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2003 世界分工体系中的中国制造业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2003 世界分工体系中的中国制造业
  • 吕政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ISBN:780162683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618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642页
  • 主题词:制造工业-工业经济-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2003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2003 世界分工体系中的中国制造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提要1

总论1

一、全方位开放的大国工业化进程2

附表3

表总—1 2002年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3

附图3

图总—1 1998~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3

表总—2 2002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4

二、以加工优势启动的加速工业化5

表总—3 2002年中国的对外贸易6

图总—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制造业发展道路7

专栏8

总—1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技术成就指数比较8

三、比较优势格局的变化和竞争态势的发展趋势9

总—2 中国成为对跨国公司最具吸引力的国家12

四、探索新型工业化的道路13

Ⅰ.综合篇15

第一章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发展趋势17

提要17

一、制造业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8

1—1 警惕中国经济的“离制造业”现象20

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的中国制造业21

三、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优势分析23

图1—1 1978~2001年我国GDP与工业增加值增长指数24

表1—1 按国别和地区划分的工业增加值指数25

表1—2 中国工业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及其排名变化25

表1—3 2000~2002年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26

表1—4 中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例27

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31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33

提要33

一、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计量方法34

二、制造业的静态国际竞争力35

表2—1 不同行业的国际竞争力36

表2—3 不同行业中的效率指数37

表2—2 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的效率比较37

图2—1 不同行业的市场份额与效率38

表2--4 不同行业的静态竞争力比较38

三、制造业的动态竞争力39

图2—2 不同行业的效率变动率40

表2—5 不同行业的动态竞争力比较40

图2—3 不同行业的动态竞争力41

四、对外开放与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走势41

表2—6 资产规模与企业效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系42

图2—4 企业资产规模与内外销竞争力差异43

图2—5 内外销竞争力差异与出口交货值43

2—1 手机生产企业的“市场份额”之争44

提要46

第三章 制造业技术进步46

一、制造业技术进步现状47

表3—2 1998年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按贸易方式的分布情况48

表3—1 1996~2000年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额48

表3—3 各个年代出厂的设备比例50

表3—4 1996~199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投入情况50

表3—5 1999年部分国家R D投入情况51

表3—6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技术人员的情况52

二、影响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因素53

表3—7 部分国家科研基金来源54

三、推进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对策56

3—1 美的:家电技术创新要务实59

3—2 “十五”期间技术创新将实现四个转变60

第四章 信息化与制造业发展62

提要62

一、信息化与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最新趋势63

二、信息化与我国制造业发展66

图4—2 “十五”期间制造企业信息化投入预计分布状况67

图4—1 2001年及2002年上半年管理软件在我国各行业市场销售额分布67

三、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政策建议73

4—1 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实施方案》(摘要)76

提要79

第五章 工业品制成品的出口79

图5—1 1980~2002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率的变化80

一、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量、结构与竞争力分析80

表5—1 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制成品出口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度81

表5—2 中国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地位的变化81

表5—3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及其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82

图5—2 我国出口主体结构的变化83

表5—4 1994~2001年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83

图5—3 2002年中国前10位的出口市场分布84

表5—5 中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指数(净出口指数)的变化85

表5—6 中国主要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86

表5—7 主要出口工业品的价格变动指数86

二、工业制成品出口存在的问题与障碍87

三、扩大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对策90

5—1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再遇难关92

提要94

第六章 国际贸易规则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94

一、适应自由竞争规则,实现产业发展特色化95

表6—1 2001年中国进出口钢的价格、数量及其价格比96

表6—2 2000年中国汽车行业规模与效绩关系97

二、正视价格竞争,发展规模经营97

表6—3 2001年全球前15个国家的轿车产量98

表6—4 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同等配置汽车的价格比较98

表6—5 世界10大汽车生产商1996年、1997年轿车生产量与中国2001年产量的比较99

表6—6 世界三大汽车集团与中国三大汽车集团的比较99

三、警惕数量限制,实现集约经营100

表6—7 中国603种主要商品供求关系101

四、提高技术标准,避开技术壁垒102

五、服从知识产权规则,发展自主知识产权104

六、关注出口价格,避免实质性倾销105

七、援引反补贴例外规则,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106

表6—8 中国制药12强资产、收入、出口额及研发费用107

表6—9 1995年世界10大制药公司R D费用107

表6—10 所有企业集团的研发费用107

6—1 公共技术支持108

提要110

第七章 适应全球化趋势的产业组织变迁110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分工的新趋势111

表7—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制造业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重113

表7—2 若干跨国公司在北京建立的研究开发机构114

二、新的国际产业分工对中国产业组织的影响115

表7—3 中国若干产品贸易权与分销权开放的进度、内容及影响116

三、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的政策安排118

7—1 台商在昆山、苏州的聚集和“台湾研发、内地制造”大分工格局的形成121

第八章 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123

提要123

一、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123

图8—1 制造系统对环境的影响125

8—1 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127

二、现代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趋势128

8—2 绿色制造的关键技术体系133

三、我国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34

表8—1 1999~2000年制造业能耗水平134

8—3 绿色制造与钢铁工业137

第九章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139

提要139

表9—1 1998~2002年全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情况140

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总体状况分析140

表9—2 1998~2002年全国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的比重141

二、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若干重要特点142

三、跨国公司进入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145

四、积极应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制造业147

9—1 上海市在7大领域鼓励外资并购149

9—2 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颁布150

Ⅱ.产业篇151

提要153

第十章 纺织服装业的分工优势及发展取向153

一、世界分工体系中的纺织大国154

表10—1 2001年世界主要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国家和地区154

表10—2 中国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地位155

二、分工优势及基础156

表10—4 1998~2000年世界主要产棉国棉花产量157

表10—3 世界10大纺织品及服装出口方劳动力成本比较157

表10—5 90年代以来纺织晶和服装的显性竞争系数158

三、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159

四、促进竞争优势的动态转移160

10—1 唐华四棉提高产品档次塑造优秀品牌163

10—2 信息——地方纺织业发展的新动力164

第十一章 面对全球化挑战的中国食品制造业166

提要166

一、中国食品制造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67

表11—1 2001年糖果行业基本情况169

表11—2 1995~2001年中国乳制品总产值及乳品产量170

表11—3 2001年中国乳及乳制品进出口情况170

二、中国食品制造业成为世界制造基地的趋势174

三、提高我国食品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市场占有率177

11—1 未来50年乳制品业发展趋势179

11—2 我国罐头行业面临的问题与机遇180

提要181

第十二章 激烈竞争中的饮料制造业181

表12—1 1996~2001年我国主要饮料酒产量182

一、中国饮料制造业的竞争态势分析182

表12—2 软饮料产品结构变动情况183

表12—3 2001年饮料制造业大中型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184

二、中国饮料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185

表12—4 2001年饮料制造业主要产品的进出口情况186

表12—5 2001年饮料制造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比重187

三、中国饮料制造业中的外商直接投资188

表12—6 1995~1998年合资独资企业和外国品牌啤酒生产情况189

表12—7 葡萄酒行业产量前5名企业情况189

四、提升饮料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思路190

12—1 达能集团在中国的扩张192

第十三章 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国际地位与比较优势194

提要194

一、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195

表13—1 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产出比重变化195

表13—2 2002年医药行业中各类产业的销售收入和效益增长196

表13—3 2002年医药行业中各经济类型企业的销售收入和效益增长196

二、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国际地位196

表13—4 1998~2002年世界各地药品市场销售额增长197

表13—5 医药制造业企业平均生产规模的国际比较198

表13—6 1999年中外最大的制药企业的经济规模比较199

表13—7 医药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200

表13—9 1998年国际最大制药公司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201

表13—8 1999年我国最大医药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201

三、中国医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204

表13—11 我国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和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的增长速度205

表13—10 我国原料药和中成药的产量增长速度205

表13—12 2001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中各产业的发展水平比较207

13—1 1999年国际大型医药公司的R D费用及占销售额的比重208

提要209

第十四章 国际分工背景下的通信制造业209

一、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现状210

图14—1 1995~2001年我国通信制造业总产值211

图14—3 2001年电子工业各部门全员劳动生产率比较211

图14—2 2001年电子工业各部门行业综合经济效益比较211

图14—4 2001年电子工业各部门成本费用利润率比较212

二、从国际分工看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214

图14—5 2001年工业、制造业、电子工业和通信设备的增加值率215

图14—7 2001年通信设备总产值结构216

图14—6 2001年不同通信设备增加值率216

图14—8 通信制造产品出口贸易额增长情况217

图14—9 2002年通信制造产品出口中各种贸易方式的比重218

三、改善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的政策建议220

14—1 2002年我国通信制造业10件大事222

第十五章 正在成为世界制造基地的家电制造业224

提要224

一、家电制造业生产和出口比重迅速上升225

表15—1 2001~2002年我国主要家电产品产量225

表15—2 2001~2002年我国主要家电产品出口量226

表15—3 2001~2002年我国主要家电产品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重226

二、中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家电制造基地227

表15—4 2002年1~6月我国家电企业主要产品出口情况227

表15—6 跨国家电企业的“中国战略”228

表15—5 我国部分大型家电企业产品出口情况228

表15—7 2002年1~6月我国家电三资企业产品出口情况229

三、中国家电企业仍面临巨大挑战230

四、做大做强中国家电企业232

15—1 为什么格兰仕是全球制造234

第十六章 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的中国计算机制造业237

提要237

一、中国计算机制造业的规模及增长238

表16—1 1991~2001年中国计算机制造业总产值及增长率238

表16—2 2001年计算机制造业中各分行业所占比重239

表16—3 2001年中国计算机硬件产品销售额及增长率240

表16—4 1995~2001年中国软件市场情况240

图16—1 1991~2002年计算机产品出口情况241

二、中国计算机制造业中的外商投资企业241

表16—5 2001年中国计算机制造业外商投资额242

三、中国计算机制造业在全球中的地位244

图16—2 2002年中国计算机产品出口贸易方式构成245

四、中国计算机制造业发展趋势246

16—1 《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2005年)》的主要政策措施248

提要251

第十七章 努力提升竞争力的精细化工业251

表17—1 2002年精细化工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速252

一、精细化工业的发展现状252

表17—2 精细化工产业主要行业进出口情况253

二、精细化工产品的市场竞争态势254

三、精细化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256

表17—3 2002年我国主要精细化工企业规模及效益情况257

表17—4 2001年世界主要精细化工企业(部分)规模与研发投入258

表17—5 2002年我国部分精细化工产品进出口比价259

四、精细化工产业提高竞争力的路径选择260

17—1 精细化工企业必须重视MSDS的编写261

17—2 国外精细化工企业创新动态案例263

第十八章 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机遇与战略选择264

提要264

表18—1 2001年机械装备制造业、机械工业和工业的主要经济指标265

一、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265

表18—2 2001年机械装备制造业主要行业经济指标266

表18—3 1990~2000年机械装备产品进出口情况268

表18—4 1998年世界机械装备产品主要出口国家或地区情况268

二、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及其影响269

表18—5 2001年主要机械装备产品进出口情况269

三、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选择与发展对策271

18—1 装备工业趋向“三化”——集群化、信息化、服务化275

一、中国汽车工业的总体态势276

提要276

第十九章 走向振兴的汽车制造业276

二、中国汽车工业全面融入国际汽车工业体系281

表19—2 2000~2002年中国汽车出口量281

表19—1 1999~2002年中国汽车进口量281

表19—3 2002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兼并重组282

三、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汽车工业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发展趋势286

四、政策建议289

19—1 通用(中国)2002年业绩和对2003年市场的展望291

提要292

第二十章 石化工业加入世界分工体系的方式与特点292

一、我国石化工业的现状293

表20—1 2002年我国主要石化产品产量294

表20—2 我国部分石化产品供应情况294

二、世界石化工业的发展趋势与对我国的影响295

三、我国石化工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296

四、我国石化工业参与世界分工所面临的问题301

表20—3 中石油几种主要合成生产能力与世界先进企业的比较301

表20—4 中石油合成橡胶生产能力与国外的比较302

五、我国石化工业提高国际地位的对策303

20—1 近年我国部分石化企业申请的反倾销调查304

20—2 世界10大乙烯生产商排名305

提要306

第二十一章 高速扩张的钢铁工业306

一、2002年我国钢铁工业的基本走势307

表21—1 2002年钢材品种结构308

表21—2 钢铁工业进出口额及其逆差309

二、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态势310

表21—3 世界主要国家的粗钢产量311

表21—4 1999年中俄美日钢材结构比较312

三、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我国的应对措施315

四、我国钢铁工业的国际地位及其强国之路317

21—1 宝钢在世界级钢铁企业的排序及其竞争优势318

第二十二章 走向世界的船舶制造业322

提要322

一、改革开放以来船舶工业的发展概况322

表22—1 “九五”时期以来中国新建、在建或筹建中的大型造船设施323

表22—2 1994年以来世界造船完工量分布状况324

表22—3 “九五”时期以来中国自主设计的部分首制船325

表22—4 1990年以来世界各国接单量327

二、世界船舶工业的发展趋势328

三、世界船舶工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及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330

表22—5 1997年以来部分新船价格变化状况330

表22—6 世界四强造船竞争力对比331

四、进一步提高中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332

表22—7 各国(地区)在船舶建造上的优势分布332

22—1 上海造船业迈向世界级334

22—2 中外造船企业10强的产量比较336

一、中国建材工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337

提要337

第二十三章 在全球分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建材工业337

表23—1 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工业主要经济指标338

表23—2 中国建材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341

表23—3 1996~2000年建筑用玻璃行业主要经济指标342

表23—4 1996~2000年水泥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342

二、全球分工体系下中国建材工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343

三、中国建材工业应对全球分工体系的若干政策建议346

23—2 全球涂料10强悉数进入中国市场350

23—1 玻璃行业现状350

23—3 16亿美元:中国正成为世界石材加工中心351

Ⅲ.地区篇353

提要355

第二十四章 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的发展355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特点356

表24—1 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56

表24—2 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产值及其占全国的比重357

图24—1 沿海三大核心区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的358

表24—3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的支柱产业358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的竞争优势359

表24—4 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优势比较360

表24—5 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优势制造业产品361

表24—6 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市场占有率362

表24—7 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企业平均规模和利润率364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364

四、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对策366

24—1 加入WTO后外商在华投资出现的“北上”趋势369

提要371

第二十五章 珠江三角洲制造业的发展371

一、制造业在珠江三角洲发展中的作用372

表25—1 2001年广东和一些沿海省份制造业的结构及在全国的地位373

二、珠江三角洲制造业的发展结构与特点374

表25—2 90年代东莞市三来一补企业与外资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的比较375

表25—3 广东省9大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376

表25—4 珠三角一些工业品在全国的比重377

三、珠江三角洲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380

图25—1 近年来香港的人均GDP和失业率的变化状况381

四、珠江三角洲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与对策383

25—1 上海香港经济发展之比较387

25—2 珠三角:台商港商的第二故乡388

第二十六章 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的发展390

提要390

一、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的概况391

表26—1 2001年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393

二、京津冀制造业发展的竞争优势393

图26—1 1998~2001年京津冀地区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率394

表26—2 2001年京津冀地区制造业优势比较395

表26—3 2001年京津冀地区主要优势制造业产品396

表26—4 京津冀地区制造业产值利润率397

三、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存在的问题398

图26—2 沿海三大经济核心区制造业产值比重的变化399

表26—5 京津冀地区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399

表26—6 2001年京津冀地区制造业投资的比重399

表26—7 2001年沿海三大经济核心区对外开放度比较400

四、优化京津冀制造业的建议401

26—1 北京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403

提要405

第二十七章 东北地区制造业的振兴战略405

一、近年来东北制造业取得的成就406

表27—1 东北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406

表27—2 1998~2001年东北制造业各行业利润、产值变化407

二、东北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408

表27—4 1998~2001年东北制造业各行业固定资产新度变化409

表27—3 1998~2001年东北制造业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409

表27—5 东北增长较快的行业和主要支柱产业的相对增长率411

表27—6 东北主要工业制成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411

表27—7 东北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412

三、东北大力发展制造业的优势412

表27—8 2001年东北制造业各行业在全国的地位413

表27—9 东北三省机械工业的优势产品414

四、东北制造业的发展方向415

27—1 沈阳,这个“共和国工业长子”,正在重振昔日雄风415

表27—10 东北机械工业各行业在全国的地位416

表27—11 东北三大合成材料产量占全国的比重417

表27—12 东北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全国的地位418

五、促进东北制造业振兴的政策措施421

提要423

第二十八章 中部五省制造业的发展423

一、中部制造业发展的条件分析424

表28—1 2001年中部经济发展基本情况425

表28—2 1990~2001年中部主要能源原材料工业产量增长与全国的对比426

二、中部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主要问题427

表28—3 中部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427

表28—4 中部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428

三、中部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429

表28—5 2001年中部地区制造业的专业化系数429

表28—6 中部制造业优势比较430

表28—7 2001年中部地区制造业的市场占有率431

表28—8 中部主要优势制造业产品432

四、加快中部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433

28—1 湖北省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抉择435

第二十九章 西部地区制造业竞争力与发展条件437

提要437

一、西部工业在全国区际竞争格局中的位势438

图29—1 西部工业化率与东部、中部比较438

图29—2 2002年各地区工业企业市场占有率439

图29—3 2002年西部12省市区工业市场份额440

表29—1 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及排序441

二、制造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442

图29—4 西部地区5大工业行业结构及其变动442

表29—2 2002年工业销售收入行业构成与区域分布443

表29—3 2002年西部地区制造业相对竞争力及其与中部、东部比较444

表29—4 西部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强弱分组445

三、各省市区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445

四、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分析450

五、加快西部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措施452

29—1 借鉴美国经验促使西部落后生产能力退出453

Ⅳ.企业篇457

第三十章 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459

提要459

一、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进程460

图30—1 部分中国企业同跨国公司战略联盟464

表30—1 战略联盟与潜在竞争优势465

二、我国国际化政策和战略的评价466

三、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建议469

30—1 2002年中外家电企业联姻备忘录471

30—2 海尔国际化战略进程472

一、2002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并购重组的概况473

提要473

第三十一章 制造业企业的并购重组473

图31—1 2002年上半年全球并购资金的部门流向474

表31—1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交易额行业分布475

图31—2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交易额行业分布476

图31—3 上市公司并购按交易笔数的行业分布476

表31—2 中国上市公司制造业并购成交额行业排序477

图31—4 上市公司并购按交易金额的行业分布477

31—1 2002年中国汽车业10大重组事件478

二、2002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并购重组的特点481

三、制造业企业并购重组活跃的原因分析484

四、并购重组中存在的问题486

五、2003年并购重组展望489

图31—5 中国并购指数490

提要492

第三十二章 制造企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492

一、世界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493

二、中国制造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496

表32—1 第五届至第九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的行业分布496

三、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500

32—1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精益管理评价体系502

提要504

第三十三章 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机制504

一、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505

表33—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构成505

图33—1 1952~2001年全部金融机构的存贷差506

表33—2 2002年2~7月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增长情况507

表33—3 2000~2001年我国企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09

表33—4 1996~2001年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占全部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510

二、制造业企业技改资金的新来源:国债技改贴息510

表33—5 2000~2002年全国技术改造资金到位情况511

表33—6 1999~2000年国债技改资金投入情况511

表33—7 2001年重点行业项目实施和资金投入情况513

三、当前制造业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516

表33—8 1994~2001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率517

四、完善制造业企业融资机制的对策518

33—1 美国存托凭证的全球拓展与中国企业融资选择520

33—2 维达公司转制中的融资安排与治理结构改善521

提要525

第三十四章 制造业中的国有企业525

一、国有企业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地位525

二、制造业中国有企业的现状527

表34—1 2001年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总产值在制造业主要行业中的分布530

三、制造业中国有企业的变动与趋势533

表34—2 制造业国有企业数量及其比重的变化534

表34—3 制造业国有企业资产总量及其比重的变化534

表34—4 制造业国有企业销售收入及其所占比重的变化535

表34—5 制造业国有企业平均规模的变化535

四、几点结论536

34—1 制造业国有企业在公司化改革中应大胆引进外资537

34—2 单方面的“非国有化”、“鼓励外资并购”政策不可取538

提要539

第三十五章 制造业中的民营企业539

一、我国民营制造业企业的现状540

表35—1 2001年全国私营企业分行业基本情况540

表35—2 2001年私营企业中制造业的份额541

表35—3 2001年全国个体工商业分行业基本情况541

表35—4 2001年个体工商业中制造业的份额542

二、大力发展民营制造业企业的意义543

表35—5 私营企业制造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制造业的规模比较543

三、民营制造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45

四、促进民营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548

35—1 我国私营企业中劳动关系问题不容忽视553

(一)2001年制造业各行业主要指标555

一、2001年全国制造业基本数据及国际比较555

附录1 统计资料分析555

(二)2001年制造业各行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556

(三)制造业主要产品产量557

(四)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主要指标559

(五)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部分产品产量560

(七)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561

(六)1999年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增加值构成561

(八)世界制造业增加值分布562

(九)不同分组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分布和人口分布563

(十)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和人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指数564

二、2001年地区制造业发展指标565

(一)1998—2001年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565

(二)各地区工业、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以及增长状况567

(三)1998—2001年各地区制造业净资产、利润在全国的地位及其变化569

(四)1998—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在各地区及制造业中的分布571

(五)1998—2001年各地区制造业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572

(六)1998—2001年各地区利用外资数量573

(七)1998—2001年各地区出口额(按境内货源地分)574

(八)三大地带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图示575

(十)1998—2001年三大地带出口额图示576

(九)2001年三大地带固定资产、制造业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图示576

(十二)2001年三大地带利用外资数量图示577

(十一)三大地带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按境内货源地分)图示577

(十三)2001年三大地带利用外资数量占全国的比重图示578

一、2002年工业大事记579

附录2 中国工业大事记579

二、2002年中国工业10件大事597

2003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China 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Worldwide Division System598

后记61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