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设计与评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设计与评价](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1966162.jpg)
- 田淑明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97101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96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308页
- 主题词:高层建筑-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设计与评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言1
1.1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1
1.2 混合结构应用和发展现状2
1.2.1 国外应用概况2
1.2.2 国内应用及演变2
1.2.3 研究现状3
1.3 混合结构的新发展及问题4
1.3.1 设计依据4
1.3.2 结构安全及破损评价6
1.3.3 二道防线设计7
1.3.4 整体刚度与强度设计8
1.3.5 高强材料及新型构件应用9
1.3.6 地基基础设计10
1.3.7 技术经济性11
1.4 小结11
参考文献11
第2章 基本设计输入条件17
2.1 设计依据17
2.1.1 规范及标准17
2.1.2 建设方要求18
2.1.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8
2.1.4 岩土勘察19
2.1.5 地震安全性评价20
2.1.6 风洞试验24
2.1.7 结构试验29
2.1.8 其他专业条件29
2.2 材料选择29
2.3 荷载、作用及效应30
2.3.1 恒载和活载30
2.3.2 地震作用30
2.3.3 风荷载31
2.3.4 地下水作用32
2.3.5 其他荷载34
2.4 计算分析35
2.4.1 计算参数35
2.4.2 构件刚度41
2.5 概念设计44
2.5.1 不规则性44
2.5.2 性能化设计45
2.6 小结49
参考文献49
第3章 地震破损评价方法51
3.1 引言51
3.2 破损评价方法51
3.2.1 拟采用方法51
3.2.2 静态化处理方法52
3.2.3 评价标准55
3.3 地震反应分析模型56
3.3.1 单元破坏准则57
3.3.2 滞回模型58
3.3.3 几何非线性61
3.3.4 阻尼模型61
3.3.5 框架单元62
3.3.6 剪力墙单元66
3.3.7 楼盖模拟70
3.3.8 分析模型校验73
3.4 实例验证及应用78
3.4.1 结构概况78
3.4.2 分析假定81
3.4.3 地震动输入81
3.4.4 地震反应模拟81
3.4.5 破损评价及验证83
3.5 小结83
参考文献84
第4章 抗震安全评价87
4.1 引言87
4.2 抗震安全评价基本程序87
4.3 地震危险性分析88
4.4 地震反应分析89
4.4.1 地震反应分析模型89
4.4.2 地震波样本选取与输入89
4.4.3 地震动强度度量91
4.5 安全性预测92
4.5.1 累积失效分布函数92
4.5.2 年平均失效频率93
4.6 方法验证93
4.6.1 结构概况93
4.6.2 地震危险性分析95
4.6.3 静力弹塑性分析95
4.6.4 地震动强度指标95
4.6.5 位移分析96
4.6.6 安全性能预测97
4.7 混合结构抗震安全评价99
4.7.1 算例选取99
4.7.2 地震危险性分析101
4.7.3 位移分析101
4.7.4 安全性能预测102
4.8 小结104
参考文献105
第5章 合理刚度评价106
5.1 引言106
5.2 带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刚度解析107
5.2.1 分析假定107
5.2.2 刚度与效应108
5.2.3 刚度比参数109
5.2.4 刚度比参数与位移限值110
5.2.5 合理刚度比参数取值范围112
5.3 无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抗侧刚度解析112
5.3.1 理论推导112
5.3.2 连接方式对抗侧刚度的影响114
5.3.3 连接方式对周期的影响115
5.3.4 反应谱分析验证115
5.3.5 组合楼盖对抗侧刚度的影响116
5.4 统一刚度比参数及刚度特征分区118
5.4.1 类筒体和类框架118
5.4.2 类筒体刚度比参数118
5.4.3 类框架刚度比参数119
5.4.4 刚度特征分区120
5.5 实际工程应用一121
5.5.1 工程概况121
5.5.2 弹塑性分析校核123
5.5.3 利用刚度比参数调整优化130
5.5.4 振动台试验验证133
5.6 实际工程应用二137
5.6.1 工程概况137
5.6.2 调整优化138
5.6.3 调整前后结果对比139
5.7 小结140
参考文献140
第6章 位移限值研究143
6.1 引言143
6.2 各标准位移限值规定143
6.2.1 国外各标准规定143
6.2.2 国内各标准规定146
6.2.3 各标准对比总结150
6.3 位移限值与高宽比的相关性150
6.3.1 结构剪切变形与高宽比151
6.3.2 顶点位移限值与高宽比151
6.3.3 刚性楼盖假定与高宽比151
6.4 位移指标的选取152
6.4.1 可用的位移指标152
6.4.2 不同结构的变形特点153
6.4.3 位移指标的选取154
6.4.4 弹塑性位移角与弹性位移角关系155
6.5 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的位移限值建议158
6.5.1 带加强层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158
6.5.2 无加强层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161
6.5.3 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位移限值建议166
6.5.4 钢管(型钢)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位移限值建议166
6.6 小结167
参考文献167
第7章 外框内力调整方法探讨170
7.1 引言170
7.2 国内相关标准规定170
7.2.1 GB 50011—2010170
7.2.2 JGJ 3—2010170
7.2.3 CECS 159:2004171
7.2.4 CECS 230:2008171
7.2.5 CECS 28:2012171
7.2.6 CECS 254:2012172
7.2.7 DG/TJ 08—015—2004172
7.2.8 超限工程抗震审查技术要点172
7.3 美国相关标准172
7.3.1 UBC-97172
7.3.2 IBC2000(IBC2003)173
7.3.3 ASCE7-05(IBC2006,IBC2009,IBC2012)173
7.3.4 条文解读173
7.4 调整方法对比173
7.4.1 两种方法及适用条件173
7.4.2 内力调整对象174
7.4.3 调整方法与双重体系174
7.4.4 调整方法与框架部分刚度175
7.4.5 多道设防与内力重分配175
7.5 工程实例研究176
7.5.1 工程概况176
7.5.2 调整系数对比176
7.5.3 框架柱轴力调整177
7.5.4 框架部分倾覆力矩比178
7.5.5 框架部分的刚度比例179
7.5.6 弹塑性分析179
7.5.7 振动台试验180
7.6 小结180
参考文献181
第8章 构件设计183
8.1 引言183
8.2 各标准适用范围184
8.3 钢管选型185
8.4 钢管混凝土柱186
8.4.1 圆钢管混凝土柱构造要求186
8.4.2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构造要求192
8.4.3 圆钢管混凝土柱承载力193
8.4.4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承载力202
8.5 钢板(型钢)混凝土剪力墙206
8.5.1 承载力验算206
8.5.2 中震验算207
8.5.3 连接件的计算和构造209
8.6 小结217
8.7 附录:圆钢管混凝土截面塑性应力分布算法217
参考文献218
第9章 地基基础设计220
9.1 引言220
9.2 岩土勘察与结构设计221
9.2.1 勘察与设计的先与后221
9.2.2 岩土勘察所需结构资料222
9.2.3 结构设计所需岩土资料223
9.3 天然地基223
9.3.1 承载力计算224
9.3.2 变形估算231
9.4 筏形基础237
9.4.1 偏心距及抗倾覆稳定性237
9.4.2 整体稳定性239
9.4.3 承载力计算239
9.4.4 抗浮设计242
9.5 桩基础245
9.5.1 承载力计算245
9.5.2 变形控制251
9.6 地基-结构相互作用253
9.6.1 标准规定及文献研究253
9.6.2 文献总结257
9.6.3 设计应用258
9.7 抗震性能化设计261
9.7.1 基础的性能化设计261
9.7.2 地基的性能化设计262
9.8 小结262
参考文献263
第10章 经济性分析266
10.1 引言266
10.2 经济性影响因素267
10.2.1 地理位置267
10.2.2 设计标准及依据267
10.2.3 建筑形体267
10.2.4 上部结构形式270
10.2.5 地下室结构270
10.2.6 地基基础选型及施工273
10.2.7 材料选择279
10.2.8 细部设计281
10.2.9 施工周期282
10.2.10 介入时间282
10.2.11 工程造价指标282
10.3 结构方案与经济性案例分析283
10.3.1 工程概况283
10.3.2 结构方案284
10.3.3 技术经济比较288
10.4 部分工程经济性统计分析290
10.5 基于经济性的结构选型建议293
10.6 小结295
参考文献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