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分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分析](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1983042.jpg)
- 余晓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华夏出版社
- ISBN:9787508082004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23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344页
- 主题词:中医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1.如何建立科学理论体系1
2.中医面临的问题6
第一章 因果分析法25
1.简单因果关系25
2.复杂因果关系26
3.因果系数29
4.参数估计32
4.1 P(a|A1)和P(a|A1)其中只有一个是已知的32
4.2 P(a|A1)和P(a|A1)都是未知的34
5.差异系数37
6.反馈作用下的因果关系38
6.1 正反馈39
6.2 负反馈40
7.小结41
第二章 系统参量控制43
1.系统的结构层次43
2.系统参量特性44
2.1 反馈效应45
2.1.1 负反馈47
2.1.2 正反馈51
2.1.3 负反馈和正反馈整合53
2.2 上游参量54
2.3 下游参量55
2.4 中间参量55
3.疾病的系统意义56
4.中西医学认识的差异59
第三章 疗效响应63
1.正反馈64
2.负反馈67
3.两种反馈效应的药物时间响应比较69
4.两种反馈效应的结合应用69
5.免疫和负反馈抑制治疗70
第四章 表里阴阳原理73
1.表里原理73
2.阴阳(寒热)原理75
2.1 阴阳(寒热)75
2.2 湿热病理76
2.3 危象之充分条件77
2.4 胎儿的性别77
2.5 源器官和负载80
2.6 药性鉴别80
3.基本控制模式80
3.1 血液对组织的反馈效应81
4.表证83
4.1 表证发热83
4.2 高血压84
4.3 寒证84
4.4 冬令进补85
5.针灸86
5.1 远端循经取穴86
5.2 近端取穴88
5.3 归经88
5.4 穴位和针灸强度88
5.5 泻法90
5.6 补法90
5.7 胃经91
5.8 刮痧91
5.9 二级效应92
6.诊断和治疗标准93
6.1 诊断和治疗标准93
6.2 患病条件94
7.表里阴阳之生理学依据95
第五章 细胞内化学反应振荡97
1.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振荡97
1.1 压强和渗透压97
1.2 氧气对渗透压的影响98
1.3 化学反应振荡效应100
1.4 起振条件104
2.简单药理106
3.发热病理106
第六章 生物电理论109
1.传统生物电理论回顾109
2.生物电和细胞内化学反应关联111
2.1 动作电位和细胞内化学反应振荡激发113
2.2 区域等效116
3.物质结构的电学特性117
3.1 电容性结构117
3.2 电偶性结构117
4.离子水流118
4.1 电容性结构物质对离子水流的影响120
4.2 电偶性结构物质对离子水流的影响121
4.2.1 取向极化作用121
4.2.2 强电偶极子的生理药理机理122
5.对细胞内事件控制的认识123
6.心电图理论126
第七章 脉象和血流分析141
1.脉象141
1.1 基本脉理141
1.2 脉象误差143
2.血流分析144
2.1 液阻144
2.2 液容144
2.3 血流量145
2.3.1 血容量对血流量的影响145
2.3.2 心脏输出功率对血流量和血压的影响146
2.4 血压分析148
2.4.1 收缩期回路148
2.4.2 舒张期回路149
2.4.3 整个心动周期分析150
2.5 ζ的意义150
2.6 脉象和ζ的综合分析151
2.7 年龄和性别对ζ的影响151
2.8 脉象参数153
2.9 虚实154
2.9.1 补气药物的药理154
2.9.2 八纲辨证之虚实155
2.10 血液的流速155
第八章 微循环控制理论159
1.组织液回流和血液参量的关系分析159
1.1 血流量161
1.2 组织液静水压161
1.3 血液渗透压162
1.4 血管扩张164
1.5 局部器官衰竭必定导致该处水肿165
2.微循环等效回路165
3.重力对回路的影响166
4.其他体液通路168
4.1 消化道通路168
4.2 泌尿分析169
4.3 发汗171
5.血液循环的表里关系173
6.舌象分析174
7.中医对微循环的控制174
第九章 药性分析177
1.四气177
2.五味177
2.1 辛178
2.1.1 理气的意义179
2.2 甘180
2.3 苦180
2.4 酸181
2.5 咸181
3.分类分析183
3.1 补气药184
3.2 清热泻火药184
3.3 补阳药185
3.4 养阴药186
3.5 清热燥湿药186
3.6 温里药187
3.7 补血药187
3.8 行气药187
3.9 祛痰药187
3.10 解表药188
3.11 祛风湿药188
3.12 收涩药190
3.13 清热凉血药191
3.14 利水渗湿药191
3.15 安神药191
4.药物配伍的一般方法193
第十章 方剂分析197
1.麻黄汤197
2.桂枝汤198
3.小青龙汤198
4.九味羌活汤198
5.银翘散199
6.桑菊饮199
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200
8.理中丸200
9.小建中汤200
10.吴茱萸汤201
11.大建中汤201
12.回阳救急汤201
13.当归四逆汤202
14.四君子汤202
15.参苓白术散203
16.补中益气汤203
17.当归补血汤203
18.归脾汤204
19.八珍汤204
20.肾气丸205
21.右归丸205
22.甘麦大枣汤206
23.玉屏风散206
24.四神丸206
25.真人养脏汤207
26.牡蛎散207
27.旋覆代赭汤207
28.丁香柿蒂汤208
29.补阳还五汤208
30.温经汤209
31.黄土汤209
32.平胃散209
33.五苓散210
34.防己黄芪汤210
35.真武汤210
36.实脾散211
37.苓桂术甘汤211
38.独活寄生汤212
39.二陈汤212
40.半夏白术天麻汤212
41.小柴胡汤213
42.四逆散213
43.逍遥散214
44.痛泻要方214
45.越鞠丸214
46.半夏厚朴汤215
47.枳实薤白桂枝汤215
48.厚朴温中汤215
49.温胆汤216
50.白虎汤216
51.清营汤216
52.犀角地黄汤217
53.凉膈散217
54.黄连解毒汤218
55.普济消毒饮218
56.清瘟败毒饮218
57.龙胆泻肝汤219
58.左金丸219
59.芍药汤220
60.清胃散220
61.白头翁汤221
62.葛根黄芩黄连汤221
63.安宫牛黄丸221
64.小蓟饮子222
65.羚羊钩藤汤222
66.天麻钩藤饮223
67.茵陈蒿汤223
68.甘露消毒丹224
69.二妙散224
70.清气化痰丸224
71.小陷胸汤225
72.滚痰丸225
73.青蒿鳖甲汤225
74.清骨散226
75.当归六黄汤226
76.大补阴丸227
77.一贯煎227
78.麦门冬汤227
79.百合固金汤228
80.增液汤228
81.养阴清肺汤229
82.生脉散229
83.六味地黄丸229
84.大承气汤230
85.温脾汤230
86.苏子降气汤231
87.定喘汤231
88.桃核承气汤231
89.血府逐瘀汤232
90.川芎茶调散232
91.杏苏散233
92.藿香正气散233
93.八正散233
94.三仁汤234
95.木香槟榔丸234
96.枳实消痞丸235
第十一章 病证的主要分类与治则237
1.治本和治标237
1.1 本证和标症238
2.表证发热之辨证与治则240
2.1 诊断241
2.2 治则241
2.3 常用方剂242
3.寒证(阳虚)辨证与治则243
3.1 诊断244
3.2 治则244
3.3 常用方剂245
4.湿热之辨证与治则247
4.1 诊断248
4.2 治则248
4.3 常用方剂249
5.阴虚之辨证与治则251
5.1 诊断252
5.2 治则253
5.3 常用方剂253
6.郁证之辨证与治则254
6.1 诊断255
6.2 治则255
6.3 常用方剂256
7.疾病病证的多样化257
第十二章 杂论261
1.辨五脏之不足261
1.1 心不足261
1.2 肝不足262
1.3 肺不足262
1.4 胰不足265
1.5 肾不足266
1.6 疾病形式266
2.痛症267
3.功能性先天缺陷268
4.衰老269
5.部分病症分析274
5.1 近视274
5.2 失眠275
5.3 荨麻疹277
5.4 癌症278
5.5 高血压281
5.6 糖尿病292
5.7 甲亢295
5.8 功能性便秘298
5.9 错误控制302
5.10 功能亢进性病症病理311
第十三章 疾病的振荡效应315
1.治疗错误导致疾病振荡316
2.缺陷导致振荡316
2.1 发病和治疗之间的振荡效应316
2.2 治疗过程之间的振荡效应318
3.无法代偿缺陷致病原理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