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诊断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诊断学研究
  • 陈家旭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237245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02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315页
  • 主题词:中医诊断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诊断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医诊断学科发展动态1

一、中医诊法客观化的研究1

二、中医证候规范化的研究2

三、中医证候计量诊断2

四、中医证候的病理生理基础研究3

五、辨证方法体系的研究5

第二章 中医诊断基础理论研究6

第一节 中医“神”的诊断学意义6

一、神之得、失、少、假、乱6

二、目贵有神7

三、色贵有神7

四、舌贵有神7

五、声贵有神8

六、脉贵有神8

第二节 体质因素在中医诊断中的意义8

一、因质施诊,重视体质的生理状况9

二、依质辨病,结合病证的易患体质9

三、据质辨证,确定病证的因性位势11

第三节 时间因素在中医诊断学中的意义13

一、按时施诊,结合脉色的生理变化13

二、依时辨病,结合病证的好发时令14

三、因时辨证,确立病证之因性位势14

第四节 情志因素在中医诊断中的意义16

一、情志为病的广泛性16

二、情志致病的复杂性17

三、情志与肝脏病证18

四、情志与亚健康状态18

第三章 论中医肝脏20

第一节 肝为气血调节之枢20

一、肝为气血调控中心20

二、气血为病多责于肝24

三、调肝气养肝血以防治诸病26

四、重视肝符合医学模式的转变27

第二节 对肝气的初步认识27

一、肝气的生理病理特点28

二、肝气与脾气的相关性29

三、肝气为患与亚健康状态29

四、肝气诸证候证治概要30

第三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概况及其与中医肝脏关系的探讨32

一、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研究概况及意义32

二、应激学说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关系34

三、中医肝脏生理病理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关系的探讨35

四、从中医肝脏探讨网络的设想36

第四章 肝气虚证的研究38

第一节 肝气虚证诊断探析38

一、《内经》对肝气虚证的记载38

二、日本森雄材对肝气虚证的认识39

三、肝气虚证的临床表现39

四、肝气虚证的病因病机40

五、肝气虚证的病理演变41

六、肝气虚证的临床特点41

七、肝气虚证的鉴别诊断41

八、肝气虚证的治疗42

第二节 忽视肝气虚证若干原因的探讨42

一、肝脏的生理病理特点42

二、肝病治疗,多泻少补43

三、肝气虚证,诊断较难44

第三节 肝气虚证的临床特征及其生物学基础44

一、肝气虚证的客观存在性44

二、肝病与非肝病肝气虚证46

三、肝气虚证临床诊断要点46

四、肝气虚证生物学基础46

第四节 肝气虚证人格特征探讨47

一、肝气虚证主要病因48

二、肝气虚证情绪因素分析48

三、肝气虚证人格特征分析48

第五章 中医证候与辨证体系50

第一节 中医证候与辨证体系研究现状与展望50

一、研究现状50

二、中医学缺乏公认的诊疗评价体系55

三、中医证候研究的发展趋势56

四、中医临床辨证方法体系的研究58

第二节 对中医“证”及“辨证论治”的认识60

一、证、病、症的概念及其关系60

二、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62

第三节 异病同证与同病异证64

一、临床诊断64

二、临床治疗65

三、中医基础理论和证候研究的设想65

第四节 微观辨证的产生及其发展67

一、微观辨证概念的提出67

二、微观辨证产生的必然性68

三、微观辨证产生的可能性69

四、微观辨证的优越性及局限性71

五、微观辨证发展存在的问题73

六、对中医“证”定义的思考75

第五节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和发展75

一、“辨证论治”术语的提出76

二、辨证论治新体系的研究概况77

第六节 开展方证相关内涵研究的意义79

一、方证相关的历史沿革80

二、方证相关内涵研究进展80

三、开展方证相关科学内涵研究的意义91

第六章 中医肝脾证候的基础研究83

第一节 肝郁证病证结合计量诊断及逍遥散方证对应的研究83

一、总体思路84

二、研究结果84

三、研究价值与意义90

第二节 应激状态内源性阿片样肽与肝主疏泄关系的研究91

一、总体思路92

二、研究内容92

三、研究结果94

四、研究价值与意义99

第三节 脾不统血证病理生理基础的研究102

一、总体思路103

二、研究内容104

三、研究结果105

四、研究价值与意义106

第七章 中医脉诊的研究107

第一节 脉图的历史107

一、图解性质的脉图107

二、脉搏示意图109

第二节 中医脉象的描述特点116

一、古代对脉象的描述116

二、现代对脉象的描述117

第三节 中医全息脉诊法的研究119

一、全息脉诊法的源流120

二、全息脉诊法的原理120

三、全息脉诊的方法133

第四节 中医脉诊与阿拉伯医学《医典》脉诊的比较研究134

一、《医典》脉诊与中医脉诊的关系134

二、认为中医脉诊影响《医典》脉诊的原因分析137

三、中医脉诊与《医典》脉诊的比较140

第八章 中医诊法的研究进展146

第一节 舌诊的现代研究146

一、舌诊的主要研究方法146

二、异常舌象的研究149

三、舌脉152

四、舌苔的现代研究进展152

第二节 切诊的研究进展159

一、脉诊的现代研究159

二、腹诊的现代研究164

第三节 其他诊法的现代研究167

一、望诊的现代研究167

二、闻诊的现代研究173

三、述评与展望174

第九章 中医常见证候的研究进展176

第一节 中医心脏证候的研究176

一、研究进展176

二、分析与评价181

三、展望182

第二节 中医肝脏证候的研究182

一、研究进展182

二、分析与评价189

三、展望190

第三节 中医脾脏证候的研究191

一、研究进展191

二、分析与评价201

三、展望202

第四节 中医肺脏证候的研究203

一、研究进展203

二、分析与评价208

三、展望209

第五节 中医肾脏证候的研究209

一、研究进展209

二、分析与评价214

三、展望215

第六节 中医血瘀证候的研究215

一、血瘀证诊断及其标准的研究215

二、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制219

三、血瘀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222

四、述评224

第十章 多学科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225

第一节 循证医学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启示225

一、循证医学概念的缘起与发展225

二、荟萃分析简介225

三、中医学与循证医学227

四、循证医学及其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启示230

第二节 统计学方法在中医证候诊断研究中的应用231

一、证候宏观诊断标准研究方法232

二、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的症状量化研究方法232

三、通过文献资料建立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34

四、通过专家问卷建立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35

五、通过临床资料建立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37

第三节 代谢组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243

一、代谢组学技术245

二、代谢组学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249

三、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53

第四节 动物行为分析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256

一、动物行为256

二、中医药研究领域常用的评价慢性应激动物行为的方法260

参考文献2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