记的话题61

4.4.3 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对比话题63

4.4.4 遍指和完全否定格式中的受事成分的无标记句法益64

4.5 结语65

第五章 论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词汇标记之关系67

5.1 引言67

5.2 严格的结构规律68

5.2.1谓语中心动词前后的光杆名词69

5.2.3 词汇标记对结构意义的制约71

5.2.2 结构赋义规律的作用层面71

5.2.4 词汇固有的有定性语义特征和它们的句法行为差异73

5.2.5 谓语动词之前的无定名词表达74

5.2.6 谓词性宾语的句法行为77

5.2.7 形容词谓语句的主语77

5.2.8 疑问代词的句法限制78

5.3 几种常见的结构赋义现象79

5.3.1 名量词重叠表遍指79

5.3.2 疑问代词的两个引申用法:遍指和虚指80

5.3.3 复数标记“们”的用法82

5.3.4 谓语动词之前的句法位置83

5.4 结语84

第六章 语序和限定,非限定动词87

6.1 汉语的语序对语法标记的制约87

6.2 语序与语义结构的严格对应90

6.3 汉语对语序的充分利用92

6.4 汉语的限定动词和非限定动词98

6.5 结语104

7.1 引言106

7.2 影响语法的韵律因素106

第七章 语法、语音和词汇的关系106

7.3 语法化的伴随特征——语音形式的弱化107

7.4 重叠的音节数目限制109

7.5 语音单位的变化对语法发展的影响110

7.6 破读与词性116

7.7 北方方言口语里的大音节动词及其语法意义117

7.7.1 汉语的大音节词的语音构造规律117

7.7.2 普通话里大音节动词释例118

7.7.3 大音节动词的语音构造规律123

7.7.4 大音节动词的构词法和语法意义125

7.8 结语127

第八章 陈述语气和虚拟语气的句法差异129

8.1 引言129

8.2 虚拟语气的类型学定义129

8.3 汉语的陈述语气和虚拟语气131

8.3.1 虚拟从句的否定132

8.3.2 动补结构的否定132

8.3.3 动词重叠的否定133

8.3.6 虚拟句中否定词的特殊分布134

8.3.5 虚拟语气动词的体标记使用限制134

8.3.4 持续体标记“着”的否定134

8.3.7 虚拟句的特殊语序135

8.4 语法形态的理想化状态136

8.5 结语139

第九章 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140

9.1 引言140

9.2 对介词语法特征的考察140

9.3 时间一维性对动词句法特征的制约143

9.4 介词与体标记的搭配146

9.5 介词的语义范围148

9.6 时间特性对语言发展中词语替换换现象的影响150

9.7 介词和动词在构词方式上的判别154

9.8 结语155

第十章 判断词 是 产生的机制158

10.1 引言158

10.2 目前关于判断词“是”的来源和产生过程的研究状况159

10.3 古今汉语判断句式的特点163

10.4.1 指示代词“是”的篇章功能——回指(anaphor)的出现164

10.4 “是”从指代词向判断词的语法化过程165

10.4.2 直接诱发“是”语法化句法格式的建立165

10.4.3 判断词“是”的诞生170

10.5 判断词“是”的语法化对汉语语法的影响175

10.6 先秦其它指示代词的不同发展方向177

10.7 结语178

第十一章 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181

11.1 引言181

11.2 以往对体标记产生的原因的解释及其存在的问题182

11.2.1 结构类推说182

11.2.2 词汇替代说183

11.3.1 动补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186

11.3 动补结构发展补期动词、补语和宾语三者之间的语序限制186

11.3.2 魏至宋时期动补结构的限制变化188

11.4 指动补语的形态化过程191

11.4.1 却191

11.4.2 去192

11.4.3 可能补语193

11.4.4 指动补语形态化的特点194

11.5 体标记“了、着、过”的产生过程195

11.5.1 “了”的形态化过程195

11.5.2 “过”的形态化过程198

11.5.3 “着”的形态化过程200

11.6 体标记的产生所带来的影响及有关的理论问题203

11.6.1 格式的类推203

11.6.2 体标记产生的条件204

11.6.3 动补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205

11.7 结语206

第十二章 句法结构的嬗变对副词,形容词词尾语法化的影响208

12.1 引言208

12.2 句法结构与语义的相宜性209

12.3.1 十五世纪之前的句法结构概观和像义词所引进修饰语的句法位置211

12.3 十五世纪之前的句法结构与像义词的语法化211

12.3.2 汉代以前的副词和形容词词尾:“如” 和“若”214

12.3.3 宋、元、明时期的词尾:似、也似215

12.3.4 十五世纪以前像义词语法化的机制215

12.4 十五世纪以后的句法结构与像义词的发展方向的改变221

12.4.1 第二谓词位置的消失和像义词的新发展方向221

12.4.2 “像”发展的新方向221

12.4.3 语法标记的历史层次及其功能调整222

12.5 结语225

参考文献227

术语索引2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