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https://www.shukui.net/cover/69/32242231.jpg)
- 刘景源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93595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31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49页
- 主题词:温病学说-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总论3
第一章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3
一、战国至隋、唐时期——萌芽阶段3
1.《黄帝内经》与《难经》关于温病的记载4
2.《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对温病的认识4
3.《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对温病的认识8
二、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9
1.《伤寒补亡论》对温病病因与发病的新见解9
2.《素问玄机原病式》等书对温病治疗学的贡献10
3.《医经溯洄集》对伤寒与温病之区别的论述10
三、明、清时期——形成与发展阶段12
1.《伤暑全书》论暑病12
2.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12
3.《证治心传》——一部几乎被湮没的温病学重要文献14
4.《尚论篇》、《医门法律》对温病的阐发16
5.《广瘟疫论》对《温疫论》的发挥17
6.《温热暑疫全书》论温、热、暑、疫18
7.《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温病学体系形成的标志18
8.《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辨证论治的代表性文献21
9.《伤寒温疫条辨》论伤寒与温病之辨21
10.《通俗伤寒论》论广义伤寒22
11.《温病条辨》——温病学的集大成之作22
12.《温热经纬》——优秀的温病学文献集注24
13.《时病论》论时令病27
14.《温热逢源》论伏气温病27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29
一、温病的概念29
二、温病的特点31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31
2.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2
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33
4.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34
三、温病的范围与分类36
四、温病与伤寒39
五、温病与温疫42
六、温病与温毒42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44
一、病因44
1.风热邪气44
2.暑热邪气45
3.湿热邪气46
4.燥热邪气48
5.伏寒化温48
6.疠气49
7.温毒49
二、发病49
1.发病因素49
2.感邪途径51
3.发病类型52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55
一、卫气营血辨证55
1.卫气营血的生理概念55
2.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59
3.卫气营血证候的病位浅深与传变64
二、三焦辨证65
1.三焦的生理概念66
2.三焦的证候与病机68
3.三焦证候的病程阶段与传变70
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70
第五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72
一、辨舌、验齿72
1.辨舌72
2.验齿74
二、辨斑、疹、白?75
1.辨斑、疹75
2.辨白?80
三、辨常见症状81
1.发热81
2.汗出异常85
3.口渴88
4.神志异常89
5.痉厥91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95
一、温病的主要治法95
1.解表法95
2.清气法96
3.和解法97
4.祛湿法98
5.通下法99
6.清营凉血法100
7.开窍法101
8.熄风法102
9.滋阴法103
10.固脱回阳法103
二、温病过程中常见病理产物的治法104
1.痰饮104
2.瘀血104
3.食滞104
4.气郁105
三、温病的善后调理法105
中篇 各论109
第一章 风温109
一、病因病机109
二、诊断要点110
三、辨证论治110
1.风热邪气侵袭肺卫111
2.热入气分120
3.热入心包137
4.余热未净,肺胃阴伤142
第二章 春温144
一、病因病机145
二、诊断要点146
三、辨证论治146
1.热在气分147
2.热在营分156
3.血分热盛160
4.血热阴伤168
5.邪伏阴分178
6.热邪已退,胃阴未复179
第三章 暑温181
一、病因病机181
二、诊断要点182
三、辨证论治183
1.气分暑热183
2.气分暑湿185
3.暑热入营187
4.暑热入血188
5.暑热已退,气阴两伤194
6.痰瘀阻络195
〔附〕几种其它常见暑病198
1.冒暑198
2.暑咳199
3.中暑、暑厥200
4.暑秽201
第四章 湿温203
一、病因病机203
二、诊断要点205
三、辨证论治205
1.湿重于热206
2.湿热并重219
3.热重于湿221
4.湿温变证221
5.余邪未净,中阳不展225
第五章 伏暑227
一、病因病机228
二、诊断要点229
三、辨证论治229
1.伏暑初发229
2.气分暑湿232
3.暑入营血236
〔附〕湿热病辨证与治疗规律提要239
一、三焦湿热证的辨治规律241
1.上焦湿热证241
2.中焦湿热证242
3.下焦湿热证243
二、湿热病的组方遣药规律244
1.用药应针对病位与病性244
2.用药应兼顾三焦244
3.应配伍健脾醒胃药245
4.应配伍理气行滞药245
三、湿热病的治疗禁忌与饮食起居宜忌246
1.治疗禁忌246
2.饮食起居宜忌246
四、湿热病的转归247
1.从阳化热247
2.从阴化寒247
第六章 秋燥248
一、病因病机249
二、诊断要点250
三、辨证论治250
1.燥热邪气侵袭肺卫251
2.气分燥热252
3.气营两燔257
4.燥热耗损真阴257
〔附〕凉燥258
第七章 大头瘟260
一、病因病机260
二、诊断要点261
三、辨证论治261
第八章 烂喉痧264
一、病因病机264
二、诊断要点265
三、辨证论治266
1.温热时毒侵袭肺卫267
2.温热时毒壅滞气分268
3.气营两燔269
4.余邪未净,阴液损伤270
下篇 温病学名著选讲273
第一章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273
一、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与伤寒辨治的异同273
1.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273
2.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的关系276
3.温病与伤寒辨治的异同277
二、伤寒与温热病由表入里传变的区别及温病表证的治法279
1.伤寒与温热病由表入里传变的区别279
2.温病表证初起的治法281
三、温热夹风、夹湿的证候与病机及湿热病与伤寒的鉴别282
1.温热夹风、夹湿的证候与病机282
2.湿热病与伤寒的鉴别282
四、温热夹风、夹湿逆传营分的病机与证治283
1.温热夹风、夹湿逆传营分的病机与证候284
2.温热夹风、夹湿逆传营分的治法284
五、温热病胃津亡及兼肾水亏的治法286
1.胃津大伤而热邪仍盛的治法287
2.热邪已退,胃津大伤,虚热内生的治法287
3.胃津大伤又兼肾水亏的治法288
六、温病气分证战汗的病机、治法及预后288
1.战汗的病机288
2.战汗的治法289
3.战汗的预后289
七、“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气分证治疗中的应用290
1.三焦气分湿热证与伤寒少阳病证治的异同291
2.三焦气分湿热证的治法与方药293
八、温热病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296
1.温热病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297
2.温热病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治疗大法298
九、湿热病与体质的关系及温热病与湿热病的治疗原则307
1.阳虚体质外感湿热邪气的治疗注意点307
2.阴虚火旺体质外感湿热邪气的治疗注意点308
3.湿盛体质外感湿热邪气发病的部位及胃湿与脾湿的区别308
4.温热病与湿热病的治疗原则及与杂病治疗的不同309
十、湿热病气分证治疗中下法的运用及与伤寒下法的不同312
第二章 《温病条辨》评介——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314
一、《温病条辨》的作者及成书的时代背景314
二、《温病条辨》的体例及编写特点316
1.《温病条辨》的体例——全书分为七卷316
2.《温病条辨》的编写特点317
三、《温病条辨》的主要内容及其学术思想的核心319
1.温热病319
2.湿热病324
四、《温病条辨》一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326
1.三焦辨证、病名分类、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四者交错运用的得失326
2.“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的偏差326
3.以桂枝汤为全书一方的问题327
4.个别条文中治疗方药与证情不符的错误328
5.书中个别地方有唯心主义的成分328
方剂索引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