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世纪中国新诗理论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20世纪中国新诗理论史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7/31953618.jpg)
- 吴思敬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88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49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0世纪中国新诗理论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国诗歌理论的现代转型1
二、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12
三、中国新诗理论的发展脉络36
第一编 世纪初至20年代的新诗理论45
第一章 新诗理论的生成背景与精神渊源45
第一节 黄遵宪的“别创诗界”之论46
第二节 梁启超的“诗界革命”观50
第三节 王国维的诗学观53
第四节 鲁迅的“摩罗诗力说”60
第二章 新诗出现与新诗理论的草创68
第一节 胡适69
第二节 周作人82
第三节 鲁迅、钱玄同、刘半农99
第四节 俞平伯111
第五节 康白情、郑振铎125
第三章 以“创造社”为中心的新诗理论137
第一节 “创造社”诗人及其理论取向138
第二节 郭沫若141
第三节 宗白华160
第四节 田汉171
第五节 郁达夫、成仿吾180
第四章 “新月派”的新诗理论191
第一节 “新月派”诗人的理论取向191
第二节 闻一多196
第三节 徐志摩213
第四节 朱湘224
第五节 梁实秋235
第六节 饶孟侃246
第七节 叶公超、陈梦家255
第五章 初期“象征派”的诗歌理论271
第一节 初期“象征派”的形成及其思想文化特色271
第二节 李金发279
第三节 穆木天284
第四节 王独清291
第二编 30—40年代的新诗理论298
第六章 左翼文学潮流中的新诗理论298
第一节 蒋光慈300
第二节 “中国诗歌会”及其理论取向304
第三节 蒲风310
第四节 任钧、王亚平等314
第七章 “现代派”的诗歌理论323
第一节 “现代派”诗人群体的形成及其诗学思想323
第二节 戴望舒338
第三节 梁宗岱343
第四节 施蛰存、杜衡346
第五节 徐迟、金克木351
第八章 “七月派”的诗歌理论356
第一节 “七月派”及其理论取向356
第二节 胡风364
第三节 艾青375
第四节 阿垅390
第九章 “中国新诗派”的诗歌理论401
第一节 反思象征主义的诗学潮流与“中国新诗派”的形成401
第二节 “中国新诗派”现代主义诗学思想的深化与成熟409
第三节 袁可嘉419
第四节 唐湜424
第十章 其他派别的新诗理论与各具特色的诗论家428
第一节 李健吾、朱光潜、沈从文与30年代“京派”的诗歌理论428
第二节 朱自清、冯文炳、李广田等各具特色的诗论家445
第三节 萧三与解放区的诗歌理论474
第四节 高兰与朗诵诗理论481
第三编 50—70年代的新诗理论490
第十一章 新中国文艺方针的确立与毛泽东诗学主张的影响490
第一节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与新中国文艺方针的确立490
第二节 毛泽东关于新诗的主张及其影响495
第三节 臧克家:毛泽东诗歌理论的主要阐释者504
第四节 沙鸥:政治化诗学批评514
第五节 文艺批判运动中的新诗理论520
第十二章 现代格律诗理论的探讨545
第一节 关于自由诗与格律诗的争论546
第二节 林庚的“九言诗”理论及相关讨论552
第三节 何其芳的诗论及“现代格律诗”理论558
第四节 卞之琳的“新格律诗”理论570
第十三章 抒情诗与相关诗学理论的探讨574
第一节 建国后对抒情诗理论的探讨574
第二节 政治抒情诗理论的确立577
第三节 沈仁康的抒情诗理论580
第四节 安旗的叙事诗理论584
第五节 公木、冯至等诗论家的探讨588
第十四章 “大跃进”新民歌运动与新诗发展道路的论争607
第一节 “大跃进”新民歌运动与诗歌的“大众化”问题608
第二节 新诗发展道路的论争614
第三节 天鹰对新民歌运动的研究620
第十五章 “文化大革命”中新诗理论的扭曲625
第一节 围绕张永枚诗报告《西沙之战》的评论626
第二节 关于“新诗学习样板戏”的理论629
第三节 围绕“小靳庄诗歌”与“西四北小学儿歌”的评论632
第四节 天安门诗歌运动引发的理论思考637
第四编80—90年代的新诗理论643
第十六章 思想解放运动与围绕朦胧诗的论争643
第一节 朦胧诗的命名与围绕“三个崛起”的论争643
第二节 谢冕等新潮诗论家649
第三节 丁力等恪守传统诗学观念的诗论家677
第四节 以吕进为代表的“上园派”诗论家691
第十七章 新诗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713
第一节 对新诗艺术特征的多角度探索713
第二节 新诗发展史研究743
第三节 对于台湾、香港、澳门诗歌的研究761
第十八章 “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与新生代诗群的理论主张774
第一节 围绕“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的论争774
第二节 新生代诗群的理论主张779
第十九章 青年诗论家群体的涌现788
第一节 诗人型评论家788
第二节 学者型评论家802
第五编 台湾、香港与澳门的新诗理论828
第二十章 当代台湾新诗理论828
第一节 台湾新诗理论发展概述828
第二节 台湾主要新诗理论家859
第二十一章 当代香港澳门新诗理论903
第一节 香港新诗理论发展轮廓904
第二节 香港主要新诗批评家916
第三节 澳门新诗批评发展概貌938
附录 20世纪中国新诗理论著作要目(1920—2000)947
后记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