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伦理学 修订版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海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05650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1804页
- 文件大小:1MB
- 文件页数:56页
- 主题词:伦理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伦理学 修订版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自序1
导论1
第一章 伦理学基本性质1
一 伦理学界说1
1伦理:词源与定义1
2伦理学: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4
3伦理学:关于道德价值的科学6
二 伦理学对象8
1伦理学公理:确定伦理学对象的科学依据8
2伦理学对象的确定和划分10
三 伦理学体系结构和学科分类15
1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15
2规范伦理学与美德伦理学22
3伦理学体系的核心结构和学科分类的中心类型30
第二章 伦理学科学性质42
一 科学概念43
1科学界说43
2科学分界理论45
3科学分界标准49
二 伦理学的科学性52
1伦理学的科学性:从“行为事实”和“道德目的”之为伦理学对象来看52
2伦理学的科学性:从“道德价值”之为伦理学对象来看56
3伦理学的非科学性:逻辑实证主义和道德怀疑论的观点59
三 伦理学在科学中的地位63
1理论地位:最为复杂和伟大的科学63
2实践地位:价值最大的科学67
3学科与科学:伦理学科学性的双重含义72
第三章 伦理学方法79
一 超历史分析法:伦理学的发现方法81
1分析法81
2超历史、超阶级、超时代的分析方法84
3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的滥用87
4超历史分析法与历史分析法的结合92
二 道德价值推导法:伦理学所特有的发现和证明方法95
1价值推导法95
2道德价值推导法97
3道德价值判断真理性推导法99
三 演绎与归纳:伦理学一般的发现和证明方法100
1归纳问题100
2归纳法与演绎法:科学的发现和证明方法104
3归纳法与演绎法:伦理学的发现和证明方法107
四 观察和实验:伦理学的证实方法110
1自然观察:伦理学事实判断的证实方法111
2理想实验:某些道德价值判断的证实方法112
3实践检验:一切道德价值判断的证实方法115
4伦理学证实方法的特点118
五 公理法:伦理学体系的构建方法120
1公理法120
2伦理学的公理化体系125
3伦理学的范畴推演体系131
4总结:道德几何学140
上卷 元伦理学149
上篇 元伦理范畴149
引言149
第四章 元伦理范畴:伦理学开端概念152
一 价值概念:效用论152
1主体与客体:主体性亦即自主性153
2价值: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效用155
3效用论价值定义的几个问题158
二 价值概念:自然内在价值论161
1自然界内在价值概念:自然界可以是价值主体162
2自然界的内在价值问题:生物内在价值论164
3两种谬论:人类内在价值论与非生物内在价值论169
三 价值概念:商品价值论175
1商品价值:反对效用论定义的事实175
2商品价值:边际效用论177
3商品价值:劳动价值论179
四 价值反应:评价概念183
1反映与反应:真假与对错183
2评价:价值的反应186
3评价类型:认知评价、感情评价、意志评价与行为评价188
第五章 元伦理范畴:伦理学初始概念197
一善197
1善:内在善与手段善197
2恶:纯粹恶与必要恶200
3善与恶的定义202
二 应该与正当206
1应该:行为的善206
2正当:行为的道德善208
3正当、应该和善:道德应该的可普遍化性211
三 事实与是214
1事实:广义事实概念214
2是:狭义事实概念215
3结论:两种事实概念218
下篇 元伦理确证222
引言222
第六章 元伦理确证:伦理学的存在公理和存在公设225
一 伦理学的价值存在本质公理和道德价值存在本质公设225
1价值的存在本质:客体的属性226
2价值的存在本质:客体的关系属性和第三性质229
3结论:伦理学的价值存在本质公理和道德价值存在本质公设233
二 伦理学的价值存在结构公理和道德价值存在结构公设234
1实体与标准:价值的存在结构234
2实在与潜在:价值存在结构的二重性237
3结论:伦理学的价值存在结构公理和道德价值存在结构公设238
三 伦理学的价值存在性质公理和道德价值存在性质公设239
1价值的存在性质:特殊性和普遍性239
2价值的存在性质:相对性和绝对性243
3价值的存在性质:主观性与客观性247
4结论:伦理学的价值存在性质公理和道德价值存在性质公设253
四 关于伦理学存在公理和存在公设的理论254
1客观论和实在论254
2实在论的几种类型256
3主观论259
4关系论260
第七章 元伦理确证:伦理学的推导公理和推导公设265
一 伦理学的价值推导公理和道德价值推导公设266
1休谟法则之答案266
2休谟法则答案之证明269
3结论:伦理学的价值推导公理与道德价值推导公设273
二 伦理学的评价推导公理和道德评价推导公设274
1价值判断的产生和推导过程275
2评价的产生和推导过程278
3结论:伦理学的评价推导公理和道德评价推导公设282
三 伦理学的评价真假对错推导公理和道德评价真假对错推导公设283
1价值判断真理性的产生和推导过程284
2评价的真假对错的产生和推导过程288
3结论:伦理学的评价真假对错推导公理和道德评价真假对错推导公设290
四 伦理学的优良规范推导公理和优良道德规范推导公设292
1伦理学的优良规范推导公理和优良道德规范推导公设:伦理学的终极公理和终极公设292
2优良道德规范推导公设:伦理学全部内容之推演298
五 关于伦理学推导公理和推导公设的理论301
1自然主义301
2元伦理直觉主义304
3情感主义308
4规定主义312
5描述主义313
中卷 规范伦理学323
第一篇 道德价值主体:社会为何制定道德323
第八章 道德本性323
一 道德本性:道德界说324
1道德与伦理325
2道德与应该327
3道德与法331
二 道德本性:道德的结构、规律和公设335
1道德基本结构:优良道德制定之根据335
2道德的完整结构:优良道德制定之规律338
3道德的深层结构:优良道德制定之公设340
三 道德本性:道德的类型、性质和规律343
1道德的普遍性与特殊性343
2共同道德与特定道德346
3道德的相对性与绝对性349
4绝对道德与相对道德351
5道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道德自由约定律354
6优良道德与恶劣道德:道德优劣的三个规律359
四 关于道德本性的理论366
1伦理相对主义366
2伦理绝对主义:境遇伦理学372
3道德主观主义与道德怀疑论375
4道德客观主义与道德实在论379
第九章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388
引言388
一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道德共同体看390
1道德共同体概念:道德代理者与道德顾客390
2道德共同体的界限:人类与对人类有利的一切生物393
3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保障利益共同体与增进人类利益400
二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社会道德需要看407
1社会道德需要:道德的起源和目的407
2道德的全部源泉和目的:就社会道德需要来说412
3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之社会本性417
三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个人道德需要看422
1个人道德需要:道德实现的途径和手段422
2道德和美德:一种必要的恶425
3道德起源和目的之他律本性430
四 道德起源和目的之理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434
1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概念435
2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本分歧437
3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是非440
五 道德起源和目的之理论:道德他律论与道德自律论446
1道德他律论447
2道德自律论449
3道德自律论与道德他律论之是非451
第十章 道德终极标准460
导言:道德终极标准概念460
一 道德终极标准体系465
1增减每个人利益总量:道德终极总标准465
2最大利益净余额:利益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470
3最大多数人最大利益:他人之间利益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473
4无私利他:己他利益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477
5无害一人地增进利益总量:利益不相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483
二 道德终极标准性质486
1绝对性与相对性:道德终极标准的适用范围486
2直接性与间接性:道德终极标准与其他道德规范的关系489
3行动主义与规则主义491
三 道德终极标准理论495
1义务论495
2功利主义498
3功利主义与义务论之是非502
第二篇 道德价值实体:伦理行为事实如何514
第十一章 伦理行为概念:人性概念分析514
一 人性概念516
1人性界说: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516
2人性结构:人性的体与用519
3人性类型:人的特性与人的动物性523
4伦理学的人性概念: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527
二 反应概念535
1反应:合目的性反应与非合目的性反应535
2关于生物合目的反应的两种理论537
三 反射概念:目的反射与合目的反射539
四 行为概念541
1行为:本能与学习541
2关于行为概念的误解543
五 伦理行为概念544
1伦理行为界说544
2伦理行为结构547
3伦理行为类型549
第十二章 伦理行为原动力:人性定质分析557
导论558
1感情:行为原动力558
2爱与恨:伦理行为原动力561
一 目的利人与目的害人行为之原动力565
1爱人之心:同情心与报恩心565
2完善自我品德之心568
3恨人之心:嫉妒心与复仇心572
二 目的害己与目的利己行为之原动力575
1自恨心:罪恶感与自卑感575
2自爱心:求生欲与自尊心579
三 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582
1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从人的社会本性来看582
2 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从人的生物本性来看584
3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从人的生理本性来看586
4结论: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的双重内涵588
第十三章 伦理行为目的与手段:人性定量分析596
导言:伦理行为目的相对数量的意义及其确定方法597
一 伦理行为目的之相对数量规律600
1利他目的必多于害他目的600
2利己目的必多于害己目的603
3爱有差等:利己目的必多于利他目的608
4爱有差等之印证与推演:利己目的必超过行为目的总和之一半612
5结论:伦理行为目的相对数量规律615
二 伦理行为手段相对数量规律618
1伦理行为手段相对数量非统计性规律618
2伦理行为手段统计性相对数量规律620
三 伦理行为类型相对数量规律623
1伦理行为类型相对数量非统计性规律624
2伦理行为类型统计性规律627
本篇结语 人性要义629
第三篇 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伦理行为应该如何之道德总原则635
第十四章善:道德总原则635
一 善恶总原则636
1“善”的称谓: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636
2善恶总原则:抽象人性之善恶639
3善恶差等定律:善有差等与恶有差等644
4道德总原则:善恶总原则、善恶分原则和道德终极标准649
二 善恶分原则653
1具体人性之善恶:利己目的的道德价值653
2具体人性之善恶:16种伦理行为之道德价值655
3善恶六原则之确立660
4善恶六原则的适用范围662
三 市场经济善恶原则:道德总原则的证伪与证实671
1市场经济概念672
2市场经济行为事实如何之客观本性674
3市场经济行为应该如何之道德原则678
4结论681
四 人性善恶学说683
1性无善恶论683
2性善论685
3性恶论686
4性有善有恶论688
5新性有善有恶论690
第十五章 道德总原则理论697
一 利他主义698
1无私利他夸大论:利他主义人性理论700
2道德自律与无私利人:利他主义道德理论704
3差等利他主义与同等利他主义:儒墨康德基督教道德总原则理论之异同706
二 利己主义:合理利己主义、心理利己主义与伦理利己主义711
1因果目的等同论:合理利己主义人性理论713
2道德他律与为己利他:合理利己主义道德理论717
三 利己主义:个人主义720
1自我的实现与异化:个人主义人性理论720
2自我价值至高无上:个人主义道德理论724
3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个人主义概念辩难729
四 利己主义:合理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之比较734
五 己他两利主义: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统一739
六 集体主义: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超越742
1集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原则742
2集体主义的不完备形态744
3集体主义的完备形态747
七 各种道德总原则理论的真假优劣之比较750
1道德总原则理论与道德终极标准理论之比较750
2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以及己他两利主义真假之比较752
3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以及己他两利主义道德优劣之比较753
第四篇 公正:社会治理的基本道德原则766
第十六章 公正的一般问题766
一 公正界说767
1正义、公平、公道与公正767
2公正的经典定义768
3公正的精确定义770
4公正定义的印证:休谟关于公正起源和前提的理论773
二 公正类型774
1积极公正与消极公正774
2根本公正、社会公正和制度公正778
3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784
三 公正原则792
1公正原则的确立792
2公正原则的作用:社会治理最根本最重要的道德原则795
3公正原则的证明:契约论证明与价值论证明798
第十七章 公正的根本问题809
一 权利与义务界说810
1权利810
2义务816
3关于权利与义务概念的学说822
二 权利与义务类型830
1道德权利义务、法定权利义务和自然权利义务831
2人类的权利义务与非人类存在物的权利义务837
三 权利与义务关系:公正根本原则847
1一个人的权利与他人的义务:必然相关848
2一个人的权利与他自己的义务:道德相关853
3一个人所享有的权利与他所负有的义务:应该相等856
4一个人所行使的权利与他所履行的义务:至多应该相等857
第十八章 社会公正的根本问题868
一 贡献原则870
1贡献:实在贡献原则870
2品德+才能:潜在贡献原则875
二 平等:平等总原则879
1平等概念879
2完全平等原则881
3比例平等原则886
4完全平等与比例平等的关系:人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889
5平等总原则及其理论891
三 平等:平等具体原则898
1政治平等原则899
2经济平等原则903
3机会平等原则908
四 平等的价值914
1平等与公正:平等是最重要的公正915
2效率917
3公平与效率921
4平等与效率922
5公平效率交替论924
五 社会公正理论927
1需要论929
2自由公正论934
3平等主义940
第五篇 人道:社会治理的最高道德原则959
第十九章 人道与人道主义959
一 人道主义:关于人是最高价值的思想体系961
1人道主义961
2人道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之比较964
二 人道主义:关于人的自我实现是最高价值的思想体系966
1质疑:人本身是最高价值966
2确证:人的自我实现是最高价值968
三 人道总原则971
1广义人道主义与狭义人道主义971
2将人当人看与使人成为人972
3人道和人道主义的实质:社会治理的最高道德原则974
第二十章 自由:最根本的人道981
一 自由概念982
1自由:自由与利用自由的能力982
2自由: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988
3自由:意志自由与公民自由997
二 自由价值1005
1自由的内在价值:自由是最深刻的人性需要1005
2自由的外在价值:自由是达成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条件1007
3自由:人道根本原则与社会治理最高原则1011
三 自由原则:自由—人道社会的普遍原则1015
1自由的法治原则1015
2自由的平等原则1016
3自由的限度原则1018
四 自由原则:自由—人道社会的具体原则1021
1政治自由原则1021
2经济自由原则1026
3思想自由原则1035
五 自由—人道社会原则的实现途径1039
1民主:自由社会的必要条件1039
2宪政民主:自由社会的充分且必要条件1044
六 自由主义:关于自由社会的理论1048
1自由主义的分析方法:空想自由主义与科学自由主义1048
2自由主义的理论体系:自由价值论、自由原则论与宪政民主论1050
3自由主义的理论归属:最根本的人道主义与制度化的人道主义1057
4自由主义理论基础: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1061
5自由主义的具体实现: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1066
第二十一章 异化:最根本的不人道1083
一 异化概念1084
1异化定义:作为一般科学术语的异化1084
2异化定义:作为人道主义基本概念的异化1085
3异化类型:异化的流行定义1088
4异化类型:被迫异化、自愿异化与不觉异化1090
二 异化价值1092
1异化的正道德价值1092
2异化的负道德价值1093
三 经济异化1095
1经济异化概念1095
2经济异化起因1096
3经济异化消除原则1097
四政治异化1101
1国家本性1101
2阶级政治异化1103
3个人政治异化1105
五 社会异化1107
1社会概念1107
2社会异化概念1108
3社会异化的起因及其消除原则1110
六 宗教异化1116
1宗教概念1116
2宗教异化概念1118
3宗教和宗教异化之起因1120
4宗教和宗教异化消除原则1122
第六篇 公正与人道:社会治理道德原则体系1129
第二十二章 社会治理道德原则体系1129
一 社会治理22条道德原则:社会伦理学的核心与基石1130
二 公正与平等的优先性:社会治理诸原则相互冲突的取舍原则1137
第二十三章 专制主义:不公正非人道的社会治理道德原则理论1145
一 专制主义概念:中西专制主义之比较1146
1专制与专制主义:专制主义界说1146
2专制主义类型:中国专制主义1148
3专制主义类型:西方专制主义1153
二 专制起源:专制主义的根本问题1158
1专制的普遍根源:人性与社会结构之本性1158
2专制的特殊根源:亚细亚生产方式1162
3绝对偶然性:专制产生和存在的本性1170
三 专制价值:专制主义之谬误1179
1专制:极端违背自由与人道系列道德原则1180
2专制:极端违背平等、人权和公正系列道德原则1183
3专制:极端阻碍社会发展进步1186
4专制:极端违背道德终极标准1190
5专制:绝对的极端的纯粹的道德恶1191
6专制主义:绝对谬误1197
第七篇 幸福:善待自我的道德原则1209
第二十四章 幸福概念1209
一 幸福界说1210
1需要和欲望1210
2快乐和痛苦1213
3幸福与不幸1218
二 幸福结构1223
1幸福的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1223
2幸福的主观形式、客观标准和客观实质1225
三 幸福类型1229
1物质幸福、社会幸福、精神幸福1230
2创造性幸福与自我实现幸福1236
3德性幸福与利他幸福1240
4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1245
四 两种幸福概念:快乐论与完全论1247
第二十五章 幸福价值1254
一 快乐:善1255
二 幸福:至善1259
三 快乐和幸福:道德善1264
四 快乐和幸福:人生目的1269
五 快乐和幸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1282
六 快乐主义1287
第二十六章 幸福性质1295
一 幸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1296
二 幸福的真实性与虚幻性1300
三 幸福的相对性与绝对性1308
四 幸福性质的两种理论:主观论与客观论1313
第二十七章 幸福规律1321
一 事实律1321
1强弱律1321
2久暂律1323
3先后律1324
二 价值律1327
1折合律:各种幸福因某种量的不同而导致价值大小之规律1328
2等级律:各种幸福因性质不同而导致价值大小之规律1335
三 实现律1339
1欲望:幸福实现的负相关要素1339
2才:幸福实现的正相关要素之一1341
3力:幸福实现的正相关要素之二1344
4命:幸福实现的正相关要素之三1346
5德:幸福实现的统计性正相关要素1349
6欲、才、力、命、德:幸福实现的充足且必要条件1352
第二十八章 幸福规范1357
一 幸福普遍原则1357
1认识原则:对幸福的认识与幸福的客观本性相符1358
2选择原则:对幸福的选择与自己的才、力、命、德一致1360
3行动原则:求幸福的努力与修自己品德相结合1362
二 幸福特殊原则1363
1争取自由:创造性幸福的正面原则1364
2消除异化:创造性幸福的负面原则1366
3争取自由与消除异化之原则1367
三 幸福基本规则1371
1幸福意义规则1372
2幸福类型规则1375
3幸福选择规则1378
第八篇 道德规则体系1383
第二十九章 八大道德规则:道德规则体系1383
一 诚实1384
1诚实定义1384
2诚实分类1385
3诚实的道德价值1387
4诚实的适用范围1388
二 贵生1390
1贵生之界说1391
2贵生之根据1391
3贵生之价值1392
4贵生之道1393
5神静形动1394
6饮食有节1396
7起居有常1397
三 自尊1399
1自尊定义1399
2自尊类型1400
3自尊价值1401
4自尊原则1403
四 谦虚1404
1谦虚定义1404
2谦虚价值1406
3谦虚修养1407
五 智慧1408
1智慧概念1408
2智慧规律1410
3智慧取得1412
六 节制1413
1节制定义1413
2节制类型1414
3节制价值1415
4节制原则1416
七 勇敢1418
1勇敢定义1418
2勇敢分类1419
3勇敢价值1420
八 中庸1422
1中庸定义1422
2中庸价值1423
3中庸方法1424
下卷 美德伦理学1435
上篇 良心与名誉:优良道德的实现途径1435
第三十章 良心与名誉概念1435
一 道德评价概念1436
1评价与道德评价1436
2具体道德评价与抽象道德评价1439
二 良心概念1442
1良心定义1442
2良心结构1444
3良心类型1445
三 名誉概念1448
1名誉定义1448
2名誉结构1450
3名誉类型1451
第三十一章 良心和名誉的客观本性1455
一 良心与名誉起源1456
1良心的直接起源与目的1456
2良心的最终起源与原动力1457
3名誉的外在根源1460
4名誉的内在根源1463
二 良心与名誉性质1466
1良心性质1466
2名誉性质1468
三 良心与名誉作用1472
1良心作用1472
2名誉作用1477
3良心与名誉的作用之比较1478
第三十二章 良心与名誉的主观评价1484
一 良心与名誉的标准及依据1484
1动机与效果概念1486
2行为本身与行为者品德1489
二 关于良心与名誉评价依据的理论1492
1效果论1492
2动机论1494
3动机效果统一论1496
三 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1498
1良心与名誉真假对错之概念1498
2良心与名誉真假对错之证明1501
3良心与名誉真假对错之意义1506
下篇 品德:优良道德之实现1515
第三十三章 品德概念1515
一 品德定义1516
1个性1517
2人格1519
3品德1524
二 品德结构1528
1个人道德认识1529
2个人道德感情1533
3个人道德意志1542
4结论:品德可教与不可教之争1546
三 品德类型1550
1美德与恶德:两种美德之辨析1550
2一全德、五主德和八达德1560
3对待自我的品德与对待他人的品德:道德德性与非道德德性1563
第三十四章 品德本性1571
一 品德性质:为什么是道德的1572
1品德价值1572
2品德目的1578
二 品德境界1585
1品德境界概念1585
2恶德境界1587
3美德境界1588
4美德他律境界1590
5美德自律境界1593
6无德境界1598
三 品德规律1601
1德富律:国民品德与经济的内在联系1602
2德福律:国民品德与政治的内在联系1608
3德识律:国民品德与科教的内在联系1614
4德道律:国民品德与道德的内在联系1620
第三十五章 品德培养1628
一 品德培养目标1629
1君子:品德培养基本目标1629
2仁人:品德培养最高目标1634
3圣人:品德培养终极目标1643
二 制度建设:国民总体品德培养方法1651
1市场经济:培养国民品德道德感情因素的基本方法1651
2宪政民主:培养国民品德道德感情因素的主要方法1656
3优良道德:培养国民品德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两因素的复合方法1661
4思想自由:培养国民品德道德认识因素的基本方法1667
三 道德教育:国民个体品德培养外在方法1675
1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界说、起因与优劣之辨1675
2言教:提高个人道德认识的道德教育方法1681
3奖惩:形成个人道德感情的道德教育方法1684
4身教:形成个人道德意志的道德教育方法1691
5榜样:培养个人道德认识、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教育方法1696
四 道德修养:国民个体品德培养内在方法1704
1学习:提高个人道德认识和形成品德所有因素的道德修养方法1704
2立志:陶冶个人道德感情的道德修养方法1715
3躬行:培养个人道德意志的道德修养方法1724
4自省:培养个人道德认识、个人道德感情和个人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修养方法1733
5结论:两种品德培养方法——道德教养与制度建设——之关系1741
本书所引证的主要书目1751
索引1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