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海洋地质学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James P.Kennett著;陈民本译 著
- 出版社: 南山堂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508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54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海洋地质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海洋地质学之发展3
第二章 地球物理和海底地形13
2-1 地球物理13
2-1-1 地球的形状和旋转13
2-1-2 地球的内部构造13
2-1-3 地球的重力场21
2-1-4 地球的磁场24
2-2 海底的地形27
2-2-1 水下地形27
2-2-2 海底的主要地形30
2-2-3 大陆边缘33
2-2-4 洋脊36
2-2-5 洋底盆地43
2-2-6 边缘海沟46
2-2-7 海洋的震波反射与折射47
2-2-8 反射震测法49
2-2-9 反射震波特性54
2-2-10 折射震波57
第三章 海洋地层、对比和时代63
3-1 地层63
3-1-1 主要目标63
3-1-2 地层的区分及术语65
3-1-3 时间地层和时间—岩石观念66
3-1-4 岩石地层70
3-1-5 生物地层76
3-1-6 地质年代学84
3-1-7 氧同位素地层101
3-1-8 碳同位素地层107
3-1-9 地层之统一:趋向单一的时间表109
3-2 沉积物采样法117
3-2-1 历史的回顾117
3-2-2 活塞岩心119
3-2-3 深海钻井120
3-2-4 水力活塞岩心采样器124
3-2-5 其他的采样技术125
3-2-6 各种采样法的相对优点127
4-1 前言131
第四章 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板块运动之序幕131
4-2 大陆漂移132
4-2-1 早期的研究132
4-2-2 地函的对流136
4-2-3 磁极迁移137
4-2-4 大陆的排列138
4-2-5 冈瓦纳古陆的轮廓和分裂史139
4-3 海底扩张143
4-3-1 观念之发展143
4-3-2 海洋地壳之年代155
4-3-3 磁静带159
4-3-4 扩张速率之相异与短暂之变迁159
5-1 基本概念163
第五章 板块构造学说163
5-2 板块构造的几何学165
5-2-1 板块之界限165
5-2-2 转形断层166
5-2-3 板块移动的几何图形170
5-2-4 地震与板块构造173
5-2-5 不对称扩张和脊轴之转移178
5-3 海洋地壳之年代和热流量之分布180
5-3-1 地壳之热流量180
5-3-2 海洋盆地之年代与深度的关系182
5-4 岛弧—海沟和弧後海盆186
5-5-1 火山作用的一般型态190
5-5 火山作用和板块构造190
5-5-2 聚合型边缘的火山作用191
5-5-3 跨越中洋脊的冰岛火山作用195
5-5-4 板块间的火山作用197
5-6 板块运动的起动机制213
5-6-1 对流假说215
5-6-2 板块运动之作用力216
第六章 海洋的构造历史221
6-1 全球之型态221
6-1-1 海洋地壳之循环史221
6-1-2 板块224
6-2 各个海洋的历史224
6-2-1 太平洋的构造史224
6-2-2 大西洋的构造史237
6-2-3 印度洋的构造史241
第七章 海洋地壳253
7-1 前言253
7-2 海洋地壳的构造、岩石、和来源256
7-2-1 海洋地壳的构造256
7-2-2 海洋地壳的岩石265
7-2-3 中洋脊的火山作用274
7-2-4 母岩浆的来源和分化277
7-3 地壳形成後的改变291
7-3-1 海洋地壳的蚀变和风化291
7-3-2 高温热水活动292
7-4 海洋地壳的磁性293
8-1 前言295
第八章 海洋环流295
8-1-1 斜温层和斜密层296
8-1-2 含溶解氧最低层297
8-2 表层环流298
8-2-1 表层海水之温度298
8-2-2 表层海水之盐度300
8-2-3 海水密度之重要性302
8-2-4 风的重要性302
8-2-5 表层洋流的基本要素304
8-2-6 科氏效应305
8-2-7 地转洋流307
8-2-8 艾克曼螺旋和上升流308
8-2-9 辐散和辐合310
8-2-11 西界洋流312
8-2-10 赤道洋流312
8-2-12 南极表层环流313
8-3 深层环流315
8-3-1 底层水团之形成315
8-3-2 底层海水的环流321
8-4 海洋环境的分类324
第九章 海平面的历史与震波地层学329
9-1 海平面的变化和海岸带329
9-1-1 海岸带329
9-1-2 海平面变化的重要性及其成因332
9-2-1 第四世纪的海平面史335
9-2 海平面变迁史335
9-2-2 沈积循环343
9-3 震波地层学346
9-3-1 中生代至第三世纪海平面变化的原因354
第十章 近岸地质作用与大陆棚361
10-1 简介361
10-1-1 当今海岸沈积物的不安定性363
10-2 近岸带364
10-2-1 河口湾364
10-2-2 潟湖370
10-2-3 三角洲371
10-2-4 海滩375
10-2-5 堰洲385
10-3 大陆棚389
10-3-1 大陆棚地形389
10-3-2 大陆棚沈积物391
10-4 珊瑚礁402
第十一章 大陆边缘的型式及分离式边缘407
11-1 大陆边缘的型式407
11-1-1 简介407
11-1-2 大陆边缘的分类409
11-2 分离式或非活动性边缘413
11-2-1 分离式边缘的演化415
11-2-2 分裂期417
11-2-3 分裂扩张的开始419
11-2-4 後期分裂的演化424
11-2-5 大陆隆堆432
11-2-6 北美东海岸的大陆边缘434
11-2-7 墨西哥湾的边缘442
11-2-8 大西洋边缘演变史的结论444
第十二章 聚合型或活动型之板块边缘449
12-1 聚合型边缘449
12-1-1 简介449
12-1-2 聚合型边缘之隐没过程452
12-1-3 聚合型边缘之基本模式453
12-1-4 聚合型边缘的分类455
12-1-5 弧前区459
12-1-6 弧後区467
12-1-7 纽西兰的活动性弧481
12-1-8 聚合型边缘的开始488
12-1-9 岛弧火山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偶发事件490
12-1-10 聚合型边缘作用过程的基本问题495
12-2 转形的活动性边缘497
12-2-1 大陆边缘高地的范围497
12-3 聚合型边缘的碰撞过程500
12-3-1 地中海的构造演化504
第十三章 陆源的深海沉积物509
13-1 深海沈积物的分类509
13-1-1 绪论509
13-1-2-1 粒度之分类512
13-1-2 沈积物分类的方法512
13-1-2-2 组成的分类513
13-2 陆源的深海沈积物520
13-2-1 以重力方式搬运至深海521
13-2-1-1 滑动和崩坍521
13-2-1-2 沈积物的重力流动524
13-2-1-2-1 流体化沈积物流动526
13-2-1-2-2 颗粒流526
13-2-1-2-3 碎屑流527
13-2-1-2-4 浊流528
13-2-1-2-5 浊流岩531
13-2-2 海底峡谷535
13-2-2-1 峡谷内的沈积作用536
13-2-3-1 浊流冲积扇540
13-2-3 堆积位置540
13-2-3-2 深海冲积扇542
13-2-3-3 深海锥544
13-2-3-4 大陆隆堆上等深流的影响545
13-2-3-5 深海平原547
13-2-4 半远洋性沈积物550
13-2-5 深海黏土550
13-2-5-1 棕或红黏土551
13-2-5-2 黏土的生成和来源551
13-2-5-3 黏土的分布555
13-2-6 由风吹送的沈积物557
13-2-6-1 尘土的搬运558
13-2-6-2 风成沈积物的成份560
13-2-6-3 古气候的有关数值562
13-2-7 火山源的海洋沈积物563
13-2-7-1 火山喷发物的物理和矿物特性566
13-2-7-2 源区569
13-2-7-3 海洋中火山喷发物堆积的分布570
13-2-8 海洋中的冰河沈积物573
13-2-8-1 冰和冰山573
13-2-8-2 南极大陆的冰河海洋沈积物574
13-2-8-3 冰河海洋沈积物——北极海580
13-2-8-4 第四纪冰河海洋沈积物581
13-2-9 地球以外所带来的沈积物582
第十四章 海洋生物源和自生沉积物587
14-1 生物源沈积物587
14-1-1 碳酸盐类软泥592
14-1-1-1 碳酸盐类软泥的分布594
14-1-1-1-1 大西洋海盆595
14-1-1-1-2 太平洋海盆596
14-1-1-1-3 印度洋海盆596
14-1-1-2 远洋碳酸盐类沈积物的形成597
14-1-1-3 碳酸钙的溶解599
14-1-1-4 碳酸钙补偿层(CCD)602
14-1-1-5 方解石及霰石的溶解层(Lysocline)604
14-1-1-6 钙质微化石的差异溶解606
14-1-1-6-1 有孔虫606
14-1-1-7 白垩岩及石灰岩的形成608
14-1-1-6-2 钙质超微化石608
14-1-2 矽质软泥611
14-1-2-1 矽质软泥的分布613
14-1-2-2 海洋生物源二氧化矽循环616
14-1-2-3 生物源二氧化矽的溶解618
14-1-2-4 燧石的形成619
14-1-3 远洋沈积物的沈降623
14-1-4 缺氧水团下的富有机质沈积物626
14-1-4-1 现代与第四纪晚期之沈积例子628
14-1-4-1-1 黑海沈积物628
14-1-4-1-2 加利福尼亚边地海盆629
14-1-4-2-1 东地中海的腐泥层630
14-1-4-2 化石的例子630
14-1-4-1-4 大陆斜坡的上部630
14-1-4-1-3 墨西哥湾的布来恩海盆630
14-1-4-2-2 初期的大西洋海盆632
14-2 自生沈积物634
14-2-1 富含金属之沈积物及氧化铁类634
14-2-2 锰核639
14-2-2-1 锰核的地球化学641
14-2-2-2 形成的速率643
14-2-2-3 分布情形645
14-2-2-4 锰核的起源646
14-2-2-5 锰核随时间的分布646
14-2-3 磷灰岩647
14-2-4 沸石648
14-2-5 海相重晶石649
第十五章 海底底流的地质效应:移动和扰动651
15-1 海底底流的地质记录651
15-1-1 简介651
15-2 研究的方法654
15-2-1 视觉上和地球物理之方法654
15-2-1-1 海底照相术654
15-2-1-2 震波反射剖面图658
15-2-1-2-1 低频率的回波装置658
15-2-1-2-2 高频率的回波装置659
15-2-2 沈积学上的方法660
15-2-2-1 沈积物之作图660
15-2-2-2 沈积物之粒度分析661
15-2-2-3 沈积间断之作图662
15-2-2-4 矽藻的搬运663
15-2-2-5 古地磁的结构664
15-2-2-6 底栖性有孔虫的分布664
15-3 底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666
15-3-1 控制循环之因素666
15-3-2 侵蚀之地形669
15-3-2-1 壕沟670
15-3-2-2 缘沟和边缘槽671
15-3-2-3 沈积间断673
15-3-2-4 锰核的分布带675
15-3-3 搬运过程676
15-3-4 堆积地形681
15-3-4-1 波纹682
15-3-4-2 沈积波和沈积丘682
15-3-4-3 堆积脊686
15-3-4-4 北大西洋沈积物之漂移686
第十六章 海洋微体古生物693
16-1 钙质微体古生物693
16-1-1 有孔虫693
16-1-2 浮游性有孔虫695
16-1-2-1 浮游性及其垂直分布699
16-1-2-2 产量和沈降701
16-1-2-3 现今之生物地理703
16-1-3 底栖性有孔虫710
16-1-3-1 底栖性有孔虫在海洋地质上的重要性711
16-1-3-2 外形和分类712
16-1-3-3 分布715
16-1-3-4 同生地之深度716
16-1-4 介形虫723
16-1-4-1 分布724
16-1-4-2 介形虫的重要性726
16-1-5 翼足类和异足类726
16-1-6 钙质超微化石729
16-1-6-1 生活型态732
16-1-6-2 球石片732
16-1-6-3 种的数目和现今的生物地理733
16-1-6-4 深度的分布736
16-1-6-6 沈降和溶解737
16-1-6-5 生产率737
16-1-6-7 星盘石类739
16-1-6-8 钙质超微化石在古海洋中的价值740
16-2 矽质微古生物741
16-2-1 放射虫741
16-2-1-1 放射虫在海洋地质上的重要性742
16-2-1-2 外形和分类743
16-2-1-3 生态相747
16-2-1-4 种类的变化和现今的生物地理748
16-2-1-5 溶解及再沈积752
16-2-2 矽藻752
16-2-2-1 生物特徵755
16-2-2-3 矽藻在海洋地质上的重要性756
16-2-2-2 外形和分类756
16-2-2-4 矽藻的生态758
16-2-2-5 矽藻的分布760
16-2-2-6 矽藻形态的变化760
16-2-2-7 溶解性761
16-2-3 矽鞭毛藻761
16-2-3-1 分布及古生态763
16-2-3-2 矽鞭毛藻在海洋地质上的重要性765
第十七章 古海洋学之探讨767
17-1 古海洋学的性质767
17-1-1 古海洋学的定义767
17-1-2 深海沈积物之记录768
17-1-3 古海洋学的目的769
17-2 显生元晚期古海洋的一般变化771
17-2-1 第一必要条件773
17-2-1-1 古海洋之重建773
17-2-1-2 微化石的种类774
17-2-1-3 地层的对比775
17-2-1-4 地层年代的架构776
17-3 作古海洋图的基本方法777
17-3-1 时间序列和时间片段777
17-3-2 表层海水的梯度和型态778
17-3-3 表层海水与生物群集的关系780
17-3-4 海底的环流782
17-3-5 海洋中的垂直梯度784
17-3-5-1 氧同位素的剖面图786
17-4 古海洋学中特别重要的区域788
17-4-1 海洋的通道790
17-4-2 底层海水的源地792
17-4-3 上升流带793
17-4-4 边缘海盆作古环境研究上的扩展794
17-5 复杂的因素和限制795
17-5-1 采样站的位置796
17-5-2 岩心的取得797
17-5-3 岩心的品质797
17-5-4 生物的扰动作用798
17-5-5 沈积物的成岩作用799
17-6-1 岩性800
17-6 主要的研究方法800
17-6-2 海洋沈积物的贮存和搬运803
17-6-3 板块地层学809
17-6-4 氧同位素法814
17-6-5 微体化石法819
17-6-5-1 天律不变说819
17-6-5-2 生物群的选择819
17-6-5-3 定量、半定量和定性的资料822
17-6-5-4 转换函数828
17-6-6 时间序列上的古海洋讯息833
17-6-6-1 动力作用的问题833
第十八章 海洋盆地的古海洋史及其沉积物的历史839
18-1 太平洋840
18-1-1-1 古海洋的古代海环843
18-1-1 中生代海洋史843
18-1-2 新生代海洋史844
18-1-2-1 新生代早期之演变844
18-1-2-2 始新世——渐新世界线上之事件845
18-1-2-3 渐新世碳酸盐的堆积作用846
18-1-2-4 新第三纪的矽质沈积作用847
18-1-2-5 上新世——第四纪冰河作用和新构造运动849
18-2 北大西洋849
18-2-1 中生代的海洋史851
18-2-1-1 早期的蒸发岩类和碳酸盐类(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851
18-2-1-2 黑色页岩(白垩纪早期至中期)854
18-2-1-4 白垩纪最末期碳酸盐的沈积856
18-2-1-3 再氧化作用和碳酸盐的消耗(白垩纪晚期)856
18-2-2 新生代历史858
18-2-2-1 难了解的古新世858
18-2-2-2 古第三纪的矽质沈积858
18-2-2-3 深海环流的其他事件859
18-2-2-4 新第三纪东部和西部海盆的对照860
18-3 南大西洋862
18-3-1 中生代的历史862
18-3-1-1 早期的历史862
18-3-1-2 蒸发岩质沈积物的堆积866
18-3-1-3 白垩纪中到晚期的缺氧环境868
18-3-1-4 南北大西洋在90百万年前相连868
18-3-2 新生代的历史872
18-3-2-1 矽质生物源沈质之滥觞——始新世873
18-3-2-2 新生代中期底层水团的活动874
18-3-2-3 中新世陆源物质和矽质生物的沈积作用875
18-4 印度洋876
18-4-1 中生代历史878
18-4-2 新生代历史879
18-5 海洋中碳酸盐补偿层之深度史885
18-6 深海沈积间断的型态890
第十九章 全球古海洋之演化:古海洋史中的关键性事件895
19-1 简介895
19-2 古生代之古海洋:古老的碎陆块900
19-3 古生代晚期的超大洋及超大陆902
19-4 由超大洋演变至破碎的海洋903
19-5 中生代缺氧性的海洋905
19-6 中生代时期生物源沈积物之来源909
19-7 白垩纪结束时生物的集体性灭绝914
19-8 新生代的古气候史:海洋由暖变冷920
19-9 古新世及始新世:地球上冰河型的序幕925
19-10 始新世最後的事件931
19-11 渐新世的贫种性海洋936
19-12 新第三纪的海洋——进入冰河型的模式942
19-13 南极大陆冰原的形成——中新世中期949
19-14 中新世的最後事件:全球性的变冷及地中海盐度的关键性事件954
19-15 上新世晚期的事件:冰河时代的开始961
19-16 第四纪冰河的最後一幕966
参考文献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