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研究
  • 陈乃林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50858X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21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32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研究”的意见1

一、 关于终身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基本任务1

二、 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的现实意义2

三、 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4

四、 “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研究”课题的总体设计5

五、 课题研究的领导管理及研究经费6

六、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及课题研究进度的安排6

七、 加强对研究工作的领导7

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研究报告8

一、 研究和实验概况9

二、 江苏率先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1

三、 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的构架33

四、 江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应对措施46

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的宏观环境研究63

一、 世纪之交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63

二、 世纪之交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68

三、 世纪之交江苏劳动力资源及劳动力素质70

四、 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74

江苏现行教育发展水平评价与比较研究79

一、 终身教育思想在我国及我省传播历程的简要回顾79

二、 50多年来教育发展为终身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87

三、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任重道远100

江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研究114

一、 江苏必须率先构建终身教育体系114

二、 江苏率先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条件分析125

三、 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目标130

四、 江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思路探讨143

终身教育与教育现代化研究159

一、 终身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显著特征159

二、 终身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突出目标161

三、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初步实践165

四、 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经验167

五、 推进教育现代化对策170

一、 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及其时代意义179

终身教育与基础教育发展研究179

二、 基础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石181

三、 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改革基础教育184

终身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2

一、 终身教育理念的拓展与完善192

二、 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等教育193

三、 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高等教育198

四、 高等教育发展走向与学习化社会202

五、 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210

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217

一、 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217

二、 职业教育面临着终身教育的严峻挑战220

三、 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引下大力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224

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研究236

一、 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前沿阵地和主要领域236

二、 推进终身教育的重点在于大力发展成人教育241

三、 终身教育是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归宿247

一、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257

终身教育与远程教育发展研究257

二、 现代远程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最佳选择270

三、 依托现代远程教育推进终身教育278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载体281

一、 终身教育是社会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281

二、 社区教育是现阶段我国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284

三、 开展社区教育的对策与措施289

苏州市终身教育实验工作方案293

一、 指导思想293

二、 实验基础294

三、 实验目标295

四、 工作步骤与重点实验项目297

五、 具体措施301

南京市鼓楼区终身教育实验工程方案304

一、 指导思想304

二、 实验条件305

三、 实验目标3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