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49/32312003.jpg)
- 张伯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7101029353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35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65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次1
导言1
内篇3
第一章 以意逆志论3
第一节 从儒家人性论看孟子“以意逆志”的提出3
一、孟子的人性论及其特色3
二、儒家人性论在修身治学方面的伸衍9
三、“以意逆志”法在传统文学中的意义17
第二节 汉儒以美刺说诗的新检讨20
一、汉儒说诗的特色及其背景21
二、历史意义与历史局限29
第三节 得意忘言与义疏之学——魏晋至唐代的古典解释33
一、魏晋以来古典解释新貌的形成34
二、从经典解释看文学解释43
第四节 宋代的儒学复兴与“以意逆志”法的发展53
一、宋代理学与文学批评53
二、“言近旨远”的美学理想60
三、物象类型与以史证诗63
第五节 集成期的清代70
第六节 “以意逆志”法的现代意义83
一、挑战:传统的与现代的83
二、“以意逆志”法与西方诠释学的若干比较92
三、结语:“以意逆志”法的未来99
第二章 推源溯流论104
第一节 “推源溯流”法释名104
第二节 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形成——论“推源溯流”法的思想基础108
一、从《汉书·艺文志》谈起109
二、孔子在古代学术传统形成与确立中的位置115
三、中西传统观对比123
第三节 古代文学史上的摹拟之风——论“推源溯流”法的文学背景127
第四节 “推源溯流”法的成立136
一、摹拟仿效的文学风气137
二、追本穷源的历史眼光140
三、“举本统末”的思想方法142
第五节 “推源溯流”法的类型149
第六节 “推源溯流”法的解剖154
一、“推源溯流”法的构成154
二、“推源溯流”法举例158
第七节 “推源溯流”法的评价167
一、从“师古”与“师心”之争看“推源溯流”法168
二、“推源溯流”法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179
第一节 “意象批评”法释名194
第三章 意象批评论194
第二节 “意象批评”法的思想基础201
一、“目击道存”——《庄子》对“道”的把握方式201
二、“立象尽意”——从《易传》到王弼210
三、禅宗思维方式的解剖——兼论庄、禅异同216
四、从品评人物到意象批评225
第三节 “意象批评”法的发展及其特征236
一、萌芽期236
二、成熟期241
三、发展期252
第四节 “意象批评”法的评价260
一、“意象批评”法的传统衡论260
二、“意象批评”法的现代启示266
第一章 选本论277
外篇277
第一节 选本的形成279
一、孔子删《诗》的启示279
二、从《文章流别集》到《文选》283
第二节 选本的发展291
一、唐人选唐诗291
二、宋代选本的包容性296
第三节 选本的影响305
一、选本与中国文学306
二、选本与域外汉文学313
第二章 摘句论326
第一节 摘句的渊源326
第二节 “摘句褒贬”的形成327
第三节 元兢《古今诗人秀句序》的分析330
第四节 摘句的独立与渗透335
第五节 摘句的评价343
第三章 诗格论346
第一节 “诗格”一词的范围、涵义及缘起346
第二节 从《文镜秘府论》看初、盛唐的诗格350
第三节 皎然《诗式》及其对晚唐至宋初诗格的影响358
第四节 晚唐至宋初的诗格及其特色363
第五节 宋代以后的诗格概观381
第四章 论诗诗论387
第一节 论诗诗的渊源及其成立388
第二节 禅学对宋代论诗诗的影响394
一、偈颂与论诗诗396
二、《对寒山子诗》与论诗诗405
三、“三句”与论诗诗408
第三节 论诗诗的发展413
一、戴复古《论诗十绝》414
二、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及其对后世的影响417
三、清代论诗诗的新貌422
第五章 诗话论440
第一节 诗话产生背景之考察440
一、宋人的文艺生活一瞥441
二、从目录学的观点看宋人文学批评意识的自觉453
三、语录体的兴起与流行456
第二节 诗话体制的演变461
一、诗话的正名与辨体461
二、诗话的分类与特色466
第三节 诗话的文化考察471
一、宋代之一:诗话与党争472
二、宋代之二:诗话与禅学483
三、明代之一:诗话与刻书业490
四、明代之二:诗话与淫靡之风497
五、清代之一:诗话与考据500
六、清代之二:诗话与地域503
第四节 域外诗话总说506
一、韩国诗话507
二、日本诗话518
第六章 评点论543
第一节 章句与评点544
第二节 论文与评点554
第三节 科举与评点568
第四节 评唱与评点580
后记592
文献索引593
人名索引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