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传播学应用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樊昌志,王勇,唐晓玲编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54385111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56页
- 文件大小:101MB
- 文件页数:471页
- 主题词:传播学-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传播学应用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传播及其进程3
第一节 传播: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3
一、自然界的传播现象4
二、人类传播的产生5
第二节 给传播下定义7
一、传播与Communication之比较8
二、几种界定传播的学术路径9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1
第三节 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12
一、前语言传播时代12
二、言语传播时代13
三、文字传播时代13
四、印刷传播时代14
五、电子传播时代14
六、数字传播时代15
第二章 传播学科的创建17
第一节 传播学科的奠基人17
一、罗杰斯的传播学谱系18
二、施拉姆的传播学四大奠基人说23
三、五大奠基人之说23
第二节 传播学科的创建24
一、学科得以创建的标准24
二、威尔伯·施拉姆与传播学科的创建24
第三章 传播研究的视野27
第一节 双峰并峙的两大学派28
一、两大学派的划分28
二、传播研究的经验学派33
三、传播研究的批判学派47
第二节 两大学派的对立与交融58
一、两大学派的对立59
二、两大学派的相互借鉴与交融66
第四章 传播过程73
第一节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73
一、传播过程的显在要素74
二、传播过程的隐含要素75
第二节 传播过程与系统81
一、传播作为过程81
二、传播作为系统84
第五章 传播模式89
第一节 线性模式90
一、“5W”模式90
二、香农—韦弗模式92
第二节 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93
一、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与大众传播模式93
二、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96
三、丹斯模式96
第三节 社会系统模式98
一、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98
二、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100
第四节 网状模式103
一、罗杰斯和金·凯德的辐合模式104
二、阳光模式105
第六章 传播类型108
第一节 人内传播109
一、人内传播及其过程109
二、人内传播的特点112
三、人内传播的作用114
四、人内传播的核心——自我管理117
第二节 人际传播119
一、人际传播的定义与特点119
二、人际传播的动机和社会功能121
三、人际传播的基点——自我表达125
第三节 群体传播128
一、群体的概念、特征和类型129
二、群体对社会和个人的作用和意义130
三、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132
四、集合行为中的传播形式与机制135
第四节 组织传播141
一、组织与组织传播141
二、组织传播的特点与功能143
三、组织内传播的网络145
四、组织的外部传播151
第五节 大众传播154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55
二、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157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162
四、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175
第六节 新媒体(网络)传播178
一、网络传播的定义、形式和特点179
二、网络新闻传播189
三、新媒体传播的新形式193
第七章 传播效果202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202
一、对传播效果的界定203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与研究课题204
第二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与制约因素208
一、传播者与传播效果209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212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218
第三节 大众传播效果的强度222
一、“魔弹论”(“皮下注射论”)222
二、“有限效果”理论224
三、适度效果理论229
第四节 大众媒介的“使用与满足”233
一、“使用与满足”研究的相关发现233
二、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238
第五节 劝服与态度改变240
一、耶鲁传播项目240
二、说服传播的主要命题240
第六节 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244
一、“议程设置”244
二、“沉默的螺旋”251
三、“涵化”258
四、“知识沟”264
第八章 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观275
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产生与发展276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产生与发展历程276
二、第一代学者人生经历的相似性278
三、法兰克福学派传媒理论的语境281
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武器284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模式284
二、批判理论285
第三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传媒批判理论288
一、大众传媒:“意识形态国家机器”289
二、“文化工业”:标准化的精神鸦片292
三、传媒受众:“单向度的人”296
第四节 哈贝马斯的传播理论299
一、公共领域理论301
二、交往行为理论310
第九章 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传播观316
第一节 传播政治经济学派概貌317
一、传播政治经济学释义317
二、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及其研究特色318
三、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发展历程325
四、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地域分布329
第二节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337
一、商品化338
二、空间化345
三、结构化350
第十章 文化研究学派的传播观354
第一节 “文化研究”的概念、特点、历史与动因355
一、什么是“文化研究”355
二、“文化研究”的特点356
三、“文化研究”发展史359
四、“文化研究”的动因363
第二节 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理论家及理论贡献365
一、威廉斯的文化定义及其对电视模式的分析366
二、霍尔的意识形态接合与编码/解码理论371
第十一章 传播学经验研究方法395
第一节 传播研究的社会科学方法395
一、科学研究及其原则395
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步骤397
三、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398
第二节 调查与实验中的量化方法400
一、量化研究方法中的关键术语400
二、调查研究405
三、实验研究417
四、内容分析422
第三节 观察与描述中的质化方法430
一、质化研究的数据分析430
二、质化研究的主要方法431
三、质化研究报告的结构437
第十二章 传播学批判研究方法440
第一节 从马克思出发: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旨趣441
一、马克思早期的价值批判理论441
二、马克思之科学的社会批判理论443
三、马克思哲学的三个批判维度444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路径446
一、从工具理性批判到功能理性批判446
二、从商品社会批判到景观社会批判再到符号社会批判448
三、批判理论的价值取向:解放449
第三节 传媒批判的一般方法451
一、前人给我们的启示451
二、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批判理论453
三、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体察传播活动453
四、跟踪传播实践而高屋建瓴地予以审视453
后记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