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宏观审慎管理 框架、机制与政策选择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宏观审慎管理 框架、机制与政策选择](https://www.shukui.net/cover/27/31924638.jpg)
- 刘志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9787504987464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86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304页
- 主题词:金融监管-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宏观审慎管理 框架、机制与政策选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宏观审慎管理概述3
第1章 导论3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3
1.1.1 研究背景3
1.1.2 研究意义6
1.2 宏观审慎管理7
1.2.1 宏观审慎管理的历史沿革8
1.2.2 对宏观审慎管理的认识13
1.2.3 我们为什么需要宏观审慎管理?19
1.3 系统性风险概述22
1.4 逻辑架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24
1.4.1 逻辑架构24
1.4.2 研究方法25
1.4.3 创新与不足之处26
第2章 宏观审慎管理研究文献综述29
2.1 对宏观审慎管理的理论思考30
2.1.1 宏观审慎管理对现有理论的挑战30
2.1.2 从“三种金融学”看宏观审慎32
2.1.3 从“货币—信用”看风险的内生性34
2.2 外部性视角下的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的必然性36
2.2.1 金融机构关联度视角下的负外部性36
2.2.2 资产抛售行为视角下的负外部性38
2.2.3 经营战略相似度视角下的负外部性39
2.3 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工具40
2.3.1 有关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的研究40
2.3.2 宏观审慎管理工具与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关系42
2.4 基于空间维度的研究44
2.5 基于时间维度的研究47
2.5.1 逆周期调控机制的目标47
2.5.2 挂钩变量的选取标准49
2.5.3 《巴塞尔协议Ⅲ》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49
2.6 宏观审慎管理的有效性检验51
2.6.1 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的有效性51
2.6.2 宏观审慎监测指标的表现:基于家庭部门的实证分析53
2.7 小结57
第二篇 时间维度下的宏观审慎管理61
第3章 银行信贷顺周期性生成机制61
3.1 银行信贷顺周期性生成机制——供给因素61
3.1.1 资本监管视角62
3.1.2 商业银行风险资产配置视角68
3.2 银行信贷顺周期性生成机制——需求因素68
3.3 一个理论模型69
3.4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顺周期性研究实证分析72
3.4.1 资本调整行为对银行信贷的影响72
3.4.2 研究方法74
3.4.3 样本数据77
3.4.4 实证结果79
3.5 小结81
第4章 动态准备金制度83
4.1 相关文献综述83
4.2 动态准备金运行机制87
4.3 动态准备金银行信贷的影响——一个理论模型90
4.3.1 对银行经营行为的描述91
4.3.2 信贷市场与经济周期93
4.4 西班牙与秘鲁动态准备金体系的比较研究95
4.4.1 西班牙动态准备金实践95
4.4.2 秘鲁动态准备金实践99
4.4.3 西班牙与秘鲁实践比较101
4.5 动态准备金机制与相关会计问题协调的探讨105
4.5.1 从实际损失原则导向到期望损失原则导向105
4.5.2 披露问题与收入平滑问题108
4.5.3 税收与股利分配问题109
4.6 相关政策建议111
第5章 逆周期资本缓冲调控机制研究113
5.1 引言113
5.2 逆周期调控对银行风险资产配置的影响115
5.2.1 基本模型116
5.2.2 对模型结果的讨论117
5.3 《巴塞尔协议Ⅲ》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表现好吗——来自国际的证据119
5.4 逆周期调控应与本国国情结合——基于印度的分析123
5.5 中国逆周期调控实证分析126
5.5.1 中国经济失衡状态监测分析126
5.5.2 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计提128
5.6 小结132
第三篇 空间维度下的宏观审慎管理137
第6章 关联度与系统性风险137
6.1 研究背景137
6.2 关联度与系统性风险139
6.3 关联度视角下系统性风险测度的挑战146
6.3.1 估计银行间风险敞口矩阵——最大化熵方法146
6.3.2 建模的挑战——内生化违约损失率148
6.4 未来研究方向151
第7章 关联度视角下的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研究153
7.1 引言153
7.2 运用股票收益率测度系统性风险的理论基础155
7.3 数据和研究方法156
7.3.1 样本数据156
7.3.2 相关性研究159
7.3.3 CoVaR方法159
7.3.4 多元Garch模型Cholesky分解求解CoVaR164
7.4 实证结果167
7.4.1 相关性研究实证结果167
7.4.2 CoVaR实证研究结果169
7.5 小结及政策建议173
第8章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国际实践175
8.1 对“系统重要性”理解175
8.1.1 系统重要性的含义175
8.1.2 “系统重要性”决定因素177
8.2 “系统重要性”评估182
8.2.1 概述182
8.2.2 评估注意事项184
8.2.3 “系统重要性”定性评估185
8.2.4 “系统重要性”定量评估186
8.3 增强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损失吸收能力190
8.3.1 评估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高额损失吸收能力191
8.3.2 基本原则192
8.3.3 工具193
8.3.4 与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的融合193
8.3.5 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合作195
8.4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危机救助196
第四篇 宏观审慎管理总体实施201
第9章 宏观审慎管理机构设置研究201
9.1 我们需要宏观审慎管理主体201
9.2 相关研究综述203
9.3 宏观审慎管理机构设置基本框架205
9.3.1 监管目标206
9.3.2 机构设置206
9.3.3 任务、权力及工具206
9.3.4 透明性和问责机制207
9.3.5 独立性207
9.4 危机后国际上宏观审慎机构设置的趋势208
9.5 国际关于宏观审慎管理机构设置的实践209
9.5.1 机构架构的设立209
9.5.2 关于宏观审慎的授权210
9.5.3 有关宏观审慎的权力211
9.5.4 关于责任机制问题212
9.6 美国实施宏观审慎管理的现状212
9.6.1 实施概况212
9.6.2 美联储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角色214
9.7 欧洲国家宏观审慎管理机构设置实践216
9.8 对中国的政策建议218
第10章 宏观审慎管理总体实施221
10.1 宏观审慎管理实施原则221
10.1.1 系统性风险监测221
10.1.2 金融体系的关联度222
10.1.3 监管工具的开发222
10.1.4 信息共享223
10.1.5 实施机构223
10.1.6 权责分配223
10.1.7 与公众的交流224
10.2 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的时机选择225
10.2.1 系统性风险评估与宏观审慎管理的实施时机225
10.2.2 不同情境下的宏观审慎管理的实施226
10.2.3 监测指标体系构建228
10.3 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构建234
10.3.1 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构成234
10.3.2 我国构建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244
参考文献247
后记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