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城乡公共经济一体化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国际著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205974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14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221页
- 主题词:公共经济学-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城乡公共经济一体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节 选题意义1
第二节 文献综述5
一、关于政府公共经济责权配置的研究5
二、关于城乡公共物品差别的研究9
三、关于城乡公共经济资源运行机制的研究17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8
第四节 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19
第一章 城乡公共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分析23
第一节 公共经济23
一、公共经济内涵辨析23
二、公共物品30
三、公共选择40
第二节 城乡统筹发展与城乡公共经济一体化的必然性44
一、城乡统筹发展44
二、城乡公共经济一体化的必然性47
第三节 城乡公共经济一体化50
一、政府公共经济决策行为的转变50
二、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变迁54
三、城乡基本公共物品的均等化56
四、城乡二元财政制度的转型58
五、城乡公共经济一体化的指标体系63
本章小结64
第二章 中国城乡公共经济运行的表现、成因与影响66
第一节 中国城乡公共经济运行的基本轨迹66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城乡公共经济66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乡公共经济68
第二节 中国城乡公共经济二元结构的现状74
一、异化的政府公共经济决策行为74
二、城乡有别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82
三、城乡二元财政制度88
第三节 中国城乡公共经济二元结构的成因93
一、赶超型发展战略下形成的二元结构93
二、渐进式体制转轨中缓慢的二元结构转换进程93
三、低水平的公共财政能力96
第四节 中国城乡公共经济二元结构的影响100
一、历史作用积极有效100
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101
三、有失公平公正102
本章小结103
第三章 城乡公共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105
第一节 国外城乡公共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做法105
一、美国105
二、日本108
三、德国111
四、印度114
五、韩国117
第二节 国外城乡公共经济一体化的经验与启示119
一、城乡公共经济一体化是一个较长期的历史过程119
二、政府在农村公共物品提供中发挥重要作用120
三、政府提供农村公共物品责权划分清晰121
四、农村自治组织在农村公共物品提供中作用突出121
五、农村居民拥有较充分的公共经济决策权122
本章小结123
第四章 政府公共经济责权合理配置分析124
第一节 政府公共经济责权与城乡公共经济一体化的关系124
一、政府公共经济责权124
二、政府公共经济责权配置对城乡公共经济一体化的影响125
第二节 政府公共经济责权配置的现状126
一、横向配置127
二、纵向配置129
第三节 政府公共经济责权配置改革的思路131
一、横向配置改革131
二、纵向配置改革135
三、非政府的公共物品提供者137
本章小结141
第五章 城乡基本公共物品均等化的重点列举分析143
第一节 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分析143
一、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比重及对收入增长贡献率的比较144
二、转移性收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分析147
三、转移性收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贡献率的实证分析148
第二节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分析150
一、城乡间医疗卫生状况差距分析150
二、城乡间医疗卫生可得性和可及性差距分析151
第三节 城乡教育差距分析158
一、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分析158
二、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实证分析160
第四节 城乡公共物品均等化的实践思路169
一、增加农村基本公共物品供给169
二、建立和完善农民需求导向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170
本章小结171
第六章 优化城乡公共经济资源运行机制分析173
第一节 城乡公共经济资源筹集机制173
一、财政支持城乡经济发展173
二、统一城乡税制174
三、强化公共财政统筹政府财力的能力176
第二节 城乡公共经济资源配置管理机制178
一、完善预算管理机制178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181
三、完善财政体制182
本章小结185
结语186
附录188
参考文献193
后记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