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医易通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赵尚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772526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80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15页
- 主题词:周易-关系-中医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医易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易学概述1
一、《周易》溯源1
(一)何谓“三易”?2
1.指《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2
2.《易经》的“易”含有三种含义不易、简易和变易3
(二)《易》命名的含义4
1.“易即日月”论4
2.“易”为上“日”下“勿”论4
3.“易即蜥蜴”说4
(三)《周易》的作者及成书年代4
1.传统说5
2.疑古说5
二、《周易》的组成部分及内容6
(一)河图、洛书7
1.河图、洛书之图象7
2.河图、洛书之生成数8
3.河图、洛书与九宫八风8
(二)八卦11
1.八卦的来源11
2.八卦的卦象12
3.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不同13
(三)六十四卦13
(四)《易传》19
三、《周易》的理论精髓20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20
(二)“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21
(三)“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23
第二节 中医学源流概况24
一、中医学的起源24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25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25
1.整体观念25
2.辨证论治30
(二)中医理论的主要内容31
1.阴阳学说31
2.五行学说38
3.藏象学说48
4.气化学说50
第三节 《周易》与中医学52
一、《周易》与历代代表性医著、医家52
(一)张仲景54
1.洞悟十二消息卦,发疾病时间观54
2.运用易之象数,预测病之愈期54
3.受三阴三阳启迪,创六经辨证55
(二)刘完素56
(三)张从正57
(四)李东垣57
(五)朱丹溪58
(六)张景岳60
1.太极为生命之肇基60
2.法《易》之“乾阳离火”,崇阳贵刚60
3.重视阴阳二气,藉此医易同源61
4.重视乾阳,亦珍坤阴61
(七)唐宗海63
二、医易发展的现状与未来64
(一)医易发展的现状64
1.梁致堂64
2.郑二先生67
3.陆广莘68
4.田合禄69
5.衣之镖71
(二)医易发展的未来73
第二章 易学与中医生理77
第一节 气血配乾坤77
一、气配乾77
二、血配坤78
第二节 脏腑配卦与脏腑功能78
一、脏腑配卦79
(一)心、小肠配离卦79
(二)肺、大肠配兑卦80
(三)脾、胃配艮卦81
(四)肝、胆配巽卦81
(五)肾和膀胱配坎卦82
(六)心包和三焦配震卦83
二、脏腑的功能83
(一)五脏的功能83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83
2.肺的主要生理功能84
3.脾的主要生理功能85
4.肝的主要生理功能86
5.肾的主要生理功能87
(二)六腑的功能89
1.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89
2.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90
3.胃的主要生理功能90
4.胆的主要生理功能90
5.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91
6.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91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92
1.心与小肠92
2.肺与大肠92
3.脾与胃92
4.肝与胆93
5.肾与膀胱93
6.三焦与心包93
第三节 经络配卦93
一、八卦的乾卦,配督脉94
二、八卦的坤卦,配任脉94
三、八卦的兑卦配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94
四、八卦的艮卦配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94
五、八卦的离卦配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95
六、八卦的坎卦配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95
七、八卦的震卦配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96
八、八卦的巽卦配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96
第三章 易学与中医病因病机97
第一节 《周易》与病因97
一、六淫99
(一)风邪101
(二)热邪102
(三)暑邪103
(四)湿邪103
(五)燥邪104
(六)寒邪104
二、七情105
(一)七情的生理病理基础105
(二)七情的致病特点106
1.直接伤及内脏106
2.七情可影响脏腑气机107
3.情志波动可使病情加剧107
三、饮食108
(一)饥饱失常109
(二)饮食不节109
(三)饮食偏嗜109
四、劳逸损伤110
(一)过劳111
(二)过逸111
五、外伤112
六、痰饮、瘀血112
(一)痰饮112
(二)瘀血113
第二节 《周易》与病机115
一、邪正盛衰115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15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16
1.正胜邪退117
2.邪胜正衰117
二、阴阳失调118
(一)阴阳偏胜118
1.阳偏胜118
2.阴偏胜119
(二)阴阳偏衰120
1.阳偏衰120
2.阴偏衰121
(三)阴阳互损121
1.阴损及阳121
2.阳损及阴121
(四)阴阳格拒122
1.阴盛格阳122
2.阳盛格阴122
(五)阴阳亡失122
1.亡阳122
2.亡阴123
三、气血失常123
(一)气的失常124
1.气虚124
2.气机失调124
(二)血的失常126
1.血虚126
2.血瘀126
3.血热127
(三)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127
1.气滞血瘀127
2.气不摄血128
3.气随血脱128
4.气血两虚128
5.气血不荣经脉128
四、津液的代谢失常128
(一)津液不足129
(二)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130
(三)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131
1.津停气阻131
2.气随液脱131
3.津枯血燥131
4.津亏血瘀132
五、内生“五邪”132
(一)风气内动132
1.肝阳化风132
2.热极生风133
3.阴虚风动133
4.血虚生风133
(二)寒从中生133
(三)湿浊内生134
(四)津伤化燥135
(五)火热内生136
六、经络病机137
(一)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137
(二)经络的气血逆乱137
(三)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138
(四)经络的气血衰竭138
七、脏腑病机139
(一)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139
1.肝的阴阳、气血失调140
2.心的阴阳、气血失调141
3.脾的阴阳、气血失调144
4.肺的阴阳、气血失调145
5.肾的阴阳、气血失调146
(二)六腑的功能失调147
1.胆的功能失调147
2.小肠的功能失调148
3.胃的功能失调148
4.大肠的功能失调149
5.膀胱的功能失调149
6.三焦气化失司150
(三)奇恒之腑的功能失调150
1.脑的功能失调150
2.髓和骨的功能失调151
3.脉的功能失调151
4.女子胞的功能失调151
第四章 《周易》与中医诊断、辨证153
第一节 人生八卦与诊断153
一、七七八八配属人生154
二、百岁天年配属人生154
三、人生六十四卦配属155
四、人生十二辟卦配属156
第二节 人体八卦与诊断157
一、头部八卦诊法158
(一)望神158
(二)望面色159
(三)望头发160
二、头部诊位配卦161
三、眼部八卦诊断配属161
(一)眼部诊法162
(二)眼部八卦配属163
四、耳部八卦论断配属164
(一)耳部诊断164
(二)耳部八卦配位165
五、口舌八卦诊断配属166
(一)口舌诊断方法167
(二)口舌之诊位八卦配属168
六、鼻部八卦诊法169
(一)鼻部诊断方法169
(二)鼻部八卦配属170
七、手部八卦诊断方法170
(一)手部诊断方法171
(二)手部八卦配属172
八、胸腹部诊断方法173
(一)胞腹部诊断方法174
(二)胸腹部及脐部八卦配属175
九、股部八卦诊断方法175
(一)股部诊断方法176
(二)股部诊断八卦配属177
十、足部八卦诊断方法177
(一)足部诊断方法178
(二)足部诊断八卦配属179
十一、脉象八卦诊断方法179
(一)脉诊方法181
(二)脉象八卦配属182
第三节 八卦辨证185
一、八卦脏腑辨证185
(一)心病八卦辨证(附小肠辨证)186
(二)肺病八卦辨证(附大肠辨证)188
(三)脾病八卦辨证(附胃病辨证)190
(四)肝病八卦辨证(附胆病辨证)192
(五)肾病八卦辨证(附膀胱辨证)194
二、八卦八纲辨证196
(一)阴阳八卦辨证197
(二)表里八卦辨证198
(三)寒热八卦辨证200
(四)虚实八卦辨证201
三、八卦六经辨证202
(一)六爻六经辨证203
(二)八卦六经辨证206
(三)辟卦六经辨证207
第五章 《周易》与中医方药210
第一节 本草八卦体系210
第二节 药性气味八卦211
一、寒药213
二、热药214
三、温药216
四、凉药217
第三节 《三因》五运民病诸方解219
一、六壬年苓术汤219
二、六戊年麦门冬汤220
三、六甲年附子山茱萸汤221
四、六庚年牛膝木瓜汤222
五、六丙年川连茯苓汤223
六、六丁年苁蓉牛膝汤224
七、六癸年黄芪茯神汤225
八、六己年白术厚朴汤225
九、六乙年紫菀汤226
十、六辛年五味子汤227
第四节 《三因》六气民病诸方解228
一、辰戌岁静顺汤228
二、卯酉岁审平汤230
三、寅申岁升明汤231
四、丑未岁备化汤233
五、子午岁正阳汤234
六、巳亥岁敷和汤236
第六章 《周易》与中医防治学238
第一节 《周易》与中医治疗法则238
一、调整阴阳239
(一)损其偏盛239
(二)补其偏衰239
二、治病求本240
三、标本缓急241
四、扶正祛邪242
五、调理气血散布津液242
(一)调气243
(二)理血243
(三)散布津液244
六、协调脏腑244
(一)脏腑自病245
(二)脏与脏病245
七、疏通经络246
八、三因制宜247
(一)因时制宜247
(二)因地制宜247
(三)因人制宜247
第二节 《周易》与药物治疗248
第三节 《周易》与针刺治疗250
一、经络与阴阳251
二、穴位与阴阳五行251
三、逢时辨证选穴法252
(一)子午流注252
(二)灵龟八法255
(三)飞腾八法256
(四)六爻八卦针灸法257
第四节 《周易》与推拿260
第五节 《周易》与气功262
第六节 《周易》与食疗263
第七节 《周易》与保健264
一、顺时养生266
(一)春季调摄266
(二)夏季调摄267
(三)秋季调摄267
(四)冬季调摄267
二、环境养生268
(一)地理环境与体质268
(二)地理环境与疾病269
(三)环境养生的注意事项269
三、起居养生270
(一)睡眠270
(二)劳逸271
四、饮食养生271
(一)定时定量272
(二)搭配合理272
(三)细嚼慢咽272
(四)食后漱口272
五、房室养生273
(一)欲不可绝273
(二)欲不可早273
(三)欲不可纵273
(四)欲不可强274
第八节 《周易》与康复274
后记276
附:参考文献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