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桂林甑皮岩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桂林甑皮岩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桂林甑畅通岩遗址博物馆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物出版社
  • ISBN:7501015112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703页
  • 文件大小:170MB
  • 文件页数:823页
  • 主题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掘报告-桂林市-1973~2001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桂林甑皮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区域生态环境及历史沿革1

第一节 区域生态环境1

一、地质1

二、地貌4

三、气候9

四、水系10

五、土壤11

六、植物11

七、动物11

第二节 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12

第二章 发掘及研究概说14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14

第二节 1973~2000年的发现与研究20

一、发现与发掘20

二、1973年发掘成果综述26

(一)遗迹26

1.灰坑26

2.用火遗迹26

3.石料贮放点27

4.墓葬27

(二)文化遗物27

1.陶器27

2.石器28

(三)自然遗物29

(四)小结29

三、专题研究30

(一)年代讨论31

(二)环境复原32

(三)生业模式33

(四)埋葬习俗33

(五)地质地貌34

第三节 2001年的发掘与研究35

一、发掘原因35

(一)保存现状35

(二)研究现状36

二、发掘位置36

三、发掘方法37

四、发掘结果38

五、相关说明38

(一)遗物、遗迹整理39

(二)器物编号39

(三)相关报道40

第三章 地层堆积41

第一节 BT2地层堆积41

第二节 BT3地层堆积43

第三节 DT3地层堆积45

第四节 DT4地层堆积47

第五节 DT6地层堆积50

第四章 文化分期及特征54

第一节 第一期文化遗存54

一、遗迹54

二、遗物59

(一)陶制品59

(二)石制品59

1.石器60

(1)石锤60

(2)砍砸器62

(3)切割器75

(4)尖状器79

(5)棒形石凿79

(6)穿孔石器82

2.半成品82

3.石块、石片与碎屑83

4.砾石83

(三)骨制品84

1.骨器84

(1)骨锥84

(2)骨铲87

(3)骨鱼镖87

(4)骨针89

2.残次品89

(四)角制品89

(1)角锥89

(2)角铲89

(五)牙制品89

(六)蚌制品89

第二节 第二期文化遗存91

(一)陶制品91

(1)敞口罐91

(2)未定名器93

(二)石制品94

1.石器95

(1)石锤95

(2)砍砸器95

(3)切割器103

(4)穿孔石器103

2.半成品103

3.石块、石片和碎屑103

4.砾石103

(三)骨制品103

1.骨器104

(1)骨锥104

(2)骨铲104

(3)骨鱼镖106

(4)骨针106

2.残次品106

(四)角制品106

(五)蚌制品106

第三节 第三期文化遗存108

(一)陶制品108

(1)敞口罐108

(2)器底113

(3)未定名器116

(二)石制品119

1.石器119

(1)石锤119

(2)砍砸器119

(3)切割器122

(4)棒形石凿123

(5)穿孔石器124

(6)锛形器124

2.半成品124

3.石块、石片与碎屑124

4.砾石124

(三)骨制品124

1.骨器124

(1)骨锥125

(2)骨铲127

(3)骨鱼镖127

(4)骨针128

2.残次品128

(四)角制品128

(1)角锥128

(2)角铲128

(五)牙制品128

(六)蚌制品128

第四节 第四期文化遗存130

一、遗迹130

二、遗物131

(一)陶制品131

(1)敞口罐132

(2)敛口罐138

(3)高领罐140

(4)陶釜142

(5)腹部残片142

(6)器底144

(二)石制品146

1.石器146

(1)石锤146

(2)砍砸器146

2.半成品146

3.石块、石片与碎屑147

4.砾石147

(三)骨制品148

(四)蚌制品149

第五节 第五期文化遗存149

一、遗迹149

二、遗物149

(一)陶制品149

(1)敞口罐150

(2)高领罐158

(3)直口盘口釜161

(4)敛口盘口釜165

(5)敛口釜171

(6)直腹釜171

(7)圈足盘171

(8)豆172

(9)盆173

(10)陶钵173

(11)未定名器175

(12)支脚178

(二)石制品180

1.石器180

(1)石锤180

(2)砍砸器181

(3)磨制石锛182

2.半成品182

3.石片、石核与碎屑182

4.砾石182

(三)骨制品182

(1)骨锥182

(2)骨铲183

(3)骨针183

(四)角制品184

第六节 宋代文化遗存184

一、遗迹184

二、遗物184

(1)瓷碗184

(2)青瓷杯189

(3)青瓷小钵190

(4)陶擂钵190

(5)陶罐190

(6)青瓷壶190

(7)陶坛193

(8)陶瓮193

(9)陶缸193

第七节 其他文化遗存193

一、遗迹193

二、遗物194

(一)石制品194

1.石器194

①打制石器194

(1)石锤194

(2)砍砸器211

(3)切割器224

(4)棒形石凿227

(5)穿孔石器231

②磨制石器232

(1)石斧232

(2)石锛232

(3)石凿234

(4)石矛235

(5)石刀235

③其他235

(1)砺石235

(2)石砧237

2.半成品237

3.石块237

(二)骨制品237

1.骨器237

(1)骨锥237

(2)骨铲241

(3)骨鱼镖243

(4)骨针243

(5)骨镞243

(6)骨片243

(7)饰品243

(8)骨凿245

2.骨料245

(三)角制品247

(1)角锥247

(2)角铲247

(四)蚌制品247

(1)蚌勺247

(2)蚌刀248

第五章 生存环境251

第一节 孢粉种类所反映的生存环境251

一、2001年以前的研究251

二、2001年的采样和分析254

(一)第一期文化的自然环境和植物资源258

(二)第二期文化的自然环境和植物资源261

(三)第三期文化的自然环境和植物资源262

(四)第四期文化的自然环境和植物资源264

(五)第五期文化的自然环境和植物资源264

(六)宋代的自然环境和植被265

(七)现代的地表植被和自然环境265

三、小结267

第二节 水陆生动物所反映的生存环境270

一、2001年以前的研究270

二、2001年的研究272

(一)种属鉴定272

(二)动物种类所反映的环境特征281

第六章 生业模式286

第一节 植物遗存的研究286

一、浮选与炭化植物遗存的研究286

(一)采样与浮选286

(二)浮选结果的分类与鉴定287

(三)结果的分析289

二、植硅石的提取与研究293

(一)样品的采集和植硅石的提取293

(二)植硅石的观察与鉴定294

(三)结果的分析296

第二节 水陆生动物遗存的研究297

一、桂林广西鸟的鉴定298

二、测量和观察299

(一)贝类299

1.中国圆田螺299

2.圆顶珠蚌300

3.短褶矛蚌300

4.背瘤丽蚌300

5.蚬301

(二)脊椎动物301

1.猪301

2.鹿308

3.牛327

三、各期动物的组成特征329

(一)贝类329

(二)脊椎动物329

1.可鉴定标本数329

2.最小个体数332

(三)讨论334

四、对贝类的采集压335

五、猪的驯养问题337

(一)判断标准337

(二)牙齿的尺寸338

(三)年龄结构340

(四)小结341

第三节 甑皮岩人类生业模式的讨论341

一、摄取植物的种类及方式342

二、摄取动物的种类及方式344

第七章 工艺技术347

第一节 陶器制作工艺的分析与研究347

一、出土陶器的观察与分析348

(一)第一期陶器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水平348

1.陶器的原料及组合348

2.器物成型和制作方法348

3.器形和装饰的变化348

4.烧制技术和相应设施348

(二)第二期陶器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水平349

1.陶器的原料及组合349

2.器物成型和制作方法350

3.器形和装饰的变化351

4.烧制技术和相应设施351

(三)第三期陶器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水平351

1.陶器的原料及组合352

2.器物成型和制作方法352

3.器形和装饰的变化352

4.烧制技术和相应设施353

(四)第四期陶器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水平354

1.陶器的原料及组合354

2.器物成型和制作方法354

3.器形和装饰的变化355

4.烧制技术和相应设施355

(五)第五期陶器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水平355

1.陶器的原料及组合358

2.器物成型和制作方法358

3.器形和装饰的变化358

4.烧制技术和相应设施359

二、陶器制作和施纹实验359

(一)第一期陶器的施纹工艺359

(二)第二期陶器的施纹工艺360

(三)第三期陶器的施纹工艺360

(四)第四期陶器的施纹工艺361

(五)第五期陶器的施纹工艺361

三、陶器原料的配制和烧制——民族学调查的启发363

四、小结364

第二节 石器制作工艺的分析与研究367

一、出土石制品的观察和分析367

(一)出土石器的岩性367

(二)石料的来源368

(三)石料的选择371

(四)石器的制作及二次修整375

1.石器加工工具375

2.砍砸器的制作375

3.石片石器的制作377

4.穿孔石器的制作378

二、实验标本的制作和使用379

(一)实验标本的制作380

(二)实验标本的使用及微痕观察381

三、出土石制品的微痕观察385

(一)第一期石制品385

(二)第二期石制品385

(三)第三期石制品386

(四)第四期石制品386

(五)第五期石制品386

四、小结387

第三节 骨、角、蚌器制作工艺的分析与研究388

一、出土器物的观察和分析388

(一)第一期骨、角、蚌器的制作389

1.骨器的制作389

(1)骨料的选择390

(2)打击取料392

(3)修理、磨制成型393

2.角器的制作394

3.蚌器的制作395

(1)选料395

(2)打制毛坯395

(3)穿孔396

(二)第二期骨、角、蚌器的制作397

(三)第三期骨、角、蚌器的制作397

(四)第四期骨、角、蚌器的制作398

(五)第五期的骨、角、蚌器398

二、骨、角、蚌器的功能——微痕分析399

(一)实验标本400

(二)出土器物的观察402

1.第一期器物402

2.第二期器物402

3.第三期器物402

4.第四期器物402

5.第五期器物402

三、讨论402

第八章 体质特征405

第一节 鉴定和描述405

一、骨骼的性别年龄鉴定与形态学描述405

二、性别和年龄分析407

第二节 种族类型鉴定及分析408

一、种族类型的鉴定408

(一)非测量形态特征409

(二)测量性形态特征409

(三)种族类型的确定409

二、与古代对比组和现代人群的比较412

第三节 创伤与病理415

一、创伤现象415

二、病理现象418

三、讨论419

(一)关于牙齿磨耗419

(二)关于齿病问题420

(三)其他421

第四节 肢骨问题422

一、关于身高问题422

二、股骨颈干角的问题423

三、肢骨的比较424

第五节 小结425

第九章 年代讨论429

第一节 石灰岩地区的地质特征及碳十四测年结果校正429

一、不同环境下年代标本碳十四水平的影响因素429

(一)陆相环境430

(二)水相环境430

二、石灰岩地区的地质特征对年代标本的影响及其校正431

(一)地质特征对年代标本的影响431

(二)石灰岩地区年代标本碳十四结果的校正432

第二节 2001年碳十四数据结果及其讨论433

一、偏老年代数据的分析及其处理433

二、数据结果的考察与复核435

三、年代测定结果438

四、与其他测定结果的比较441

五、讨论444

第三节 结论445

第一○章 结语446

第一节 甑皮岩遗址的文化内涵和主要特征447

一、第一期文化遗存447

二、第二期文化遗存447

三、第三期文化遗存448

四、第四期文化遗存448

五、第五期文化遗存449

六、宋代文化遗存450

七、关于“甑皮岩文化”451

第二节 甑皮岩遗址的考古学意义451

一、甑皮岩遗址与陶器起源及相关的文化演化451

二、甑皮岩遗址与桂林地区史前考古456

三、甑皮岩遗址与湖南地区史前考古461

(一)甑皮岩文化遗存与沅水中游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461

(二)甑皮岩文化遗存与洞庭湖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463

1.甑皮岩文化遗存与彭头山文化463

2.甑皮岩文化遗存与皂市下层文化464

(三)小结465

四、甑皮岩遗址与岭南地区史前考古465

(一)洞穴遗址466

(二)河流阶地遗址467

(三)山坡遗址467

(四)海滨遗址467

五、甑皮岩遗址与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468

六、小结471

第三节 余论472

附表484

附表一 甑皮岩遗址石器统计表484

附表二 甑皮岩遗址石器岩性统计表487

附表三 甑皮岩遗址骨器统计表488

附表四 甑皮岩遗址墓葬登记表490

附表五 甑皮岩遗址头骨测量表(男性)491

附表六 头骨测量值与亚洲蒙古人种各种类型的比较(男性)494

附表七 甑皮岩组与古代、近代对比组的比较495

附表八 甑皮岩遗址人骨肢骨测量表497

附表九 华南地区史前碳十四数据及校正结果500

附表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史前洞穴遗址登记表504

附录508

附录一 甑皮岩遗址孢粉分析报告508

附录二 甑皮岩附近现代植被及其植物种类调查529

附录三 甑皮岩遗址各期出土的水陆生动物541

附录四 甑皮岩遗址出土石器表面残余物的初步分析646

附录五 甑皮岩遗址出土陶器的检测与分析652

附录六 甑皮岩遗址骨器烧烤实验报告(英文)662

附录七 甑皮岩遗址大事记666

附录八 甑皮岩遗址研究目录索引672

后记678

英文提要680

图一 桂林市位置图2

图二 桂林市行政区划图3

图三 广西岩溶地貌分区示意图6

图四 桂林市岩溶地貌及洞穴遗址分布示意图8

图五 甑皮岩遗址位置图15

图六 甑皮岩遗址周围地形示意图16

图七 甑皮岩遗址附近地层示意图17

图八 甑皮岩洞口立面复原图18

图九 甑皮岩洞穴平面示意图19

图一○ 甑皮岩遗址探方分布图22

图一一 DT3、DT4、DT5探方剖面图23

图一二 DT1、DT2、DT6探方剖面图23

图一三 AT1、BT1、BT2探方剖面图24

图一四 矮支T3、矮洞口、DT3、DT1、BT1、BT3探方剖面图24

图一五 矮支T1、DT4、DT2、BT2探方剖面图24

图一六 DT5、DT6探方剖面图25

图一七 甑皮岩遗址墓葬平面分布示意图28

图一八 BT2探方北壁剖面图42

图一九 BT3探方剖面图44

图二○ DT3探方北壁剖面图46

图二一A DT4探方剖面图47

图二一B DT4探方剖面图48

图二二 DT6探方东壁剖面图51

图二三 DT4(31)第一层面石制品平面分布图55

图二四 DT4(31)第二层面石制品平面分布图56

图二五 第一期打制石器拼合图57

图二六 第一期打制石器拼合图58

图二七 第一期陶釜59

图二八 第一期盘状石锤61

图二九 第一期盘状石锤62

图三○ 第一期有凹石锤63

图三一 第一期有凹石锤64

图三二 第一期单边直刃砍砸器65

图三三 第一期单边直刃砍砸器66

图三四 第一期单边直刃砍砸器68

图三五 第一期单边弧刃砍砸器69

图三六 第一期单边弧刃砍砸器71

图三七 第一期双边刃砍砸器72

图三八 第一期双边刃砍砸器73

图三九 第一期双边刃砍砸器74

图四○ 第一期盘状砍砸器76

图四一 第一期切割器77

图四二 第一期切割器78

图四三 第一期尖状器80

图四四 第一期棒形石凿、穿孔石器81

图四五 第一期半成品83

图四六 第一期骨锥、角锥、牙锥86

图四七 第一期骨铲、角铲88

图四八 第一期蚌刀90

图四九 第二期陶器纹饰拓片92

图五○ 第二期陶器敞口罐和未定名器94

图五一 第二期有凹、半球状石锤和半成品96

图五二 第二期单边直刃砍砸器97

图五三 第二期单边直刃砍砸器98

图五四 第二期单边弧刃砍砸器100

图五五 第二期双边刃砍砸器101

图五六 第二期双边刃砍砸器102

图五七 第二期骨锥、铲,角锥105

图五八 第二期蚌刀107

图五九 第三期陶器纹饰拓片109

图六○ 第三期敞口罐111

图六一 第三期敞口罐113

图六二 第三期器底115

图六三 第三期未定名器118

图六四 第三期盘状、有凹、条状石锤120

图六五 第三期单边直刃砍砸器121

图六六 第三期砍砸器123

图六七 第三期骨锥、针126

图六八 第三期骨锥、铲、鱼镖,角铲、锥,牙锥,蚌刀129

图六九 DT4灶1位置图131

图七○ DT4灶1平、剖面图132

图七一 BT2M8平、剖面图133

图七二 BT2M9平、剖面图134

图七三 第四期陶器纹饰拓片135

图七四 第四期敞口罐136

图七五 第四期敞口罐139

图七六 第四期敛口、高领罐141

图七七 第四期陶釜及陶片143

图七八 第四期器底145

图七九 第四期单边弧刃砍砸器、有凹石锤、半成品147

图八○ 第四期骨锥和蚌刀148

图八一 DT1M4平、剖面图150

图八二 第五期陶器纹饰拓片151

图八三 第五期陶器纹饰拓片152

图八四 第五期陶器纹饰拓片153

图八五 第五期陶器纹饰拓片154

图八六 第五期敞口罐156

图八七 第五期敞口罐158

图八八 第五期高领罐160

图八九 第五期直口盘口釜162

图九○ 第五期直口盘口釜163

图九一 第五期敛口盘口釜166

图九二 第五期敛口盘口釜168

图九三 第五期敛口盘口釜170

图九四 第五期敛口、直腹釜,圈足盘,豆172

图九五 第五期陶盆173

图九六 第五期陶钵174

图九七 第五期未定名器176

图九八 第五期陶支脚179

图九九 第五期有凹、球状石锤,磨制石锛181

图一○○ 第五期骨针、锥、铲,角锥183

图一○一 AT1M1平、剖面图185

图一○二 宋代瓷碗186

图一○三 宋代瓷碗188

图一○四 宋代青瓷杯、小钵,陶擂钵、罐191

图一○五 宋代青瓷壶,陶坛、瓮、缸192

图一○六 库存盘状石锤195

图一○七 库存盘状石锤196

图一○八 库存盘状石锤198

图一○九 库存盘状石锤199

图一一○ 库存盘状石锤200

图一一一 库存有凹石锤201

图一一二 库存有凹石锤202

图一一三 库存有凹石锤203

图一一四 库存有凹石锤204

图一一五 库存有凹石锤205

图一一六 库存有凹石锤206

图一一七 库存球状石锤208

图一一八 库存半球状石锤209

图一一九 库存半球状石锤210

图一二○ 库存条状石锤212

图一二一 库存单边直刃砍砸器213

图一二二 库存单边直刃砍砸器215

图一二三 库存单边直刃砍砸器216

图一二四 库存单边直刃砍砸器217

图一二五 库存单边直刃砍砸器218

图一二六 库存单边弧刃砍砸器219

图一二七 库存单边弧刃砍砸器221

图一二八 库存双边刃砍砸器222

图一二九 库存双边刃砍砸器223

图一三○ 库存切割器225

图一三一 库存切割器226

图一三二 库存棒形石凿228

图一三三 库存棒形石凿230

图一三四 库存穿孔石器和盘状砍砸器231

图一三五 库存磨制石斧233

图一三六 库存磨制石锛、凿、矛、刀234

图一三七 库存砺石、石砧236

图一三八 库存半成品238

图一三九 库存骨锥240

图一四○ 库存角铲、骨铲242

图一四一 库存骨镞、针、鱼镖、凿、骨片、饰品、骨料,角锥、铲,蚌勺244

图一四二 库存骨料246

图一四三 库存蚌刀249

图一四四 库存蚌刀250

图一四五 1973年孢粉采样分布图252

图一四六A 1973年03地点剖面孢粉采样图式253

图一四六B 1973年04地点剖面孢粉采样图式253

图一四七 DT3探方北壁剖面采样点254

图一四八A DT4探方东、南壁孢粉、植硅石采样点剖面图255

图一四八B DT4探方西、北壁孢粉、植硅石采样点剖面图256

图一四九 DT6探方东壁孢粉、植硅石采样点剖面图257

图一五○ BT3探方孢粉、植硅石采样点剖面图258

图一五一 甑皮岩洞口西侧孢粉、植硅石采样点剖面图259

图一五二 大风山孢粉、植硅石采样点剖面图260

图一五三 甑皮岩遗址出土动物骨骼279

图一五四 甑皮岩遗址出土动物骨骼280

图一五五 甑皮岩遗址出土动物骨骼282

图一五六 甑皮岩遗址出土动物骨骼283

图一五七 甑皮岩遗址出土动物骨骼284

图一五八 一至五期炭化物与蚌螺重量对比图289

图一五九 一至五期炭化物、根块茎重量及植物种子数量对比图292

图一六○ DT3北隔梁与DT6东隔梁的炭化物、根块茎重量及植物种子数量对比图(三期)293

图一六一 BT3北隔梁与BT2北隔梁的炭化物、根块茎重量及植物种子数量对比图(五期)293

图一六二 桂林广西鸟乌喙骨图298

图一六三 猪臼齿磨耗图302

图一六四 甑皮岩遗址鹿科动物肩胛骨测量数据图320

图一六五 甑皮岩遗址鹿科动物肱骨近端测量数据图321

图一六六 甑皮岩遗址鹿科动物肱骨远端测量数据图321

图一六七 甑皮岩遗址鹿科动物桡骨近端测量数据图322

图一六八 甑皮岩遗址鹿科动物桡骨远端测量数据图322

图一六九 甑皮岩遗址鹿科动物掌骨近端测量数据图323

图一七○ 甑皮岩遗址鹿科动物掌骨远端测量数据图323

图一七一 甑皮岩遗址鹿科动物股骨近端测量数据图324

图一七二 甑皮岩遗址鹿科动物股骨远端测量数据图324

图一七三 甑皮岩遗址鹿科动物胫骨近端测量数据图325

图一七四 甑皮岩遗址鹿科动物胫骨远端测量数据图325

图一七五 甑皮岩遗址鹿科动物跟骨测量数据图326

图一七六 甑皮岩遗址鹿科动物距骨测量数据图326

图一七七 甑皮岩遗址鹿科动物跖骨近端测量数据图327

图一七八 甑皮岩遗址鹿科动物跖骨远端测量数据图328

图一七九 甑皮岩遗址各期贝类比例图330

图一八○ 制陶技术(泥片贴筑)350

图一八一 制陶技术复原示意图353

图一八二 制陶技术复原示意图356

图一八三 制陶技术(泥片贴筑)357

图一八四 甑皮岩组与古代及近现代对比组的聚类结果图414

图一八五 预计大气14C浓度受核爆炸和核工业影响后的历年变化434

图一八六 DT6碳十四取样剖面图435

图一八七 甑皮岩遗址陶器演变图4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