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的要素 来自创新指数的依据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的要素 来自创新指数的依据](https://www.shukui.net/cover/63/32228166.jpg)
- 纪宝成,赵彦云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8974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822页
- 文件大小:307MB
- 文件页数:836页
- 主题词:科技政策-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的要素 来自创新指数的依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迈向创新型国家的高端之路1
一、领悟创新时代1
二、挑战创新型国家11
三、追赶创新型国家的产业创新能力积累15
四、先行制度创新体系25
五、繁荣创新型国家的要素31
第一部分 中国省市区创新指数第二章 中国31省市区创新指数2001—200741
一、创新指数和研究体系41
二、2007年我国区域创新指数及其结构分析45
三、2007年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支撑力分析50
四、2001—2007年创新指数的动态变化53
第三章 中国省区市创新能力动态趋势及决定要素63
一、中国省区市创新要素指数动态变动的特征分析63
二、中国各省区市创新能力的决定要素73
三、中国省区市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分析76
四、中国省区市创新能力发展阶段分析86
第四章 中国强势创新区域的决定要素94
一、强势区域创新能力特征94
二、强势区域创新效率101
三、强势区域创新网络103
四、强势区域创新推动力106
五、强势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109
第五章 中国优势创新区域的决定要素111
一、优势区域决定要素的分析视角111
二、优势区域的创新特色112
三、优势区域的创新劣势120
四、优势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路径124
第六章 中国弱势创新区域的决定要素127
一、弱势区域创新能力特征127
二、弱势省区创新资源能力分析130
三、弱势省区创新网络能力分析137
四、弱势省区企业创新能力分析142
五、基本结论145
第七章 中国国家创新能力的动态分析147
一、国际创新指数体系设计147
二、2007年国际创新指数及分析149
三、金砖国家创新指数比较分析153
四、创新国家的发展类型163
五、中国的创新发展阶段及目标166
第二部分 中国创新制高点:北京市、上海市创新指数第八章 北京市创新指数及其发现189
一、北京的创新指数189
二、自主创新和网络创新能力191
三、北京自主创新产出与创新网络组织能力的因子分析197
四、北京自主创新与网络创新能力的动态分析199
五、北京市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撑力201
第九章 上海市创新指数及其发现212
一、上海自主创新和网络创新能力212
二、上海市自主创新产出与创新网络组织能力的因子分析217
三、上海市自主创新与创新网络能力的动态分析218
四、上海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撑力220
第十章 中国创新制高点的国际比较研究229
一、创新型城市国际比较体系229
二、创新型城市国际比较指数与分析233
三、创新型城市国际比较的结论248
第三部分 中国省市区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第十一章 中国省市区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253
一、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的指标体系253
二、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分析的基本框架256
三、中国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与分析258
四、中国各省区制造业企业群的创新指数266
五、制造业产业创新能力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276
六、基本结论280
第十二章 中国省市区纺织业产业创新指数282
一、中国各省区纺织业产业创新指数与分析282
二、中国各省区纺织业企业群的创新指数与分析290
三、中国纺织业创新能力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298
四、基本结论301
第十三章 中国省市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303
一、我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与分析304
二、我国各省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企业群的创新指数与分析313
三、我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创新能力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331
四、基本结论335
第十四章 中国食品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338
一、我国食品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与分析338
二、我国各省区食品制造业企业群的创新指数与分析347
三、中国食品制造业创新能力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357
四、基本结论360
第十五章 中国省市区钢铁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363
一、我国钢铁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与分析364
二、我国各省区钢铁制造业企业群的创新指数分析373
三、我国钢铁制造业创新能力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383
四、基本结论388
第十六章 中国省市区汽车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390
一、我国汽车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与分析390
二、我国各省区汽车制造业企业群的创新指数与分析398
三、我国汽车制造业创新能力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404
四、基本结论406
第十七章 中国省市区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产业创新指数408
一、我国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产业创新指数与分析408
二、我国各省区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企业群的创新指数与分析416
三、我国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创新能力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425
四、基本结论427
第十八章 中国省市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429
一、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与分析429
二、我国各省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企业群的创新指数438
三、基本结论454
第十九章 中国省市区塑料制品业产业创新指数457
一、中国塑料制品业产业创新指数与分析457
二、中国各省区塑料制品业企业群的创新指数与分析465
三、中国塑料制品业创新能力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473
四、基本结论477
第二十章 中国家用电器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479
一、我国家电产业的创新指数与分析479
二、我国各省区家电产业企业群的创新指数与分析487
三、中国家电产业创新能力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495
四、基本结论497
第二十一章 中国省市区通用设备制造业创新指数499
一、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创新指数与分析500
二、中国各省区通用设备制造业企业群的创新指数与分析513
三、基本结论523
第二十二章 中国省市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业创新指数525
一、我国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业创新指数与分析526
二、我国各省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企业群的创新指数与分析533
三、我国各省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创新指数的动态分析543
四、基本结论554
第二十三章 中国省市区医药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557
一、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与分析557
二、我国省区市医药制造业企业群的创新指数与分析565
三、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创新能力发展特征574
四、基本结论578
第二十四章 中国省市区家具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580
一、我国家具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与分析580
二、我国各省区家具制造业企业群的创新指数与分析588
三、基本结论595
第二十五章 中国省市区金属制品业产业创新指数598
一、我国金属制品业产业创新综合指数与分析598
二、我国各省区金属制品业企业群的创新指数与分析606
三、我国金属制品业创新能力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614
四、基本结论617
第二十六章 中国省市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619
一、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与分析619
二、我国各省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群的创新指数与分析626
三、我国各省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指数的动态分析635
四、基本结论645
第二十七章 中国省市区电力业产业创新指数648
一、我国电力业产业创新指数与分析648
二、我国各省区电力业企业群的创新指数与分析656
三、基本结论662
第二十八章 中国省市区农副食品加工业产业创新指数664
一、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产业创新指数与分析664
二、我国各省区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群的创新指数分析671
三、基本结论679
第二十九章 中国省市区造纸及纸制品业产业创新指数681
一、我国造纸及纸制品业产业创新指数与分析681
二、我国各省区造纸及纸制品业企业群的创新指数与分析691
三、我国造纸业创新能力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701
四、基本结论703
第四部分 创新指数专题研究第三十章 中国区域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中的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709
一、理论及实证研究背景709
二、我国制造业创新活动的区域差异714
三、数据与模型变量说明720
四、实证模型的设定与分析结果723
五、结论726
第三十一章 中国区域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中的国民素质竞争力的影响研究729
一、研究背景729
二、国民素质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730
三、基本结论740
第三十二章 中国创新区域的企业创新能力分析——北京海淀区企业创新调查分析742
一、企业创新研究意义与调查背景742
二、海淀区工业企业创新总体评价743
三、海淀区企业创新效果分析748
四、海淀区企业创新内部要素分析770
五、海淀区企业创新外部环境分析778
六、发展政策研究783
第三十三章 欧盟创新指数及其分析应用791
一、欧盟创新指数体系和2007年研究的主要发现791
二、欧盟成员国在创新能力上的趋同变化800
三、欧盟和美国、日本之间的差距805
四、专题研究807
参考文献814
后记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