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治学概要 第4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政治学概要 第4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23/31988167.jpg)
- 朱光磊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461626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52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366页
- 主题词:政治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政治学概要 第4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政治的概念与政治学概述1
第一节 政治的概念1
一、“政治”的传统含义1
二、对“政治”概念的理论分析3
三、政治概念在中国的特殊性:广义政治概念与狭义政治概念7
第二节 政治学概略8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8
二、政治学的学科构成9
三、政治学的“科学性”和学科特点12
四、宏观政治学和微观政治学13
五、政治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关系14
六、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5
第三节 政治学的发展沿革18
一、政治学的发展沿革18
二、现代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特点21
三、中国政治学的停顿、重建和展望23
第一章 政治现象的起源31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31
一、氏族是原始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31
二、氏族组织和制度的政治化是一个历史过程33
第二节 阶级的产生33
一、阶级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34
二、历史上最早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和奴隶34
第三节 国家的产生35
一、政治性的社会管理机构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35
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36
三、国家和氏族组织的三个原则区别36
四、西方国家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37
五、关于东方国家产生的特殊性问题38
第四节 法律的产生39
一、强制性共同规则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39
二、法律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产生的39
三、法律与国家、国家机构和官员相伴而生40
第二章 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42
第一节 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42
一、阶级的概念42
二、阶级的政治属性问题44
三、阶级关系与阶层等“非阶级关系问题”46
四、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8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49
一、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的一般阶级结构50
二、西方国家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的新变化50
三、关于白领工人阶层的若干理论分析51
四、西方国家社会成员构成的显著流动性54
五、资本主义社会现阶段阶级阶层关系的一般状况55
六、现代社会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56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57
一、中国社会成员构成和社会关系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58
二、中国社会的基本阶级和主要阶层59
三、中国现阶段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的主要特点61
四、中国阶层分化的基本情况63
五、中国现存的主要社会矛盾64
六、关于正确处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方法66
第三章 国家(一)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71
第一节 国家的本质71
一、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72
二、国家权力的三个主要特征74
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职能75
一、国家的基本职能75
二、关于国家的社会性和国家的社会职能问题76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是两大并存而又对立的政治体系80
一、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本质上的对立80
二、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81
三、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职能上的显著区别83
四、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具体职能、管理形式方面的某些共性84
第四章 国家(二)国家的内容和形式88
第一节 国家的分类和划分标准88
一、国家分类问题的提出和传统的分类方法88
二、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国家分类方法90
第二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91
一、国家历史类型的概念91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演进91
第三节 国体92
一、国体的概念92
二、当代几种主要的政治制度94
第四节 政体98
一、政体的概念98
二、政体的特点100
第五节 国家结构形式100
一、单一制国家101
二、联邦制国家101
三、邦联102
第六节 “一国两制”102
一、“一国两制”的概念和政治特点103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发展过程104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认识基础和伟大意义105
第五章 国家(三)国家与民族108
第一节 民族与民族问题108
一民族的定义和特征108
二、民族问题的含义112
三、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与政治116
第二节 当代世界的国家与民族问题119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119
二、民族运动与民族国家122
三、当代的民族主义运动123
第三节 中国的国家与民族问题125
一、中国的民族、宗教问题125
二、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质126
三、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127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29
第六章 国家(四)国际政治的若干问题133
第一节 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133
一、国际政治的含义133
二、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重要性134
三、国际政治和国际政治研究的特殊性134
第二节 关于当代国际政治的若干问题135
一、关于当代世界的基本政治格局135
二、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问题138
三、国际组织的新发展和新特点139
四、国际政治环境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41
第七章 国家机构(一)西方社会国家机构的构成144
第一节 国家机构的概念144
一、“国家机构”与“政府”的关系144
二、国家机构的主要特点145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国家元首146
一、国家元首概说146
二、立宪君主制国家的国家元首147
三、共和国的国家元首147
第三节 西方国家的立法机关148
一、立法机关的由来和不同类型148
二、立法机关的组成149
三、立法机关的职权151
四、议会的性质和作用153
第四节 西方国家的行政机关和政府首脑153
一、行政机关的概念153
二、行政机关的组成153
三、西方国家的政府首脑154
四、行政机关的主要职权155
第五节 西方国家的司法机关156
一、司法机关和“司法独立原则”156
二、审判机关的组成和法官157
三、审判机关行使职权的特点157
第六节 西方国家的军队158
一、作为国家机构一部分的军队158
二、军队的主要任务158
第七节 西方国家的地方政权机关159
一、地方政权机关和中央政权机关的关系159
二、地方政权机关的职权159
第八章 国家机构(二)西方国家机构体制162
第一节 分权与制衡:西方国家机构体制的组织原则162
一、“分权与制衡”的概念162
二、“分权与制衡”原则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163
三、“分权与制衡”原则的性质166
第二节 西方国家机构的主要体制167
一、总统制167
二、内阁制168
三、总统—内阁混合制169
四、委员制170
五、核心问题:总统制和内阁制比较171
第三节 分权与制衡原则的历史地位172
一、从反封建专制斗争的武器到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172
二、从阶级分权到技术分权173
三、从三权并重到行政权地位的显著增强173
第九章 国家机构(三)社会主义国家机构体制175
第一节 议行合一:社会主义国家机构体制的组织原则175
一、“民主共和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175
二、巴黎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的特点和经验176
三、“议行合一”:社会主义国家机构体制的组织原则17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构成180
一、最高国家权力机关180
二、行政机关182
三、司法机关182
第三节 苏维埃制和代表团制183
一、苏维埃制184
二、代表团制184
第四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85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186
二、人民代表大会与“一府两院”的关系188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189
四、“两会”机制与统一战线192
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194
第十章 政治行为199
第一节 政治统治199
一、政治统治的概念199
二、政治统治的基础201
三、政治统治的基本类型202
四、政治统治的方式和作用204
第二节 政治管理204
一、政治管理的概念204
二、政治管理的基本类型206
三、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209
第三节 政治参与211
一、政治参与的概念211
二、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214
三、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发展方向217
第十一章 官员制度和官员理论220
第一节 现代官员220
一、官员的基本概念220
二、官员的基本要素221
第二节 现代官员制度224
一、西方国家的官员制度224
二、改革中的中国官员制度228
第三节 现代官员理论231
一、现代官员理论的要点231
二、现代官员制度的特点分析233
三、现代官员制度的性质分析236
第十二章 选举理论与选举制度239
第一节 选举理论的要点和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239
一、现代选举理论的要点239
二、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的主要内容242
三、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的性质分析244
第二节 中国的选举制度245
一、中国选举制度的地位与历史发展245
二、中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247
三、中国选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程序248
四、中国选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250
第十三章 政党与政党制度252
第一节 政党概述252
一、政党的概念和特征252
二、政党的分类255
三、跨国政党257
四、绿色和平运动与绿党的发展258
五、政党的功能260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政党263
一、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点263
二、现代资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特点264
三、资产阶级政党对政治生活施加影响的途径265
第三节 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267
一、多党制度与“合法反对原则”267
二、两党制268
三、多党制270
四、一党制271
五、西方国家政党制度的地位和作用272
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对国家政权的领导273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发展273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275
三、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276
四、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国家政权的方式277
第十四章 政治团体283
第一节 政治团体概述283
一、政治团体的概念283
二、政治团体的特征285
三、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286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压力集团288
一、压力集团产生的原因和背景289
二、压力集团的院外活动292
三、集团政治与现代西方政治的发展296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团体299
一、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性质和特征299
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地位与作用300
三、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和第三部门的发展302
第十五章 政治民主304
第一节 民主的概念和民主观念的历史发展304
一、民主的概念304
二、现代西方民主的要点306
三、现代社会主义民主的要点309
四、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区别310
第二节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312
一、中国的民主进程与中国的现代化312
二、中国民主化的实质317
三、民主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320
四、中国的民主化是一个历史过程321
第十六章 政治发展与政治现象的消亡330
第一节 政治发展330
一、政治发展概述330
二、西方的政治发展观331
三、政治发展的动力和形式334
第二节 政治革命335
一、政治革命与广义的革命335
二、革命的根源、历史作用和历史条件336
三、资产阶级革命338
四、社会主义革命341
第三节 政治改革344
一、革命与改革(改良)的关系344
二、政治改革的特征和意义345
第四节 政治现象的消亡347
一、阶级的消亡347
二、政治国家的消亡348
第四版后记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