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分子细胞生物学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分子细胞生物学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22/31910189.jpg)
- HARVEYLODISH等原著;李少君等编译 著
- 出版社: 艺轩图书出版社
- ISBN:9576168031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973页
- 文件大小:134MB
- 文件页数:58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分子细胞生物学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下册533
Ⅳ 细胞的讯息传递533
13细胞表面的传讯533
13.1讯息分子与细胞表面受体534
动物体内作用于各种不同距离的讯息分子535
受体活化数量有限的讯息传递途径535
受体蛋白具配体结合及效应蛋白专一性536
讯息分子未必要活化所有受体才能达到最大的细胞反应537
细胞对外部讯息的敏感度是由表面受体的数量所决定538
利用结合实验侦测受体并决定其Kd值538
受体可利用亲和力技术纯化或是利用转殖基因表现539
13.2细胞内讯息传递541
为许多受体携带讯息的第二信使541
许多保守性细胞内蛋白在讯息传递中产生作用542
某些受体及讯息传递蛋白是区域性的543
适当的细胞反应必须依赖讯息途径的交互作用及调节544
13.3活化或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G蛋白偶合受体545
G蛋白的Ga次单元在活化态及未活化态之间循环546
肾上腺素可和数种不同的G蛋白偶合受体结合547
受体及偶合G蛋白关键的功能域已被辨识出来548
腺苷环化酶被不同的受体-配体复合体刺激及抑制549
cAMP活化的蛋白激酶A传达不同细胞内的各种反应550
肝糖代谢是由荷尔蒙引发的PKA活化所调节的550
讯息增幅往往发生在细胞表面受体的下游552
调节G蛋白偶合受体所传递讯息的几个机制553
锚蛋白将cAMP效应局限在特定的次细胞区域554
13.4调控离子通道的G蛋白偶合受体555
心脏毒蕈鹼乙醯胆鹼受体活化一个开启K+通道的G蛋白556
G1偶合受体是由光所活化的556
视紫红质活化后引发cGMP闸控的阳离子通道关闭558
杆细胞对周遭不同光线强度的适应560
13.5活化磷酯酶C的G蛋白偶合受体561
1,4,5-三磷酸肌醇触发钙离子从内质网的释放562
二醯甘油活化可调控许多蛋白质的蛋白激酶C563
外部讯息透过钙离子钙调蛋白复合体产生很多细胞反应563
透过cGMP活化的蛋白激酶G引起讯息诱导的血管平滑肌放松564
13.6由G蛋白偶合受体活化的基因转录565
分布在细胞膜的Tubby转录因子受到磷脂酶C活化的影响而释放565
CREB连结了与转录有关的cAMP讯息567
结合GPCR的阻断蛋白活化数个控制基因表现的激酶级联567
14控调基因活性的讯息传递途径571
14.1 TGFβ受体及其对Smad的直接活化574
TGFβ是由一个分泌性的不活化前驱物切割而成的574
TGFβ讯息受体具有丝胺酸苏胺酸激酶活性575
活化的第一型TGFβ受体磷酸化Smad转录因子575
致癌蛋白及I-Smads透过负回馈循环调控Smad讯息传递577
TGFβ传讯的丧失助长不正常的细胞增殖及恶性肿瘤化577
14.2细胞因子受体及JAK-STAT途径578
细胞因子受体及受体酪胺酸激酶共有许多讯息传递上的特征578
细胞因子影响许多类型细胞的发育580
所有细胞因子及其受体都具有相似的结构并活化相似的讯息途径581
体细胞遗传学研究显示JAK及STAT是必须的讯息传递蛋白582
与受体结合的JAK激酶活化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的STAT转录因子583
SH2及PTB域与磷酸酪胺酸残基周围序列结合584
细胞因子受体的讯息传递受负向讯息调节585
无法被减量调节的突变型红血球生成素受体会造成血球容积的上升586
14.3受体酪胺酸激酶及Ras的活化587
配体结合造成受体酪胺酸激酶的转磷酸化作用587
Ras,一个在活化及未活化态间循环的GTP酶阀蛋白588
一个连接蛋白及鸟苷酸交换因子将大多数活化的受体酪胺酸激酶与Ras连结起来589
果蝇的遗传学研究鉴定出受体酪胺酸激酶下游的重要讯息传递蛋白589
Sos蛋白和未活化的Ras结合造成构形变化以活化Ras591
14.4 MAP激酶途径592
讯息从活化态Ras传送到一个蛋白激酶级联593
MAP激酶调控了许多控制早期反应基因的转录因子活性595
在酵母菌配对讯息途径中利用了G蛋白偶合受体传递讯息至MAP激酶596
支架蛋白将真核细胞中多种MAP激酶途径分离开来597
14.5磷酸肌醇作为讯息传递者598
磷脂酶Cγ受到某些RTK及细胞因子受体的活化598
将PI-3激酶召集至受荷尔蒙刺激的受体造成蛋白激酶B的活化598
胰岛素受体透过PI-3激酶途径作用降低血糖600
活化的蛋白激酶B经由多个途径促进细胞存活600
PTEN磷酸酶终止PI-3激酶途径的讯息传递601
特定生长因子的受体通常和多重的讯息途径连结601
14.6牵涉到讯息诱导蛋白质切割的途径601
讯息引起胞质中抑制蛋白的分解而活化转录因子NF-kB602
Presenilin 1调节膜内蛋白分解以活化Notch受体603
14.7受体讯息传递的负向调控605
细胞表面受体的胞吞作用使细胞对许多荷尔蒙脱敏605
分泌性诱饵受体与荷尔蒙结合并防止受体活化606
15讯息整合与基因控制611
15.1用以建立一个讯息诱导反应综观的实验方法612
基因体分析显示出讯息与调节因子的基因在演化上具保守性与增生性613
原位杂合反应可在完整组织与通透化之胚胎中侦测转译改变614
DNA微阵列分析可同时估定多种基因表现614
蛋白质微阵列有希望成为监测包括蛋白质结合样式变化在内之细胞反应的工具615
以RNA干扰进行系统性的基因去活化615
15.2细胞对环境影响之反应617
整合多种第二信使以调控肝糖分解作用617
胰岛素与升糖素一起作用以维持血糖稳定618
氧气匮乏导致一系列细胞反应619
15.3级控调节因子的量调控细胞命运621
以梯度与递接机制操作诱导性讯息623
成形素控制了在果蝇发育早期的细胞命运624
卵母细胞及滤泡细胞间的交互讯息传递建立了果蝇初始的背腹模式627
核Dorsal与分泌讯息Decapentaplegic详细说明了腹部与背部细胞命运628
来自母体之Bicoid蛋白质的转录控制指定了胚胎的前端629
来自母体的转译抑制剂加强Biocoid参与的前后端分布630
类Toll型讯息传递在动植物中活化了一个古老的防御系统632
15.4不同转录因子结合形成的界限632
果蝇Gap基因在细胞宽带中转录而且调控其它细胞633
Gap蛋白质的组合主导了成对支配基因的转录634
母体与合子分节蛋白调控了同源框基因表现636
花发育亦需要受空间调控生产的转录因子637
15.5细胞外讯息造成的界限639
Wingless与Hedgehog两种分泌性蛋白在细胞化的果蝇胚胎体节内造出额外的界线639
Hedgehog讯息传递需要两个穿膜蛋白以缓解标的基因之抑制作用640
Wnt讯号启动一细胞内复合体之解体,释出—转录因子642
Hedgehog及转形生长因子β的梯度定义了神经管中的细胞种类643
细胞表面蛋白聚糖藉著某些途径影响讯息传递644
15.6相互诱导与横向抑制644
细胞表面之Ephrin配体及受体影响血管新生时的相互诱导644
保守之Notch讯息途径影响了横向抑制646
15.7讯息的整合与控制648
胜任能力决定于致使细胞对诱导性讯息有反应的细胞特质648
有些讯息可诱导多种细胞反应649
四肢发育赖于多重之细胞外讯息浓度整合650
讯息可由细胞内外之拮抗物缓冲651
Ⅴ 膜的运输657
16运送蛋白质到细胞膜与胞器657
16.1分泌蛋白易位横越内质网膜659
位于氮端的疏水性讯息序列使新生蛋白质标的前往内质网660
由两个水解鸟苷三磷酸的蛋白质起始共同转译的易位661
转译期间释放的能量用以驱使成长中的多肽链穿越易位子662
在酵母菌,有些分泌蛋白的转译后易位是由腺苷三磷酸的水解所驱动665
16.2蛋白质插入内质网膜666
在内质网上合成数种整合性蛋白的拓扑种类666
内部的停止—运输与讯息—固定序列决定单穿蛋白的拓扑种类667
多穿蛋白具有多个内部拓扑序列669
一种磷脂锚将某些细胞表面蛋白拴于膜上670
膜蛋白的拓朴序列通常可由其序列推导出来671
16.3在内质网内的蛋白质修饰,折叠与品管控制673
在粗内质网内添加预先形成好的N-linked寡糖于许多蛋白质上673
寡糖侧链或可促进糖蛋白的折叠与稳定674
蛋白质在内质网腔内形成与重组双硫键675
陪伴分子与其他内质网蛋白促进蛋白质的折叠与组合677
在内质网内不当折叠的蛋白质引发蛋白折叠催化剂的表现678
在内质网内未组合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通常会送往细胞质进行分解679
16.4细菌蛋白质的输出680
细胞质的SecA腺苷三磷酸将细菌多肽链经由易位子送往周质680
将细菌蛋白易位进入细胞外空间的许多机制681
病原菌可以透过第三类分泌构造将蛋白质注入动物细胞681
16.5将前往粒线体与叶绿体的蛋白质分类683
双性的氮端讯息序列导引蛋白进入粒线体基质684
粒线体蛋白的输入需要外膜的受体以及两道膜的易位子684
嵌合蛋白的研究阐述粒线体输入的重要特征686
输入蛋白质进入粒线体所需的三种能量来源686
多种讯息与途径标的蛋白前往粒线体的次区隔空间687
叶绿体间质蛋白的标的与粒线体基质蛋白的输入相似691
标的前往类囊体的蛋白是透过与跨越细菌内膜之易位相关的机制691
16.6过氧化体蛋白的分类693
细胞质中的受体将碳端具有SKL序列的蛋白质送往过氧化体基质693
过氧化体基质蛋白及膜蛋白是以不同机制纳入的694
17囊泡运输、分泌以及胞吞作用701
17.1研究分泌途径所应用的技术703
于活细胞中可分析透过分泌途径的蛋白质运输703
突变酵母菌株决定囊泡运输主要阶段与其诸多组成705
不需细胞之运输实验可详细研究囊泡运输的个别步骤706
17.2囊泡运输的分子机制707
一蛋白套组可驱使货物分子的筛选与囊泡的形成708
一组保守的GTP酶阀蛋白质控制不同囊泡外套之组合709
货物蛋白之标的序列使专一之分子与外套蛋白接触710
Rab GTP酶控制囊泡在标的膜上之靠接711
SNARE蛋白之配对组影响了囊泡与标的膜的融合712
膜融合后的SNARE分离由ATP水解驱动713
病毒被膜蛋白之构型改变触动膜融合713
17.3分泌途径早期阶段的囊泡运输715
COP Ⅱ囊泡可调停从内质网到高基氏体间的运输716
COP Ⅰ囊泡调节高基氏体内与从高基氏体到内质网的逆行运输716
藉由扁囊进行穿过高基氏体的顺行运输718
17.4分泌途径晚期阶段的蛋白质分类及加工719
有网格蛋白和/或衔接蛋白的外套囊泡影响几个运输步骤720
网格蛋白囊泡之掐出需要发动蛋白721
甘露糖6-磷酸残基会将可溶性蛋白带进溶酶体中721
研究溶酶体储存疾病发现溶酶体分类途径的主要组成物723
反式高基氏体内蛋白质聚结可能是作用于将蛋白分类到调控分泌囊泡724
有些蛋白质离开反式高基氏体后会经历蛋白水解之过程724
有些途径会将膜蛋白分派至极化细胞之顶端或底侧端726
17.5受体中介的胞吞作用及内生性蛋白质的分类727
低密度脂蛋白和其它配体的受体含有分类讯息可将其导向胞吞作用729
晚期内体之酸性pH值导致大部分受体—配体复合物分解730
以胞吞途径运送铁至细胞时,内体中的受体—运铁蛋白复合体无须解离731
特化之囊泡运送细胞组成物至溶酶体以进行降解732
反转录酶从细胞膜出芽的步骤与多囊泡内体的形成类似733
转胞吞作用可移动某些被胞吞之配体,协助他们越过一层表皮细胞735
17.6突触囊泡的功能与形成735
带有神经传导物质之突触囊泡位于细胞膜附近736
钙结合蛋白调控突触囊泡与细胞膜之融合736
缺少发动蛋白的果蝇突变株无法回收突触囊泡738
18脂质的代谢及运输743
18.1磷脂及神经鞘脂:合成及细胞内的移动745
脂肪酸是磷脂及其它膜上成分的前驱物745
未酯化的脂肪酸与小胞质蛋白结合在细胞内移动746
将脂肪酸纳入膜脂质的作用主要发生在胞器的膜上747
翻转酶将膜上的磷脂由其中一叶移动到另一叶748
18.2胆固醇:一种多功能的膜脂质750
胆固醇由位于细胞质及内质网膜上的酵素合成751
许多生物活性分子都是由胆固醇及其生合成前驱物所制造的752
胆固醇及磷脂在胞器间的运输是一个不包含高基氏体的机制752
18.3脂质在细胞的输入及输出754
细胞表面的运输蛋白帮助脂肪酸通过细胞膜755
细胞透过ABC蛋白进行的磷脂及胆固醇输出755
脂质可以利用一群定义明确的脂蛋白复合体来输入或输出757
脂蛋白是在内质网中制造,透过分泌途径输出,并在循环系统中重塑758
细胞利用了数个由蛋白质所参与的机制输入脂蛋白脂质759
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分析揭露了受体参与的LDL粒子胞吞作用途径760
脂蛋白中的胆固醇酯可由SR-BI选择性地吸收762
18.4细胞脂质代谢的回馈调控763
内质网到高基氏体的运输以及转录因子SREBP受到蛋白分解活化所控制的活性764
多重SREBP调控了多个脂质代谢蛋白的表现765
核受体超家族的成员协助了细胞及全身的脂质调控766
18.5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中风的细胞生物学研究767
动脉硬化的早期阶段来自于动脉的发炎现象及胆固醇进入动脉血管壁细胞768
因动脉粥样硬化而阻断血流导致心脏病及中风769
LDL(坏胆固醇)藉由一个不需LDLR的吸收引起泡沫细胞的形成770
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的反转运过程减缓动脉粥状硬化770
两种动脉粥状硬化的治疗方式是根据SREBP-调控细胞内胆固醇代谢原理而设计771
Ⅵ 细胞骨架779
19微细丝与中间丝779
19.1肌动蛋白的结构780
肌动蛋白是一种古老的,含量丰富又具高度保留性的蛋白质780
G-型肌动蛋白单元体会聚合成长的螺旋状F-型肌动蛋白多聚体781
F-型肌动蛋白具有结构性和功能性的极性782
CH-区域和其他蛋白质会将微细丝组织成束状和丝网状782
19.2肌动蛋白聚合的动力学784
肌动蛋白在试管内的聚合作用分为三阶段784
肌动蛋白细丝(+)端增生的速度大于(-)端785
一些毒性物质会扰乱肌动蛋白单元体786
与G-型肌动蛋白结合的蛋白质可调控肌动蛋白的聚合作用786
与细丝结合的分裂蛋白创造一个新的肌动蛋白端787
加帽的肌动蛋白可以稳定F-型的肌动蛋白788
Arp2/3复合体会聚合成枝状细丝788
源自于肌动蛋白聚合作用的细胞内运动和细胞型态的改变789
19.3肌凝蛋白产生的细胞运动791
肌凝蛋白是机械化学运动蛋白中的一个大型超家族791
肌凝蛋白的头部区会以不连续的步伐沿著肌动蛋白细丝移动793
肌凝蛋白包覆的囊泡会被肌动蛋白细丝所吸引794
非肌肉细胞中肌动蛋白和肌凝蛋白Ⅱ会构成收缩束796
在骨骼肌收缩的时候,有组织的粗肌丝和细肌丝会相互滑过797
骨骼肌的收缩是靠二价钙离子和肌动结合蛋白来调节798
平滑肌和非肌肉细胞的收缩是倚靠肌凝蛋白机制来调控799
19.4细胞的运动800
细胞运动以细胞的黏附力来协调力量产生801
阿米巴运动必需有可回复性的胶态-液胶态过度状态的肌动蛋白网络系统803
各种外在讯息和讯息途径协同的结果致使细胞迁移803
19.5中间丝805
中间丝与其他细胞骨架纤维的不同在于稳定性、大小和结构806
中间丝的蛋白是根据他们所构成的特定组织来作分类806
所有中间丝蛋白都具有保存核心区域并组成相似的细丝808
中间丝是动态的809
有多种蛋白质能使中间丝彼此交叉连结并且与其他细胞结构结合810
中间丝网络形成各式各样的支持结构并且会连接到细胞的膜810
角蛋白网络瓦解将产生空泡811
20微小管817
20.1微小管的组成及动态作用818
微小管的壁是由微管蛋白次单元的异源二聚体所组成819
微小管的聚合和拆卸优先发生在(+)端820
动态的不稳定性是微小管的内生性特点822
许多的蛋白可调控微小管的动态和与其他结构交叉连结823
秋水仙素和其他种药物会使微小管的动态失去作用825
微小管组织中心定大部分微小管的方向而且决定细胞的极性825
γ-微管蛋白环状复合体成为微管蛋白次单元聚合作用的核827
细胞质内的胞器和囊泡是靠微小管来组织的828
20.2驱动蛋白和动力蛋白为运动的动力829
沿著微小管的轴突运输是双向的829
轴突囊泡顺向运输动力靠的是驱动蛋白831
大部分的驱动蛋白是前进的(+)端引导运动蛋白832
细胞质液的动力蛋白是(-)端引导运动,它结合货物是藉由动力蛋白激活蛋白833
多样的运动蛋白有时会移动相同的货物834
真核细胞的纤毛和鞭毛以双联微小管作核心,以纤毛轴丝的动力蛋白作点缀835
纤毛和鞭毛拍动的产生,是由外部双联微小管滑动来控制837
20.3有丝分裂时微小管的动态与运动蛋白838
有丝分裂细胞器是一个分开染色体的微小管机器839
动粒是一个以著丝点为基本的蛋白复合体,它可帮助抓住和运输染色体841
复制的中心体会于有丝分裂的前期排列和开始分离841
有丝分裂中期的纺锤体形成需要运动蛋白和动态的微小管843
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分开并会使纺锤体加长845
在细胞质分离时微小管和微细丝会协同工作847
在有丝分裂时植物细胞会再组织它们的微小管并建立一个新的细胞壁848
Ⅶ 细胞周期和细胞生长调控853
21真核细胞的细胞周期调控853
21.1细胞周期及其控制之概观854
细胞周期是使细胞进行复制之有秩序的连续事件854
调控蛋白质磷酸化作用和降级作用来控制细胞周期的进行855
已经使用不同的实验系统来辨识和分离细胞周期控制蛋白856
21.2卵母细胞、卵子和早期胚胎的生化研究858
成熟促进因子会刺激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成熟作用和体细胞的有丝分裂859
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蛋白首先是从早期的海胆胚胎鉴别出860
在爪蟾的卵子萃取物中,细胞周期蛋白B的层级和有丝分裂促进因子的激酶活性一起改变861
后期促进复合体会控制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蛋白降解并从有丝分裂离开862
21.3分裂酵母菌的遗传学研究864
在分裂酵母菌中一高度保留的类似MPF的复合体控制著进入有丝分裂865
CDK次单元的磷酸化作用调节MPF的激酶活性865
藉由细胞周期蛋白结合和磷酸化作用诱导型态的改变促进MPF的活性866
其它的机制也利用调控MPF的机制控制进入有丝分裂867
21.4调控有丝分裂事件的分子机制868
核纤层蛋白和其他蛋白质的磷酸化作用会促进早期有丝分裂事件869
姊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开始了后期870
磷酸酶活性在不受约束且遵循既定程序下会协助核被膜和细胞骨架进行重组873
21.5啤酒酵母菌的遗传学研究874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对于啤酒酵母菌能否进入合成期是个很重要的因子874
有三种细胞间期G1的细胞周期蛋白会和啤酒酵母菌的CDK结合形成合成期促进因子875
合成期抑制剂的降解会驱动DNA复制作用的进行878
在不同的细胞周期时期,复合的细胞周期蛋白会管控啤酒酵母菌CDK的激酶活性878
细胞周期基因14磷酸酶会促使细胞离开有丝分裂期879
在细胞周期间每一个起点的复制作用只会被抑制一次879
21.6哺乳动物细胞的细胞周期调控881
哺乳动物的限制点类似于酵母菌细胞中的START882
各种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与细胞周期蛋白调控了哺乳动物细胞如何通过细胞周期883
两种类别的基因受控管的表现使G0期的哺乳类细胞进入细胞周期883
通过限制点端赖抑癌蛋白Rb的磷酸化与否884
DNA合成需细胞周期蛋白A,进入有丝分裂则需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885
两种类型的细胞周期蛋白-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负责哺乳类的细胞周期调控886
21.7细胞周期调控作用中的检查点886
未复制DNA的存在阻止细胞进入有丝分裂888
有丝分裂纺锤体不适当的组合会阻止细胞进入后期888
子代染色体的正确分离受到有丝分裂终止网路的监控888
带有受损DNA的细胞,其细胞周期的停止须依靠肿瘤抑制蛋白889
21.8减数分裂:细胞分裂的一种特殊型式890
减数分裂专一性的Ime2及对G1细胞周期蛋白的压抑防止DNA在第二次有丝分裂时复制890
互换及减数分裂专一性的Rec8在第一次减数分裂中特化的染色体分离过程是必须的891
22细胞的出生、系谱及死亡899
22.1细胞的出生900
干细胞衍生出的干细胞和分化的细胞900
培养的胚胎干细胞能分化成为不同种类的细胞901
靠著干细胞群的协助,组织得以维持902
在发展的过程中,细胞的命运将逐渐受到限制906
目前所知C.elegans完整的细胞系谱907
异源突变提供了控制细胞系谱的线索908
22.2酵母菌中细胞种类的特异性910
在MAT基因座解码的转录因子在MCM1的协助下使细胞成为特定的种类910
MCM1及α1-MCM1复合体活化基因的转录911
α2-MCM1及α2-a1复合体会抑制转录912
外激素诱导α和a细胞配对形成第三种细胞种类912
22.3肌肉的特异性和分化913
胚胎原椎所形成骨骼肌的先驱细胞,肌纤维母细胞914
在培养的纤维原细胞研究中最早发现的肌生成基因914
肌肉调节因子MRFs和肌细胞促进因子MEFs共同作用给予肌生成的专一性915
肌纤维母细胞的终极分化是受正向和反向控制的916
细胞与细胞间的讯息对肌肉细胞命运的决定和肌纤维母细胞的迁移都是很重要的917
bHLH调节蛋白质的功能是创造其他的组织918
22.4不对称性细胞分裂的调控919
酵母菌细胞交配类型的转变取决于不对称性细胞分裂920
果蝇重要的不对称性调节蛋白质位于分裂神经母细胞相对的两端921
有丝分裂纺锤丝的方向和细胞质中的细胞不对称因子是有关联923
22.5细胞死亡及其调节924
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发生在细胞凋亡的过程924
Neurotrophin促进神经细胞的存活925
一个细胞凋亡路径中阶梯式半胱胺醯基-天门冬酸蛋白酶的功能927
在缺乏滋养因子时,前细胞凋亡的调控物会允许半胱胺醯基-天门冬酸蛋白酶的活化928
部分的滋养因子会诱导前细胞凋亡调控物的不活化929
肿瘤坏死因子和相关的死亡讯息以活化半胱胺醯基-天门冬酸蛋白酶方式促进细胞的谋杀930
23癌症935
23.1肿瘤细胞和癌症的开端936
转移的肿瘤细胞会入侵和能散布的936
癌症通常开始于增生的细胞937
肿瘤的生长是需要新血管的形成938
培养的细胞可能转化成为肿瘤细胞939
诱导癌症的多重命中模式被许多路线的证据所证实940
连续的致癌基因突变可以在结肠癌中被追踪到941
23.2癌症的基因根据943
转化原致癌基因成为致癌基因的获得功能的突变944
造成癌症的病毒具有致癌基因或是活化了细胞的原致癌基因945
在肿瘤抑制基因的丧失功能的突变是致癌基因的946
肿瘤抑制基因遗传的突变增加了癌症的危险性946
控制发育的讯息路径的异常与许多的癌症有关948
DNA微阵列分析的表现型态可显示肿瘤细胞间细致的差异950
23.3生长促进蛋白质得致癌基因的突变951
在缺乏外在生成因子时致癌基因受体可促进增殖951
生长因子受体的病毒活化物作用是个致癌蛋白953
许多致癌基因转码出持续活化的讯息传导蛋白953
核的转录因子不适当的产生可导致转化作用955
23.4突变所造成生长抑制和细胞周期控制的丧失956
促进不受调节的G1到S时期推移的突变是致癌基因性的957
丧失功能的突变影响了染色质重整蛋白质对肿瘤有所贡献958
p53的丧失废除了DNA-缺损的检查点958
细胞凋亡的基因功能可当作是原癌基因或是肿瘤抑制基因960
细胞周期检查点的失败也会导致肿瘤细胞的非整倍体961
23.5致癌物的角色和癌症去氧核醣核酸的修复961
DNA聚合酶所引入的拷贝错误,同样将其修正962
DNA的化学伤害能导致突变963
某些致癌物与特定癌症有关连963
在DNA切补修复系统的高忠诚度丧失的状况下会导致癌症964
鹼基切补是用来修复受损的鹼基和单一鹼基的错误配对965
丧失了错误配对切补修复会导致结肠和其他癌症965
经由一个因遗传因素导致皮肤癌的著色性乾皮病研究来说明核苷酸的切补修复966
两个系统在DNA双股断裂的修复967
端粒酶的表现对癌细胞不减的贡献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