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和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和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https://www.shukui.net/cover/66/32202849.jpg)
- 王清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 ISBN:7500925158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600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622页
- 主题词:运动员-竞技状态-监测系统-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和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前言1
2 关于竞技能力的几个基本问题6
2.1 竞技能力的定义6
2.2 构成竞技能力的四种基本能力6
2.2.1 体能6
2.2.2 技能7
2.2.3 战术能力7
2.2.4 心理能力7
2.3 身体健康水平8
2.4 身体承受运动训练负荷的状态8
2.5 主要参考文献9
3 研究的基本思路11
3.1 系统构建的总体思路11
3.2 研究对象12
3.3 研究方法13
3.4 研究的基本技术路线13
3.5 主要参考文献15
4 子系统的研究与建立17
4.1 健康水平的一般和特殊医学检查与评定系统17
4.1.1 前言17
4.1.2 国内外运动员健康水平检查与评定研究状况17
4.1.2.1 国内运动员健康水平检查研究概述17
4.1.2.2 国外运动员健康水平检查介绍20
4.1.2.3 有关检查结果的评定22
4.1.2.4 检查结果的计算机管理23
4.1.3 我国优秀运动员健康水平的一般和特殊医学检查与评定系统的建立24
4.1.3.1 系统建立的目的和意义24
4.1.3.2 系统建立的方法和步骤24
4.1.3.3 系统的结构25
4.1.3.3.1 医学检查系统27
4.1.3.3.2 检查结果的计算机管理系统29
4.1.3.3.3 运动员健康状况的医学评定37
4.1.4 我国优秀运动员健康检查形体测量内容和方法39
4.1.5 我国优秀运动员健康水平的医务监督检查方法与评定42
4.1.5.1 医务监督检查方法42
4.1.5.2 医务监督检查结果的评定45
4.1.5.2.1 运动性疾病的评定45
4.1.5.2.2 运动猝死高危因素评定48
4.1.5.2.3 对运动员心脏功能的评价49
4.1.5.2.4 对运动员肾功能的评价51
4.1.6 我国优秀运动员健康水平检查的运动创伤方法与评定52
4.1.6.1 运动创伤检查方法52
4.1.6.1.1 脊椎及骨盆52
4.1.6.1.2 下肢54
4.1.6.1.3 上肢56
4.1.6.2 运动损伤检查结果的评定58
4.1.6.2.1 运动创伤功能评定原则58
4.1.6.2.2 不同部位运动损伤的评定58
4.1.7 我国优秀运动员健康水平检查的血、尿常规和血液生化检查内容与评定60
4.1.7.1 血常规指标61
4.1.7.2 尿常规指标61
4.1.7.3 激素水平62
4.1.7.4 血清酶学指标62
4.1.7.5 血脂指标62
4.1.7.6 免疫学指标63
4.1.8 我国优秀运动员健康水平的一般和特殊医学检查与评定系统的应用63
4.1.9 主要参考文献65
4.2 肌肉力量训练水平诊断系统69
4.2.1 前言69
4.2.2 关于肌肉力量的几个基本问题70
4.2.2.1 肌肉收缩的基本形式70
4.2.2.2 肌肉力量72
4.2.2.3 影响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73
4.2.2.4 肌肉力量的分类73
4.2.2.5 肌肉力量成分的定义78
4.2.3 肌肉力量的测量方法81
4.2.4 肌肉力量训练水平测量系统的建立82
4.2.4.1 以实验室测量方法为基础的肌肉力量训练水平测量系统82
4.2.4.1.1 简单测力计83
4.2.4.1.2 基本肌肉力量测量系统83
4.2.4.1.3 专项力量测量系统84
4.2.4.2 以运动场测量方法为基础的肌肉力量训练水平测量系统84
4.2.4.3 肌肉力量训练水平测量系统的构建85
4.2.4.3.1 肌肉力量训练水平测量系统的仪器构成85
4.2.4.3.2 肌肉力量测量系统的基本测量条件86
4.2.4.3.3 肌肉力量测量系统的基本常用测量参数86
4.2.4.3.4 主要肌力测量系统的测量误差分析87
4.2.4.4 肌肉力量训练水平测量系统总图94
4.2.5 肌肉力量训练水平测量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95
4.2.5.1 关于不同肌肉力量测量系统主要参数间的关系95
4.2.5.2 关于实验室测量方法和运动场测量方法的关系109
4.2.5.3 肌肉力量训练水平测量系统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14
4.2.6 肌肉力量训练水平的诊断方法115
4.2.6.1 肌肉力量训练水平的检查115
4.2.6.2 肌肉力量训练水平的评定116
4.2.7 肌肉力量训练水平诊断的应用举例117
4.2.8 主要参考文献146
4.3 速度训练水平诊断系统160
4.3.1 选题依据160
4.3.2 关于速度能力的几个基本问题160
4.3.2.1 速度能力的概念160
4.3.2.2 竞技体育项目的分类162
4.3.2.3 各类运动项目速度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163
4.3.3 速度训练水平诊断的研究方法163
4.3.4 局部动作速度和整体动作速度的诊断方法和有效指标164
4.3.4.1 体育科研中对速度的测量164
4.3.4.2 局部动作速度的测量方法和有效指标165
4.3.4.3 整体动作速度的测量方法和有效指标165
4.3.5 速度训练水平诊断系统的建立168
4.3.6 部分运动项目运动员速度训练水平诊断的应用研究169
4.3.6.1 游泳运动员速度训练水平诊断的应用研究170
4.3.6.2 部分田径项目运动员速度训练水平的诊断180
4.3.7 主要参考文献187
4.4 耐力训练水平诊断系统190
4.4.1 前言190
4.4.2 关于耐力的几个基本问题191
4.4.2.1 耐力在训练与竞赛中的作用191
4.4.2.2 耐力的定义192
4.4.2.3 耐力的分类194
4.4.2.4 耐力的生物学基础197
4.4.3 耐力训练水平诊断的研究进展203
4.4.3.1 耐力训练水平203
4.4.3.2 耐力训练水平的诊断203
4.4.3.3 耐力训练水平诊断的方法203
4.4.3.3.1 有氧耐力的诊断研究进展203
4.4.3.3.2 无氧耐力诊断的研究进展212
4.4.4 耐力的测量方法215
4.4.5 耐力训练水平测量系统的建立216
4.4.5.1 以实验室测量方法为基础的耐力训练水平测量系统216
4.4.5.1.1 测功仪系统216
4.4.5.1.2 生理学、生物化学测量系统217
4.4.5.2 以运动场测量方法为基础的耐力训练水平测量系统217
4.4.5.3 耐力训练水平测量系统总图219
4.4.6 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主要测定方法219
4.4.6.1 有氧耐力测定方法219
4.4.6.1.1 最大摄氧量(?O2max)的测定方法219
4.4.6.1.2 PWC170230
4.4.6.1.3 无氧阈(AT)的测定235
4.4.6.1.4 6分钟亚极量负荷测试方法240
4.4.6.1.5 12分钟运动血乳酸测试方法240
4.4.6.2 无氧耐力测定方法241
4.4.6.2.1 磷酸原代谢能力241
4.4.6.2.2 糖酵解代谢能力242
4.4.6.2.3 Wingate无氧测试244
4.4.6.2.4 两次跑台测试方法244
4.4.6.2.5 屏息时间的测定与肺泡气的分析245
4.4.7 耐力训练水平诊断中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247
4.4.7.1 耐力训练水平测量方法的基本要求247
4.4.7.2 耐力训练水平测量的基本要求249
4.4.7.3 耐力训练水平的评定250
4.4.8 耐力训练水平诊断在实践中的应用251
4.4.9 主要参考文献259
4.5 技术训练水平诊断系统267
4.5.1 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367
4.5.1.1 运动技术诊断基本思想267
4.5.1.2 运动技术诊断的基本模式268
4.5.1.3 基本技术诊断系统的实现基础269
4.5.1.4 现有技术诊断方法的主要不足271
4.5.1.5 研究目的和内容273
4.5.2 优秀运动员技术训练水平诊断模式274
4.5.2.1 系统的工作流程274
4.5.2.2 模式特点275
4.5.3 技术训练水平诊断系统主要工作环节和功能支持之一:数据采集276
4.5.3.1 数据采集方法276
4.5.3.1.1 平面定点定机摄影(像)方法277
4.5.3.1.2 平面定点跟踪摄影(像)方法Ⅰ——一维跟踪277
4.5.3.1.3 平面定点跟踪摄影(像)方法Ⅱ——二维跟踪277
4.5.3.1.4 平面定轨跟踪摄影(像)方法277
4.5.3.1.5 立体定点定机摄影(像)方法277
4.5.3.1.6 立体定点跟踪摄影(像)方法278
4.5.3.1.7 激光跟踪测距测速278
4.5.3.1.8 红外光点跟踪摄像方法278
4.5.3.1.9 激光瞄准测试方法278
4.5.3.1.10 采样频率279
4.5.3.2 数据采集设备280
4.5.3.3 数据采集方法的规范化282
4.5.4 技术训练水平诊断系统主要工作环节和功能支持之二:初级数据处理284
4.5.4.1 量化方法285
4.5.4.1.1 平面摄影(像)量化285
4.5.4.1.2 立体摄影(像)量化285
4.5.4.1.3 仪器设备285
4.5.4.2 坐标合成与变换287
4.5.4.2.1 坐标合成287
4.5.4.2.2 坐标变换287
4.5.4.3 奇异数据处理和数据平滑方法288
4.5.4.4 基本运动学参数计算289
4.5.4.5 导出参量计算292
4.5.4.6 数据输出292
4.5.4.7 支持设备292
4.5.5 技术训练水平诊断系统主要工作环节和功能支持之三:指标分析和指标体系294
4.5.5.1 技术指标分类294
4.5.5.2 技术描述指标体系294
4.5.5.3 技术评定指标体系295
4.5.5.3.1 评定指标体系结构295
4.5.5.3.2 评定指标体系297
4.5.5.3.3 评定标准298
4.5.5.4 技术诊断指标体系301
4.5.6 技术训练水平诊断系统主要工作环节和功能支持之四:技术诊断指标确定方法和规范化筛选303
4.5.6.1 确定诊断重点303
4.5.6.2 诊断指标确定方法305
4.5.6.2.1 动力学定性框架305
4.5.6.2.2 技术变量和技术参数305
4.5.6.3 技术诊断指标筛选——基本诊断指标和技术敏感指标309
4.5.7 技术训练水平诊断系统主要工作环节和功能支持之五:诊断方法310
4.5.7.1 常规技术诊断方法311
4.5.7.1.1 评定框架基础上的技术诊断311
4.5.7.1.2 优秀运动员模板法312
4.5.7.1.3 小样本技术诊断方法312
4.5.7.1.4 无参照个体技术诊断313
4.5.7.2 数学物理模型法313
4.5.7.2.1 经验模型314
4.5.7.2.2 数学模型316
4.5.7.2.3 力学模型317
4.5.7.2.4 优化模型319
4.5.7.3 专家系统方法319
4.5.7.3.1 实在专家系统319
4.5.7.3.2 人工专家系统320
4.5.8 技术训练水平诊断系统主要工作环节和功能支持之六:反馈323
4.5.8.1 初级反馈324
4.5.8.2 描述性反馈324
4.5.8.3 指标反馈324
4.5.8.4 定性反馈324
4.5.8.5 特殊诊断方法结果反馈324
4.5.9 系统的建构和展望325
4.5.9.1 系统总体结构325
4.5.9.2 系统软件优化325
4.5.9.3 系统的提高与完善327
4.5.10 本系统在备战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的应用328
4.5.10.1 网球发球技术诊断研究328
4.5.10.2 射击技术诊断研究339
4.5.11 主要参考文献349
4.6 战术训练水平诊断系统359
4.6.1 问题的提出359
4.6.2 国内外研究现状361
4.6.3 研究方法362
4.6.4 理论框架365
4.6.5 战术诊断的概念366
4.6.6 战术诊断的入手点369
4.6.6.1 时间与空间369
4.6.6.2 进攻与防守372
4.6.6.3 攻防转换意义上的战术诊断375
4.6.6.4 主动、被动与相持377
4.6.7 指标体系377
4.6.8 判别方程及诊断标准379
4.6.8.1 判别方程379
4.6.8.2 诊断标准379
4.6.8.3 诊断标准的特点380
4.6.9 战术训练水平诊断系统结构380
4.6.9.1 结构模型380
4.6.9.2 操作步骤381
4.6.9.3 实现手段384
4.6.10 战术训练水平诊断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385
4.6.10.1 实力诊断385
4.6.10.2 中外主力队员技战术特点的诊断387
4.6.10.3 有效技战术的比较筛选392
4.6.11 主要参考文献393
4.7 优秀运动员心理训练水平诊断系统395
4.7.1 选题依据395
4.7.1.1 优秀运动员心理训练水平的诊断意义395
4.7.1.2 国内外研究现状395
4.7.1.2.1 文献研究概况395
4.7.1.2.2 主要文献研究结果395
4.7.1.2.3 当前研究和应用的主要问题400
4.7.1.3 研究目的和意义401
4.7.1.4 研究特点401
4.7.2 研究方法402
4.7.2.1 测试指标的选择和确定402
4.7.2.2 主要技术路线402
4.7.2.3 测试对象402
4.7.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403
4.7.2.5 计算机测试软件的编制403
4.7.3 结果与分析403
4.7.3.1 国内外比较成熟的心理诊断方法403
4.7.3.2 优秀运动员心理训练水平诊断系统的建立404
4.7.3.3 用于诊断系统的部分测试指标计算机软件编制407
4.7.3.4 测试程序、测试标准化和评价方法的研究408
4.7.3.4.1 注意品质测试及评价方法408
4.7.3.4.2 感知觉能力的测量与评价411
4.7.3.4.3 艾森克个性问卷的简化与修改研究414
4.7.3.4.4 优秀运动员意志品质测试量表的编制417
4.7.3.4.5 优秀运动员自信心诊断方法的研究421
4.7.3.4.6 运动员赛前情绪的诊断427
4.7.3.4.7 中枢神经疲劳与运动员竞技心理能力综合诊断的研究429
4.7.3.4.8 赛前运动动机变化趋势的研究432
4.7.3.4.9 运动员竞技心理能力综合诊断435
4.7.3.5 一般和专项测试指标的结合及其评价系列的确定436
4.7.3.5.1 常用心理诊断指标(以本系统内指标为主)436
4.7.3.5.2 可选用的心理诊断指标(指本系统外指标)436
4.7.3.5.3 常用心理测试指标的应用系列437
4.7.4 心理训练水平诊断系统在我国备战2000年奥运会中的应用437
4.7.4.1 主要应用情况437
4.7.4.2 应用举例438
4.7.5 主要参考文献445
4.8 优秀运动员承受运动训练负荷状态的诊断系统448
4.8.1 前言448
4.8.2 国内外运动员身体机能生理生化的检测与评定的研究和应用现状449
4.8.2.1 身体机能生理生化检测与评定的实际意义449
4.8.2.2 运动员身体机能的检测方法和指标选择450
4.8.2.2.1 运动员身体机能检测与评定的基本方式451
4.8.2.2.2 检测手段451
4.8.2.3 代谢供能系统能力的检测与评定452
4.8.2.3.1 检测与评定无氧代谢供能能力的研究452
4.8.2.3.2 检测与评定有氧代谢供能能力的研究456
4.8.2.3.3 供能能力的综合评定——临界功率的研究461
4.8.2.4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462
4.8.3 优秀运动员承受运动训练负荷状态的诊断系统462
4.8.3.1 心血管系统的机能评定468
4.8.3.2 免疫系统的机能评定469
4.8.3.3 氧转运系统及运动性贫血的机能检测470
4.8.3.3.1 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471
4.8.3.3.2 运动影响血红蛋白合成473
4.8.3.3.3 运动性贫血的检测474
4.8.3.4 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检测与评定477
4.8.3.4.1 中枢多巴胺与运动能力477
4.8.3.4.2 中枢5-羟色胺与运动能力478
4.8.3.4.3 神经递质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意义478
4.8.3.4.4 血液与中枢单胺类递质的关系478
4.8.3.4.5 中枢疲劳评定指标的建立和应用479
4.8.3.4.6 血氨与运动性疲劳479
4.8.3.4.7 神经系统能力的综合评定479
4.8.3.5 骨骼肌系统与组织损伤的评定480
4.8.3.5.1 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评定480
4.8.3.5.2 肌红蛋白的评定方法484
4.8.3.5.3 3-甲基组胺酸的评定485
4.8.4 优秀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的生理生化检测和评定指标的筛选及应用486
4.8.4.1 氧转运与运动性贫血评定指标486
4.8.4.1.1 血红蛋白486
4.8.4.1.2 高铁血红蛋白487
4.8.4.1.3 红细胞分布宽度489
4.8.4.1.4 转铁蛋白489
4.8.4.1.5 血清铁蛋白489
4.8.4.2 内分泌指标490
4.8.4.2.1 睾酮490
4.8.4.2.2 皮质醇494
4.8.4.2.3 血睾酮/皮质醇比值496
4.8.4.3 神经系统疲劳程度评定指标498
4.8.4.3.1 (皮肤)两点辨别阈498
4.8.4.3.2 闪光融合频率498
4.8.4.3.3 主观体力感觉等级499
4.8.4.4 骨骼肌代谢及组织损伤的评定指标500
4.8.4.4.1 血清酶500
4.8.4.4.2 3-甲基组胺酸505
4.8.4.4.3 丙二醛505
4.8.4.5 物质能量代谢及代谢能力的评定指标509
4.8.4.5.1 体重509
4.8.4.5.2 体脂(体脂百分比)509
4.8.4.5.3 血乳酸509
4.8.4.5.4 乳酸阈510
4.8.4.5.5 血尿素511
4.8.4.5.6 血氨513
4.8.4.5.7 尿酮体515
4.8.4.5.8 尿肌红蛋白/血尿517
4.8.4.5.9 尿肌酐517
4.8.4.5.10 尿蛋白520
4.8.4.5.11 尿胆原521
4.8.4.5.12 尿比重522
4.8.4.5.13 无氧功523
4.8.4.5.14 最大摄氧量(?O2max)523
4.8.4.5.15 无氧阈524
4.8.5 优秀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诊断的常用生理生化指标的综合评定及应用524
4.8.5.1 运动员身体机能恢复与过度疲劳的综合评定526
4.8.5.2 运动员赛前身体机能的综合评定527
4.8.5.3 高原训练中的生理生化检测与评定528
4.8.6 常用生理生化指标测试方法529
4.8.6.1 体脂测试方法529
4.8.6.2 皮肤两点辨别阈测试方法530
4.8.6.3 闪光融合频率(闪烁融合频率、临界融合频率或闪烁值)测试方法530
4.8.6.4 主观体力感觉等级(RPE)测试方法531
4.8.6.5 无氧阈测试方法533
4.8.6.6 无氧能力测试方法533
4.8.6.7 最大摄氧量(?O2max)测定方法536
4.8.6.8 血红蛋白氰化高铁测定方法537
4.8.6.9 血尿素测定方法538
4.8.6.10 微量血测定血清睾酮方法541
4.8.6.11 微量血测定血清皮质醇方法542
4.8.6.12 微量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转铁蛋白和载脂蛋白含量543
4.8.6.13 血清肌酸激酶(CK)试剂盒测试方法544
4.8.6.14 血氨试剂盒测试方法546
4.8.6.15 尿儿茶酚胺荧光测定法(三羟基吲哚法)547
4.8.6.16 尿蛋白、尿胆原等尿常规指标测试方法549
4.8.6.17 红细胞、白细胞、血细胞压积等血常规指标测试方法549
4.8.6.18 血乳酸测试方法549
4.8.7 优秀运动员承受运动训练负荷状态诊断系统的应用549
4.8.7.1 优秀跳水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评定(应用举例之一)550
4.8.7.2 优秀游泳运动员大负荷训练期的生理生化指标检测与评定(应用举例之二)559
4.8.7.3 国家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赛前身体机能的检测与评定(应用举例之三)569
4.8.8 主要参考文献574
4.9 数据库及信息网络578
4.9.1 前言578
4.9.2 数据库578
4.9.2.1 数据库技术原理简述578
4.9.2.2 本数据库的基本结构模型580
4.9.2.3 本数据库的开发和建设582
4.9.3 信息网络284
4.9.3.1 信息网络简述284
4.9.3.2 信息网络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简介585
4.9.3.3 具体信息网络设计586
4.9.3.3.1 网络总体设计586
4.9.3.3.2 网络详细设计587
4.9.3.4 集中网络干线技术和NOS简述587
4.9.3.4.1 主要干线技术简述587
4.9.3.4.2 几种NOS系统性能的简述588
4.9.3.5 本信息网络的规划、设计和试验(以局域网为例)简介589
4.9.3.5.1 综合布线系统589
4.9.3.5.2 水平布线子系统589
4.9.3.5.3 管理区子系统590
4.9.3.5.4 网络设备590
4.9.3.6 利用Internet及其技术构建本研究的Intranet591
4.9.3.6.1 Internet的特点591
4.9.3.6.2 Intranet概述和结构592
4.9.4 对于数据库和网络主要候选产品的设想595
4.9.5 主要参考文献597
5 系统的运行及主要问题598
5.1 系统的主要应用范围598
5.2 系统运行的主要特点598
5.3 系统运行能力的自我评估及问题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