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经济思想史 第8卷 十月革命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编经济思想史 第8卷 十月革命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https://www.shukui.net/cover/27/31975326.jpg)
- 顾海良,颜鹏飞总主编;顾海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414056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691页
- 文件大小:116MB
- 文件页数:706页
- 主题词:经济思想史-世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研究-国外-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编经济思想史 第8卷 十月革命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十月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国外发展的主题1
二、十月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者的复杂组合5
三、十月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取向的多样综合7
四、对本卷“十月革命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结构的说明10
上篇 20世纪上半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17
第一章 十月革命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17
第一节 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经济思想17
一、十月革命爆发前后列宁的过渡经济思想18
二、关于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及其理论阐释20
三、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关于过渡经济思想的意义23
第二节 布哈林的过渡时期经济学25
一、关于现代资本主义是世界资本主义的思想26
二、关于国家、战争和生产力的发展问题27
三、关于共产主义建设的一般前提问题28
四、关于过渡时期的城乡关系、无产阶级任务重心的转移问题29
第三节 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探讨30
一、新经济政策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31
二、新经济政策理论的主要内容32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途径34
第四节 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思考36
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36
二、大工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39
三、通过合作社将小农引向社会主义42
四、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44
第二章 两次大战期间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48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肇始与马克思经济学的探索49
一、卢卡奇对马克思“总体”方法的探索50
二、科尔施的“社会化”及“工业自治”理论52
三、葛兰西关于“工厂委员会”理论54
第二节 多布对马克思经济学原理的探索56
一、多布经济学研究的历程56
二、多布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58
三、多布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思考61
第三节 格罗斯曼对资本主义制度“崩溃”理论的研究及影响63
一、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崩溃”理论及其早先的理解63
二、格罗斯曼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崩溃”理论的提出65
三、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崩溃”理论的三种“形式”68
第四节 多布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历史与现实的研究71
一、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的研究71
二、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必然性的探讨72
三、对新经济学政策性质的理解73
第五节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核算问题的争论74
一、社会主义经济核算问题争论的起始74
二、“兰格”模式的提出及其意义76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日本的兴起78
一、关于价值理论的论战79
二、关于地租理论的论战80
三、关于日本资本主义的论战82
第三章 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模式的探索85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基本特征的探索85
一、列宁逝世后关于社会主义前途的争论85
二、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前途观的继承与发展89
三、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概括92
第二节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及其影响98
一、斯大林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形成99
二、斯大林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基本内容101
三、斯大林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特点103
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105
一、对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的探讨105
二、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速度的争论110
三、对实行农业集体化发展的认识111
四、对苏联集体农庄性质的认识114
第四节 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探索115
一、关于经济规律的性质116
二、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117
三、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探讨118
四、关于计划经济与经济计划化问题120
五、关于市场理论与实践122
第四章 斯大林时期苏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125
第一节 布哈林对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探索125
一、面向新经济政策的经济理论探讨126
二、对苏联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的探讨12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体系的探索130
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消亡”与形成130
二、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新经济学”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探讨132
三、沃兹涅辛斯基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研究134
第三节 对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体系的探索137
一、斯大林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审定137
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理论体系及观点140
第四节 瓦尔加对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变化的探索142
一、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早期探索142
二、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性质的探讨145
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和危机的阐释147
第五节 斯大林对帝国主义理论的理解149
一、资本主义总危机思想150
二、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论述154
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对立156
中篇 20世纪下半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163
第五章 苏联东欧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理论的新探索163
第一节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认识163
一、苏联学者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认识163
二、苏联学者对列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的认识166
三、东欧学者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认识167
第二节 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168
一、德拉基列夫等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168
二、明兹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173
三、阿波斯托尔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176
第三节 对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关系的探讨179
一、苏联学者对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关系的认识179
二、东欧学者对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关系的认识185
第四节 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命运的探讨188
一、苏联学者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命运的探讨188
二、东欧学者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命运的探讨193
第六章 西方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理论的新探索197
第一节 美国的“垄断资本学派”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197
一、巴兰和斯威齐的“垄断资本”理论198
二、“垄断资本学派”主要理论取向200
第二节 美国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205
一、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的形成及其理论渊源206
二、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主题207
三、对当代资本主义现实经济关系的探讨210
四、对当代资本主义性质及其历史走向的探讨216
第三节 法国和英国学者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221
一、博卡拉等学者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221
二、法因等的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理论223
三、阿罗诺维奇等关于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理论225
第四节 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228
一、“晚期资本主义”理论提出的背景228
二、“晚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230
三、对“晚期资本主义”理论的评价233
第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在苏联东欧的发展236
第一节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发展237
一、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反思237
二、南斯拉夫的社会所有制理论239
三、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广泛探讨241
第二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理论243
一、理论历史的回顾243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突破245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的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249
第三节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规律的探讨251
一、按劳分配理论的历史回顾252
二、按劳分配理论的发展254
第四节 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多方面探讨257
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象的探讨257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探讨260
三、科学技术进步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意义263
第八章 西方学者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讨267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过渡经济的争论267
一、资本主义的变化及其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过渡267
二、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问题270
三、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272
四、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作用的争论274
第二节 曼德尔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探讨277
一、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质疑278
二、苏联的“后资本主义经济”280
第三节 激进学派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282
一、对苏联“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抨击283
二、激进学派的“可行的社会主义”观284
第四节 关于“市场社会主义”的探索287
一、市场社会主义的探索288
二、苏东剧变后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290
三、市场社会主义的各种模式292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的发展300
第一节 巴兰对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的开创性研究300
一、落后国家引进发达国家资本现象分析301
二、落后国家对西方式资本主义体制选择的问题302
三、关于落后国家经济增长目标问题303
第二节 弗兰克的“不发达的发展”理论304
一、关于“不发达”与“未发展”304
二、关于“不发达的发展”产生的根源305
三、对摆脱“不发达的发展”的探索307
第三节 多斯—桑托斯的“依附的结构”理论308
一、对“依附”含义的理解308
二、对新的依附结构形式的探索309
三、新的依附结构产生的原因与走出依附的途径311
第四节 卡多佐的“依附的发展”理论312
一、“依附的发展”的含义及其动态过程312
二、“依附的发展”与“中心—外围”结构314
三、“依附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的关系315
第五节 伊曼纽尔的“不平等交换”理论及其论争316
一、“不平等交换”理论的立足点316
二、“不平等交换”理论的主要内容318
三、“不平等交换”理论论争320
第六节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及其影响323
一、“世界体系”理论的整体方法323
二、“中心—半边缘—边缘”的认识视域324
三、“世界体系”的未来趋势325
第七节 阿明对不发达经济学的广泛研究328
一、“边缘资本主义”的发展328
二、不平等交换理论331
三、经济发展战略理论335
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338
第十章 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341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复兴的基本轨迹341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年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复苏”和发展341
二、20世纪60年末到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343
三、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前行347
第二节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研究350
一、宇野弘藏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350
二、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研究354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科书的建设356
第三节 对日本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研究358
一、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研究的主线和副线359
二、马克思经济学的现代课题的提出362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多方面展开363
一、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流派363
二、日本的数理经济学派365
第十一章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演化372
第一节 “东欧学派”改革理论的兴起372
一、从兰格模式到布鲁斯模式372
二、科尔内模式和里斯卡模式374
三、锡克模式377
第二节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嬗变379
一、改革起步阶段的经济理论379
二、改革推进阶段的经济理论383
三、改革转折和危机阶段的经济理论385
第三节 东欧各国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演化386
一、匈牙利的渐进式改革的理论387
二、波兰“休克疗法”中的经济理论390
三、捷克激进而迅速变革中的经济理论392
四、南斯拉夫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理论395
第四节 苏联东欧经济改革结局的研究和评述398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398
二、“休克疗法”和渐进式改革的争论401
三、苏东剧变与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探索405
第十二章 苏东剧变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多形态发展409
第一节 西欧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新变化409
一、“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剥削理论409
二、经济地理学派的“时间—空间修复”理论412
三、美国“垄断资本学派”的金融资本理论415
第二节 拉美国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新取向417
一、卡斯特罗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思想418
二、拉美左翼关于全球化问题和新自由主义的探讨420
三、拉美左翼的社会主义思想和“21世纪社会主义”理论423
四、拉美共产党的经济理论和政策425
第三节 原苏联东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研究427
一、俄罗斯“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427
二、俄罗斯共产党的经济思想430
三、原苏东地区左翼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434
第四节 “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新课题436
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特点436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440
三、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与金融危机444
四、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新模式的构想447
下篇 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论争453
第十三章 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论争453
第一节 对劳动价值论的多重解释453
一、对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地位和功能的理解453
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多重解释456
三、劳动价值论多重解释存在的主要原因459
第二节 主流经济学视角下对劳动价值论的批判及反批判462
一、对劳动价值论批判的视角及其演变463
二、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劳动价值论的批判464
三、对主流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批判的回应470
第三节 “没有劳动价值论的马克思”及其论争475
一、“没有劳动价值论的马克思”理论产生的背景475
二、“没有劳动价值论的马克思”观点的泛起477
三、对“没有劳动价值论的马克思”的驳斥478
第十四章 西方学者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论争483
第一节 关于马克思的基本定理的论争483
一、马克思的基本定理的提出484
二、联合生产对FMT提出的挑战486
三、森岛通夫的“真价值”分析与对FMT的扩展489
四、置盐信雄对斯蒂德曼的反驳与对FMT的证明493
五、新解释学派和跨期单一体系对FMT的研究495
第二节 利润决定模型及其论争502
一、利润决定模型及其评价502
二、对三种利润决定模型的评价506
三、斯拉法主义对赖特观点的批评508
四、赖特的回应及对原有观点的修正511
第三节 关于一般剥削理论的论争513
一、罗默关于剥削和阶级的一般理论513
二、对财产关系、劳动和剥削的分析516
三、罗默对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批评518
四、对一般剥削理论的回应和批判520
第十五章 西方学者关于转形问题的论争528
第一节 从斯威齐到塞顿的转形论争528
一、斯威齐对博特凯维茨的“重新发现”529
二、温特尼茨对转形问题的推进531
三、塞顿对转形问题的评价和再研究533
第二节 萨缪尔森重启转形问题研究及引发的论争536
一、萨缪尔森对转形问题的研究536
二、主流经济学对萨缪尔森的批判539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萨缪尔森的批判541
第三节 新李嘉图主义者对转形问题论争的展开543
一、斯拉法之后的马克思544
二、斯蒂德曼的“无中生有”的转形问题545
三、森岛通夫对转形问题的研究547
四、“历史的转形问题”的论争550
五、20世纪70年代转形问题论争的特征及影响552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转形问题的不同解释557
一、转形问题的“新解释”557
二、莫斯利的“宏观货币解释”:“新解释”的延伸563
三、跨期一元体系的兴起565
第十六章 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探索571
第一节 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特征和成因的理解571
一、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地位的评价571
二、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特征及成因的理解573
三、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方法论的理解577
第二节 对马克思危机理论类型的理解及论争579
一、关于消费不足论579
二、关于比例失调论583
三、关于利润率趋向下降危机理论584
第三节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的综合趋势589
一、资本积累本质的综合研究589
二、历史分析的危机理论595
三、曼德尔对危机理论的综合研究及长波理论598
四、分析层次上对危机理论的综合601
第十七章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和凯恩斯、斯拉法的比较研究60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沟通”趋向的兴起606
一、20世纪前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正统经济学的关系607
二、与马克思经济学“沟通”主张的出现608
三、与马克思“沟通”的方式和意义610
第二节 马克思和凯恩斯的“沟通”研究612
一、马克思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的相似性与差异性613
二、罗宾逊对马克思和凯恩斯进行的“沟通”617
三、马蒂克对沟通马克思和凯恩斯的评价620
四、马克思和非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沟通624
第三节 马克思和斯拉法的“沟通”研究626
一、多布和米克对马克思和斯拉法的“沟通”626
二、斯蒂德曼的奇特“沟通”628
三、对斯蒂德曼的“沟通”的批判630
第十八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历史研究634
第一节 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史研究634
一、米克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研究635
二、曼德尔对马克思经济学主要争论问题的评析638
三、曼德尔对马克思经济思想史的研究641
第二节 对马克思《资本论》形成和结构的研究644
一、研究的概况和主要倾向645
二、罗斯多尔斯基对《资本论》结构形成的研究646
三、吕贝尔对《资本论》结构形成的研究651
四、尼古拉斯对《资本论》结构形成的研究657
第三节 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660
一、“大萧条”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主题的变化661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繁荣”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主题663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的兴起667
四、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新课题669
五、关于国家政治经济学的探讨673
主要参考文献675
中英文人名对照表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