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法的思与辩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刑法的思与辩
  • 柯耀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09477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01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19页
  • 主题词:刑法-研究-台湾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刑法的思与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刑法法律变更与事实变更概念的思考1

图利罪修正与法律适用问题分析22

“惩治盗匪条例”废止后相关法律适用问题检讨61

论行为主体于构成要件定位问题99

特别犯类型之共同正犯认定124

参与拟制规范之检讨148

不能未遂之检讨162

刑罚相关规定之修正方向185

竞合论之回顾与前瞻203

“贪污治罪条例”在适用上的评估与检讨236

性侵害案件程序处理及犯罪人处遇253

少年矫治处遇手段之检讨282

刑法法律变更与事实变更概念的思考1

前言2

壹、法律变更的基本概念4

一、法规范的变更6

二、评价范围的变动7

三、范围界定9

贰、事实变更10

一、基本概念10

二、事实变更的类型11

三、事实变更的效应12

叁、法律变更与事实变更观念厘清13

一、区分基准14

二、评价效应分析15

肆、除罪化的效应及程序处理16

一、除罪的法律适用关系17

二、程序处理18

三、实例解析19

伍、结语20

图利罪修正与法律适用问题分析22

前言23

壹、图利罪的迷思27

一、吊诡的法律规范29

二、刑法图利罪果真为举动犯31

贰、“刑法”与特别法图利罪类型与属性之差异34

一、属性差异36

二、规范目的范围不同37

三、规范对象同一性问题37

叁、修正后新旧法适用界线判断39

一、事实适用之认定41

二、裁判确定前44

三、裁判确定后46

肆、“刑法”第二条第三项之适用问题分析48

一、拼装却优质的规范49

二、法律变更适用之严格限缩51

三、单一之适用范围54

伍、图利罪修正后所生之刑罚执行问题54

一、法律变更程度55

二、应否执行之分析56

三、差异性判断问题57

陆、结语58

“惩治盗匪条例”废止后相关法律适用问题检讨61

引言62

壹、特别法废除的法律关系分析64

一、特别法与普通法之交错66

二、回归适用关系69

三、特别法存在之基本条件71

贰、“刑法”配合修正适用之检视73

一、修法的根本观察74

二、配套修正的适用关系77

三、法律生效与适用问题82

叁、“惩治盗匪条例”废除回归适用问题84

一、一对一之回归适用86

二、一对多之回归适用90

三、单纯除罪问题92

四、废除前法律适用完成案件问题94

肆、修正评释——代结论96

论行为主体于构成要件定位问题99

引言100

壹、传统评价对象分析102

一、行为导向之刑法103

二、行为筛选论说104

三、评价对象之确认与质疑108

贰、构成要件诠释之不足109

一、以行为为中心的构成要件认定110

二、遗漏要件检讨114

叁、行为主体资格要件论述之欠缺115

一、特别犯问题诠释之不足116

二、特别犯之特殊性117

三、行为主体评价的不一致现象118

四、主体定位的模糊118

肆、行为主体资格定位之重新思考119

一、构成要件内容重新诠释120

二、主体要件之定位效应121

三、行为主体资格一致性之检讨122

伍、行为主体要件定位之思考——代结论122

特别犯类型之共同正犯认定124

前言125

壹、参与论学说概况127

一、客观及主观理论之争辩127

二、犯罪事实支配理论131

贰、检视学说对于共同正犯之认定133

一、客观理论之不足133

二、主观理论之难题135

三、综合论之谬误136

四、支配论之隐忧137

五、解决方案139

叁、特别犯共同正犯之认定141

一、特别犯形成共同正犯之基础142

二、特别犯共同正犯主体资格之拟制问题143

肆、重新界定共同正犯之拟制关系——代结论146

参与拟制规范之检讨148

问题149

引言149

壹、犯罪类型的行为主体151

一、无特定行为人要求之参与类型151

二、特定行为主体的犯罪类型152

贰、拟制参与角色的疑虑153

一、问题所在154

二、主体资格拟制的疑虑156

三、主体评价的不一致迷思157

叁、行为主体资格参与问题重新思考158

一、二种思维158

二、主体资格一致性地位160

肆、结语161

不能未遂之检讨162

摘要163

前言163

壹、未遂之基本概念164

一、未遂前提之判断165

二、未遂形态分析168

三、未遂处罚之基础169

贰、不能未遂之通念174

一、不能未遂之不能174

二、形成“不能”可能想象的情况176

叁、不能未遂问题之检讨178

一、形成关系之质疑178

二、处罚之疑虑181

三、小结182

肆、不能未遂废除之刍议——代结论183

刑罚相关规定之修正方向185

引言186

壹、修法动向说明187

一、重刑化修正方向187

二、刑罚刑度与范围的扩张188

三、累犯规定修正重点190

四、假释规定之配合191

贰、“刑度草案”修正评议192

一、重刑化立法的隐忧193

二、刑度修正动向之质疑194

三、刑罚种类的重整196

四、小结196

叁、累犯规定“修正草案”评释197

一、累犯的性质与疑虑197

二、累犯修正的批判198

三、累犯假释规定的矛盾199

四、小结200

肆、结论与总评201

竞合论之回顾与前瞻203

引言204

壹、竞合论之基本结构208

一、竞合论之结构形态211

二、行为数或罪数212

三、真假竞合214

贰、竞合论之定位215

一、犯罪行为论216

二、法律效果论218

三、双重地位219

四、刑罚裁量论220

五、评述222

叁、法律效果处理原则223

一、前提条件224

二、法律效果之处理225

三、区分制与单一制225

肆、回顾与前瞻232

一、定位之检讨232

二、处理原则之厘清234

伍、结语235

“贪污治罪条例”在适用上的评估与检讨236

引言237

壹、“贪污治罪条例”与“刑法”关系238

一、特别法与普通法关系界定239

二、特别法之特别241

三、适用效力分析242

贰、职务犯罪法律适用的切割243

一、贪污与渎职的界线243

二、规范适用专属性244

叁、贪渎并存的法律适用245

一、手段目的机制245

二、纯正职务贪渎并存犯罪类型之适用246

三、以贪污犯非职务犯罪之适用247

四、“贪污治罪条例”第七条为适用范例248

肆、欺凌“刑法”的“贪污治罪条例”249

一、贪污行为被过度扩张249

二、适用规范关系的混沌250

伍、纯化适用关系——代结论251

性侵害案件程序处理及犯罪人处遇253

前言254

壹、性侵害犯罪之特殊性256

一、犯罪类型的特殊性256

二、侵害关系257

三、行为人之属性258

贰、性侵害案件之范围界定259

一、台湾地区法之类型260

二、德国法之分类261

叁、性侵害之法律效果分析262

一、传统刑罚262

二、保安处分及防制措施264

三、其他可能之法律效果265

肆、性侵害案件之程序处理265

一、案件特殊性之顾虑267

二、被害人之询问269

三、避免重复陈述272

四、被告对质之限制273

五、小结274

伍、德国1998年修法关于性侵害案件之检视275

一、实体法之修正275

二、程序法之修正277

三、刑事执行法之修正278

四、小结279

陆、结论280

少年矫治处遇手段之检讨282

前言283

壹、少年矫治处遇之基本思维284

一、非行与转向285

二、少年矫治处遇基本思维变迁286

贰、矫治处遇手段设计之检视287

一、适用前提288

二、类型区分289

三、程序转换290

四、检讨291

叁、转向式法律效果的运作293

一、科处基础295

二、保护处分之执行296

三、法律效果之转换298

四、问题299

肆、结语3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