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概论
  • 周军,于洪波编著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05356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66页
  • 文件大小:81MB
  • 文件页数:380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发展-概论-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3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大意义4

上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9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引入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1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启示13

一、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中国民族救亡运动的必然选择13

二、马克思主义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4

三、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国情”相结合才能成为救国真理15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17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7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17

二、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历史基础18

三、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物质基础18

四、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19

五、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19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特点20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20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22

第三节 科学界定毛泽东思想24

一、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提出24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26

第四节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27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27

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30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32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32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32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34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36

一、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36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38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41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41

二、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突破性贡献43

第四章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46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46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46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53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57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57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58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62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62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意义64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68

第一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68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68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74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81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85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85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88

下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体系10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主题101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101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102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104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106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107

五、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09

第二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113

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113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117

第三节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125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25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27

三、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31

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34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改革主题139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39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39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41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142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143

一、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的客观依据143

二、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145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14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历史认识147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则设想147

二、列宁对现实社会主义的新认识148

三、斯大林模式149

四、毛泽东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50

第二节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151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151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153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155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57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57

二、发展是硬道理158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61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情理论164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人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殊国情的认识16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最基本国情16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66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特征169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现实意义17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73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73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77

第四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180

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80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183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186

第一节 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186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186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88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9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93

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93

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94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9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99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199

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202

三、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06

第四节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8

一、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8

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11

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214

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216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221

第一节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221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21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29

第二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33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233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236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239

第三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40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40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243

第七章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24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地位和作用24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含义24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248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252

一、培育“四有”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25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253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55

一、牢牢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255

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260

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61

四、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263

五、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65

六、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66

第八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68

第一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68

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发展268

二、“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276

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281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90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91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96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30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09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领导地位的确立309

二、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311

三、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313

第二节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315

一、依靠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315

二、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318

三、依靠新时期最广泛的统一战线320

四、依靠党的领导,加强人民军队建设322

第三节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324

一、党的建设是新的伟大工程324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纲领325

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328

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330

五、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33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337

第一节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337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逐步确立337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339

三、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的伟大意义341

四、与时俱进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发展344

第二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346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含义及其关系346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353

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356

第三节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358

一、党的思想路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358

二、党的思想路线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360

主要参考书目364

后记36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