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论社会化资本的利用 兼论国家信用的运用之道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论社会化资本的利用 兼论国家信用的运用之道
  • 吴方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7505868527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30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66页
  • 主题词:资本-社会化-研究;国家信用-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论社会化资本的利用 兼论国家信用的运用之道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资本在实现“过渡”中的作用——一条耐人寻味的思想脉络1

第一节 过渡问题的提出2

一、资本:一个历史范畴的形成与归宿2

二、“过渡”不可回避4

三、“过渡”思想是发展的7

第二节 经济上的过渡理论:资本必须为我所用10

一、资本与资本社会化的革命性作用10

二、信用制度是实现资本社会化的最重要的杠杆15

三、资本扬弃:以资本社会化为基础的资本消亡之道18

第三节 马克思去世后资本社会化的新发展及启示21

一、资本社会化的进程仍在推进21

二、资本扬弃又有进展,但仍囿于资本主义体系24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化资本的基本观点30

一、问题的提出30

二、社会化资本的形成32

三、发展和利用社会化资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37

第二章 “过渡阶段”的历史坐标及社会主义观43

第一节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43

一、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的运动43

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定义45

第二节 对马克思原意的进一步解析和理解48

一、关于“过渡阶段”的历史跨度48

二、“政治上的过渡”、“经济上的过渡”以及“自觉过渡”50

三、关于物质力量问题52

第三节 列宁对马克思过渡理论的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53

一、关于利用国家资本主义53

二、列宁破了两种“过渡”结合之题57

第四节 “社会主义观”的曲折发展与误区59

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观点的由来与发展59

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曲折发展64

第五节 关于利用资本消灭资本与和谐过渡67

一、利用资本、特别是社会化资本来消灭资本67

二、和谐过渡的着力点70

三、与资本主义长期和平并存72

第三章 资本的二重性、二重作用和二重法权结构74

第一节 关于资本二重性的辨析74

一、资本具有物质自然属性与社会生产关系属性的双重属性74

二、“资本社会生产关系二重说”是错误的76

三、正确理解资本二重性的意义79

第二节 过渡阶段资本对于生产力的双重作用80

一、资本对社会生产力的主体——劳动者既解放,又排斥80

二、资本对于社会生产力的作用对象——自然资源既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但又存在难以遏制的浪费和破坏的冲动82

三、资本对社会生产力系统的内部平衡既可能起自动调节作用,又可能是平衡的破坏者84

第三节 社会化资本的二重法权结构研究86

一、问题的提出86

二、资本的社会性与社会化资本87

三、股份资本的二重法权结构及上市公司治理结构89

第四章 过渡阶段国家关于资本的职能93

第一节 资本的自我调节与国家干预94

一、国家干预的必然性94

二、国家干预的基本方式和目的、任务96

第二节 国家在干预资本形成中的双重角色100

一、上层建筑的调节作用100

二、中国资本形成需要总资本家运作社会化资本103

三、总资本家的使命、宗旨、原则106

第三节 国家信用:社会化资本的主要集中手段109

一、问题的提出109

二、发行信用110

三、财政信用113

四、政策性银行信用115

五、从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理解国家信用117

第五章 发行信用与社会化资本的利用119

第一节 发行信用规模对资本形成的影响120

一、发行信用的适度规模对资本形成十分重要120

二、有关货币供应量的实证分析121

三、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选择125

第二节 发行信用被动膨胀分析129

一、我国基础货币构成的结构变化129

二、发行信用的被动性膨胀131

三、扭转贷币政策的被动需要资本促进政策的调整134

第三节“包袱”与“资源”的辩证及社会化资本的利用136

一、外汇储备剩余的度量136

二、外储剩余作为社会化资本的运作策略选择139

第六章 财政信用集中的社会化资本的运作之道147

第一节 两种意见殊途同归148

一、关于国债利弊的认识演变148

二、国债利弊论的辩证统一152

第二节 “挤出效应”与“带动效应”154

一、国债挤出效应154

二、国债带动效应156

第三节 资本趋利性分析及国债资金使用160

一、资本风险度的衡量160

二、利润—风险的组合分析与资本选择162

第四节 国债资金应成为“正外部性资本”164

一、正外部性资本的含义164

二、正外部性产业的选择166

三、对近年来国债资金投向的基本评价170

第五节 关于财政信用规模的数量界限的辩证思考172

一、国债规模的指标分析172

二、国债规模的动态分析177

第六节 国家信用在构造资本市场基准利率中具有“公共产品”作用178

一、国债在资本市场中的公共产品特性179

二、纠正片面认识,发挥国债利率基准作用182

第七章 政策性银行信用:社会化资本不可或缺的运作平台184

第一节“政策性”与国家信用的平衡184

一、“政策性——国家信用”平衡问题184

二、国家开发银行对新的平衡模式的探索188

第二节 从社会化资本的运作需要考虑政策性银行改革191

一、关于政策性银行改革的方向191

二、几个需略微论及的具体问题195

第三节 利用政策性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思维198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198

二、贷款的分类指导问题200

三、政策性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控制贷款风险思路的拓宽205

结束语 旗帜鲜明地把利用社会化资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国策”208

参考文献2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