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明论 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与前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孙进己,干志耿著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720707593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51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474页
- 主题词:世界史:文化史-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文明论 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与前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导言1
一、本书总的构思1
二、本书中自以为创新之处2
三、本书尚存在的问题6
第一章 文明的概念9
第一节 文明的语源和定义9
一、“文明”一词的语源9
二、不同学者对文明含义的不同提法10
三、我们对文明的看法12
第二节 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及自身达到一定进步程度的积极成果的总和13
一、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社会、自身所取得的成果13
二、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及自身创造的积极成果14
三、文明是一切积极成果发展到一定进步程度的产物14
第三节 文明是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15
一、文明与文化的联系与区别15
二、文明是文化发展高级阶段的产物16
三、文明是人类争取发展的斗争17
第四节 文明指各个时期各个群体的不同类型17
一、文明的共性和个性18
二、文明的基本单位是内部具有最大共性的民族18
三、各地区、国家、民族文明的具体内容19
第五节 文明是一定时期确定制度行为的标准20
一、以文明作为评价某种制度和行为的标尺21
二、文明标准随时间环境而不同21
三、文明这种标尺变化的三种类型22
第二章 文明的内涵(上)——物质文明24
第一节 物质文明的属性24
一、物质文明具有物质性24
二、物质文明具有人造性25
三、物质文明具有相对持久性25
第二节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互相渗透互相转化26
一、两个文明产生于同一过程26
二、两个文明存在的形态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27
三、两个文明同时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27
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互相转化28
第三节 生产方式是物质文明的一部分29
一、生产方式是文明产生的基础29
二、生产方式是物质文明的一部分30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31
第四节 物质产品是物质文明的表现形式32
一、物质产品是物质文明的主要表现形式32
二、物质产品的形成渠道32
三、精神文明产品的物质化,物质文明产品的精神化34
第五节 一切政治、文化设施都是物质文明35
一、政治设施是物质文明的一部分35
二、政治设施不应混入政治制度中36
三、文化设施也属物质文明36
第六节 精神文明的生产工具及物质产品都属物质文明37
一、精神文明的生产工具是物质文明的一部分37
二、精神文明的物质产品属物质文明37
三、文明越发展,精神文明的工具和产品越物质化38
第三章 文明的内涵(下)——精神文明39
第一节 科学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柱39
一、科学的性质和作用39
二、科学和技术、生产的辩证关系40
三、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42
第二节 艺术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42
一、艺术的性质和功能42
二、科学和艺术的统一性与差异性44
三、艺术的科学化45
第三节 思想、理想是精神文明的灵魂46
一、思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和态度,指挥着人的行动47
二、理想是一种特殊的思想,具有强烈的长远的目的性48
三、理性是随着文明发展的人类特有的产物49
第四节 道德与情感在文明中的地位49
一、情感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就之一49
二、文明发展最大限度满足人的一切合理欲望50
三、道德是历史上形成的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51
第五节 习俗与礼仪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52
一、习俗的性质52
二、习俗的分类53
三、礼仪也是精神文明内容之一54
第六节 教育是传承人类文明的手段55
一、历史上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55
二、当前教育的基本矛盾56
三、教育的信息化57
第七节 宗教在精神文明中的特殊地位58
一、宗教的产生58
二、宗教的特点和本质58
三、宗教的功能59
四、宗教的消亡60
第八节 政治文明等制度文明是精神文明的一种61
一、制度文明是精神文明的一种61
二、制度文明的三种类型63
三、政治制度文明的形成和发展63
第四章 对人类文明以往分类的讨论65
第一节 人类文明是个多面体,可有多种分类65
一、文明是一个多面体65
二、不同分类不能相混65
三、我们的基本看法66
第二节 按地域、国家、民族对文明分类67
一、分为两大文明68
二、按国家把世界文明划分为八至十个68
三、这种分类的主要缺点70
第三节 按时代将文明分类71
一、古代文明71
二、中世纪文明71
三、近代文明72
第四节 从各文明的承继关系分类72
一、汤因比等人的分类73
二、我们对各文明继承关系的分类73
三、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的归类74
第五节 从各文明的相互影响进行分类75
一、汤因比等人的划分75
二、我们对他们观点的评价77
二、我们把文明分为中心、近亲、远亲、独立四类78
第五章 人类文明的新分类80
第一节 从社会经济类型对文明分类80
一、从经济类型对文明分类80
二、牧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关系82
三、对海洋文明、农业文明、牧业文明的划分83
第二节 按社会形态和生产力分类84
一、按生产关系(即社会形态)分类84
二、按生产力分类84
三、不能把生产关系分类和用生产力分类强行套在一起85
第三节 从国家、民族、国际关系分类85
一、按国家的不同性质分类86
二、按民族的不同性质分类86
三、按国际关系在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体系分类87
第四节 从各国文明发展的不同模式分类88
一、以往对不同模式文明的一些提法88
二、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多种模式88
三、对开展这一分类研究的设想89
第五节 用各种文化领域的差异来划分89
一、用宗教来划分文明90
二、用教育来划分文明90
三、用其他文化差别对文明分类91
第六章 实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上)——实践的作用92
第一节 以往对文明发展动力的研究92
一、远古及近世对文明发展动力的看法92
二、我国学术界对文明发展动力的几次讨论92
三、我国几代领导人对实践是动力的论述93
第二节 社会诸矛盾产生于实践并通过实践起作用95
一、社会矛盾通过实践起作用96
二、社会诸矛盾产生于实践96
三、矛盾和实践的辩证关系97
第三节 人们的物质利益和需求产生于实践97
一、人们的物质利益产生于实践98
二、物质生活发展需要不同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98
三、物质利益通过实践才能起作用99
第四节 科学技术产生于实践,求知欲、好奇心都产生于实践99
一、科学技术产生于实践100
二、求知欲、好奇心产生于实践100
三、创新的源泉来自实践101
第五节 实践是思想、道德、信念产生的基础102
一、近年来人们对思想、道德、信念作用的强调102
二、实践是思想、道德、信念产生的基础103
三、思想、道德、信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起作用103
第七章 实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下)——实践的本质105
第一节 实践是人们接触、认识、改造世界活动的总和105
一、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手段105
二、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唯一手段106
三、实践是人们检验和发展认识并进一步改造世界的手段107
第二节 实践是多种形式实践的有机整体107
一、人类的实践多种多样108
二、人类的所有实践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互相依存不能或缺的109
三、人类各种实践的作用有基本从属之别、主次大小之分109
第三节 实践是人类总体的实践112
一、所有人都参与了创造历史112
二、代表先进生产力者推动生产发展&113
三、代表先进文化者的积极作用113
四、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践是最根本的实践114
五、群众和英雄在实践中的作用114
第四节 实践是人们的目的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115
一、人类实践的目的性115
二、目的性是客观规律性存在的反映116
三、文明的发展是人类目的逐渐符合客观规律的过程117
第五节 人类能创造文明就因为能改造旧规律创造新规律118
一、人类改造旧规律,创造新规律是可能的118
二、承认人能改造、创造客观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20
三、人类改造和创造规律必须认识规律发展的一切可能120
第八章 劳动是文明形成、发展的基础(上)122
第一节 文明存在发展的基础是个人和公共必要劳动122
一、文明存在的基础是个人必要劳动122
二、文明发展的基础是公共必要劳动123
三、阶级社会中公共必要劳动为剥削阶级所掌握124
第二节 活劳动的物化和转化为科学技术是文明发展的前提125
一、活劳动转化为物化劳动是文明积累的前提125
二、活劳动转化为科学技术是文明发展的前提126
三、活劳动、物化劳动、科学技术都创造价值127
第三节 劳动从简单到复杂是文明发展的过程127
一、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127
二、不同时期劳动力的价值不同128
三、劳动生产力提高创造更高的价值129
第四节 文明是创新劳动和重复劳动的共同创造132
一、人类文明是创新劳动和重复劳动共同创造的132
二、创新劳动的特点132
三、创新劳动对剩余价值的创造133
四、创新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都归社会所有134
第五节 劳动从集体到个体再到集体的过程是文明形成发展的过程135
一、劳动从集体到个体是文明形成的过程135
二、文明的发展使个体生产又发展到集体生产136
三、集体劳动代替个体劳动又促进了文明向更高发展136
第九章 劳动是文明形成、发展的基础(下)137
第一节 文明随劳动分工的发展而形成发展137
一、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是劳动分工发展的过程137
二、劳动分工的作用137
三、劳动分工的发展前途138
第二节 文明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共同创造的138
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共同创造两个文明138
二、精神劳动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139
三、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其他劳动的关系140
第三节 文明的发展是体脑分离到结合的过程140
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140
二、脑力劳动创造价值141
三、体脑差别的消失142
第四节 文明的发展过程是劳动从强制到自愿的过程142
一、强制劳动产生的必然性142
二、强制劳动的发展143
三、强制劳动转化为自觉劳动143
第五节 文明是有效劳动创造的144
一、何谓有效劳动?何谓无效劳动?144
二、无效劳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146
三、如何防止无效劳动的产生146
第十章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上)——科学技术的作用和性质147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作用147
一、科技随着生产力发展而日益发挥更大作用147
二、科技对人类改造社会有重大作用148
三、科技对改造人类本身也有重大作用149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三个层次149
一、科学技术三个层次的形成150
二、科学技术三个层次的不同内涵150
三、科学技术三个层次的不同结构151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三个形态151
一、科技的物化形态151
二、科技的技能形态152
三、科技的知识形态152
四、科技三种形态的互相转化153
第四节 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153
一、人造自然与天然自然153
二、技术科学和自然科学154
三、技术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异同154
第五节 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155
一、人造自然与人造社会155
二、社会科学的不同层次155
三、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156
第六节 科技的传承、传播与创新157
一、科学技术的传承157
二、科学技术的传播157
三、科技的传承、传播与创新158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下)——科学技术的发展159
第一节 科技发展的条件159
一、科技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59
二、生产对科技发展的影响160
三、政治、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影响160
第二节 科技发展的途径161
一、生产经验的积累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161
二、学习吸收他人的经验促进科技发展162
三、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促进科技发展162
第三节 科技史的分期163
一、以生产工具的发展为基本线索163
二、以能源的发展作标志163
三、以加工对象、加工方式划分164
四、其他分期方法164
第四节 牧业、农业、工业三大文明的科技发展特点165
一、牧业文明的科技发展状况及特点165
二、农业文明的科技发展状况及特点166
三、工业文明的科技发展状况及特点167
第五节 生态文明是文明高度发展的表现168
一、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的一种168
二、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在资本主义时代168
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才能实现的一种文明169
第六节 生态文明的科技发展特点170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170
二、生态平衡是以人为主实现人造自然的平衡170
三、不同科技发展层次上的可持续发展171
四、实现生态文明的三种态度的不同对策171
第十二章 文明的形成发展是人类群体的巩固扩大过程173
第一节 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是人类群体巩固扩大的过程173
一、文明的形成发展依靠群体的巩固扩大173
二、人类群体的发展过程174
三、人类创造各种制度以巩固扩大群体175
第二节 人类文明随着人类群体最初的扩大而形成175
一、分工使群体巩固扩大176
二、人类巩固扩大群体的最初制度177
三、城邦文明是一种过渡文明177
第三节 王国——小民族文明178
一、王国—小民族文明的形成178
二、维系新群体的手段179
三、民族是王国文明的实体180
第四节 帝国——大民族文明180
一、帝国——大民族文明的形成180
二、帝国文明的主体是大民族的文明182
三、帝国和大民族文明的发展182
第五节 近代民族和单一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文明的发展183
一、近代资本主义民族的形成183
二、单一民族国家的形成183
三、在文明发展中民族的发展趋势184
第十三章 群体间联系的加强对文明发展的作用185
第一节 从城邦、部族间的交流到王国民族间的交流185
一、城邦和部族间联系的发展促进了文明的形成185
二、各王国、各民族文明之间的交流186
三、王国和民族之间联系的发展186
第二节 册封朝贡体制文明186
一、朝贡册封文明的形成、发展187
二、朝贡册封体制文明的作用及瓦解187
三、东西文明的对话188
第三节 资本主义殖民体制文明189
一、殖民体制文明的产生189
二、殖民体制文明的特点189
三、殖民体制的瓦解190
四、殖民体制以外的各国联系190
第四节 经济文化圈文明和共同体文明的形成191
一、新的经济文化圈文明的形成191
二、文明的冲突不会引起世界的分裂192
三、共同体文明在西欧的出现193
四、共同体文明以区域性经济一体化为基础193
第五节 全球化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195
一、全球化文明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195
二、全球文明是几大文明互相冲击交流的结果196
三、全球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196
第十四章 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规律(上)198
第一节 人类文明的总规律制约和体现在具体规律中198
一、世界具有普遍的规律199
二、人类文明存在各种发展规律199
三、认识人类文明发展总规律的重要意义200
第二节 文明的发展是实践目的和客观规律统一的过程201
一、人类活动目的和客观规律统一是一个逐渐的过程201
二、人类认识一切目的必须符合客观规律这总规律的过程202
三、人类改造自然、社会、自身的过程实际是人类创造新规律的过程203
四、人类创新能力产生的基础203
第三节 人类总体的全方位的实践是文明发展的总动力204
一、人类的实践包括各方面的实践204
二、实践是人类总体的实践,动力是全体人类的合力205
三、认识人类全方位的总体的实践是文明发展动力的重要意义205
第四节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是人类文明的总规律206
一、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206
二、这一规律长期被忽视206
三、怎样正确利用和改造这一规律207
第五节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互相渗透、转化、促进208
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互相渗透互相转化208
二、物质文明在两个文明的发展中起着前导作用209
三、人类对这一总规律的认识是个逐步的过程209
第六节 正确处理个人和公共必要劳动是发展文明的保证210
一、人类文明存在发展的基础是个人必要劳动和公共必要劳动210
二、强制劳动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所必需211
三、正确处理个人必要劳动和公共必要劳动关系的重要意义212
第七节 文明发展是人类劳动复杂化的过程212
一、复杂劳动创造更多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客观规律212
二、复杂劳动的实质是劳动中科技含量的提高213
三、自觉认识劳动复杂化是文明发展的保证这一总规律213
第十五章 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规律(下)215
第一节 文明通过创造、积累、吸收加速向前发展215
一、人类文明通过创造、积累、吸收而不断发展215
二、先进文明必然战胜落后文明216
三、人类文明不断加速发展216
第二节 人类文明的发展必然消灭野蛮残余217
一、人类文明的发展将消灭野蛮残余217
二、历史证明人类在不断战胜野蛮218
三、当前的道德败坏是即将消灭的野蛮残余的垂死挣扎219
第三节 阶级社会各国文明的危机、衰落、再繁荣221
一、阶级社会中文明从繁荣、危机、衰落到再繁荣221
二、阶级社会中文明危机形成的原因221
三、新的更高的文明繁荣必然代替文明的衰落223
第四节 对抗促使进步是阶级社会文明的规律223
一、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规律223
二、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对抗性的224
三、对抗和非对抗的互相转化224
第五节 文明发展不平衡、先进带动落后,落后赶上先进225
一、文明发展的不平衡225
二、先进文明必然带动落后文明发展226
三、落后文明赶上先进文明的两种不同方式227
第六节 不同人群间文明的差异是文明丰富发展的源泉228
一、不同人群文明的差异229
二、文明差异的不同表现形式229
三、文明的差异一般不会发展为对抗性矛盾230
第七节 人类群体的不断扩大促进文明的发展231
一、人类群体的不断扩大和加强联系促进文明不断发展231
二、从群体的合并逐步转为国际关系的发展232
三、认识这一规律的重要意义233
第十六章 文明的起源和萌芽234
第一节 文明起源和萌芽形成的关系234
一、文明起源和萌芽形成的关系234
二、文明的萌芽时期和文明的形成时期235
三、文明的形成过程及形成时期237
第二节 创建完整的科学的文明萌芽形成理论239
一、对恩格斯创立的文明形成理论的评价239
二、发展恩格斯的文明形成理论239
三、关键在于认真研究总结世界各国文明形成的历史240
第三节 文明萌芽的生产力标志240
一、人类制作工具是文明萌芽的起点241
二、火的应用和人工取火是人类文明萌芽的重大进步241
三、弓箭的发明又使狩猎发展起来242
四、定居村落的萌芽242
第四节 文明萌芽的生产关系标志242
一、血缘家族时的生产关系243
二、普那路亚家族时的生产关系243
三、氏族制时的生产关系244
第五节 文明萌芽在社会文化领域的标志244
一、氏族权力机构的形成和文明萌芽245
二、技术和艺术的萌芽245
三、道德和宗教的萌芽246
第六节 文明起源的多源246
一、文明起源的多源246
二、东亚地区文明的多源247
三、欧洲及西亚、北非文明的多源248
第十七章 人类文明的形成过程249
第一节 对国内外所说文明要素的讨论249
一、三要素说249
二、四要素说、五要素说250
三、以国家为文明形成的单一标志说254
第二节 文明形成的生产力标志257
一、分工的发展,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商业的产生257
二、生产工具的改进,石器到黄铜、青铜器的产生259
三、从集体生产过渡到个体生产260
第三节 文明形成的生产关系标志261
一、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变261
二、部落所有制向公社所有制和国有制的转变261
三、奴隶的产生并为小家庭所有263
四、贫富的分化264
第四节 文明形成的上层建筑标志264
一、部落的公共权力转变为城邦的统治权力265
二、从部落向部族、民族的过渡266
三、城市的产生267
四、公社的发展267
第五节 文明形成的意识形态标志268
一、文字的产生及应用269
二、文学的产生269
三、艺术的产生270
四、技术知识的形成271
第六节 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时期271
一、野蛮向文明过渡时期的生产力特点271
二、从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时期的生产关系特征272
三、野蛮向文明过渡时期的上层建筑标志274
四、野蛮向文明过渡时期的意识形态特点274
五、野蛮向文明过渡时期的历史地位275
第十八章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分期278
第一节 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278
一、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278
二、文明发展的多模式和在根本上的同一性279
三、人类文明发展道路是文明总体的发展280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发展史的理论280
一、马克思主义的文明发展理论281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理论的形成283
三、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285
第三节 马克思的另一种分期288
一、马克思的另一种分期288
二、历史的验证288
三、这一分期在未来的运用292
第四节 斯大林的五种生产方式理论292
一、近年来对斯大林的五种生产方式的批判292
二、斯大林五种生产方式再认识293
三、目前的两种倾向294
第五节 近年学者对文明发展史及分期的研究295
一、斯宾格勒、汤因比等人的文明发展观295
二、雅斯贝尔斯、岸根卓郎对文明的分期297
三、伊东俊太郎、麦克高希对文明发展的看法298
四、钱学森等人对文明的看法300
第六节 人类文明总的分期301
一、人类文明时期之始和人类文明史之始的区别301
二、人类文明时期之终302
三、不能把社会主义文明和三种私有制文明并列分期303
第十九章 人类文明初期各阶段的标志305
第一节 文明初期分期的生产力标志305
一、三个阶段生产力的水平不同305
二、每个阶段前后生产力水平不同306
三、各阶段生产力标志的一些具体问题307
四、各时期生产力的基本差别310
第二节 文明初期生产关系标志之一——奴隶制时代诸形态311
一、残余到奴隶制时代的诸形态311
二、奴隶制时代本身的几种形态318
三、封建制形态在奴隶时代的出现322
四、奴隶制时代的主要形态323
第三节 文明初期生产关系标志之二——封建制时代诸形态324
一、残余的诸形态324
二、封建制时代本身的形态327
三、向资本主义过渡诸形态330
四、农奴制时代的主要形态333
第四节 文明初期生产关系标志之三——资本主义时代诸形态333
一、残留诸形态333
二、资本主义诸形态335
三、向新社会过渡诸形态337
四、资本主义时代的主要形态339
第五节 文明初级阶段三个时代在上层建筑上的区别339
一、三个时期在政权体制上的区别340
二、三个时期专职官僚的日益扩大341
三、三大时代在人权观念上的不同和反映在法律上的不同规定341
第六节 文明初期三个时代在意识形态上的区别342
一、教育上三个时代的特征342
二、文化艺术的普遍化、大众化343
三、科学的不断进步是三个时代的重要区别343
四、在道德上表现为对人的逐渐尊重344
第二十章 未来文明的生产力、生产关系345
第一节 研究人类文明前景的意义345
一、研究人类文明前景的意义345
二、我们对研究人类文明前景的设想346
三、预测人类文明前景必须遵循的原则346
第二节 未来文明是生产高度发展的时代347
一、后工业时代347
二、第三次浪潮348
三、信息社会349
四、高科技社会350
五、信息社会等是社会主义文明的经济基础351
第三节 后紧缺社会的到来必须以社会主义为前提353
一、后紧缺社会的即将到来353
二、各学者提出的不同模式355
三、后紧缺社会的到来必须以社会主义为前提357
第四节 未来文明以公有制及知识劳动的股份所有制为主体358
一、未来社会是以公有制为主体358
二、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358
三、实现公有化的途径359
四、未来社会在相当时期内存在多种形态361
第五节 未来文明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362
一、各尽所能362
二、未来社会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取酬”365
三、“各取所需”不是未来社会马上能实现的367
第六节 未来文明仍然是商品经济的社会368
一、未来社会仍是商品经济社会368
二、商品经济调节 生产的途径369
三、国家干预商品经济的必要性370
第二十一章 未来文明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372
第一节 未来社会将是和谐的社会372
一、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372
二、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理想373
三、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373
第二节 未来文明是民主的法制社会374
一、未来文明的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国家375
二、未来社会是真正民主的社会375
三、未来社会是法制社会376
第三节 未来文明各共同体的普遍发展及和谐相处377
一、全球化不会马上到来377
二、当前世界各经济文化圈的发展为全球化作准备377
三、未来社会各共同体普遍形成及和谐相处378
第四节 未来文明的道德将过渡为集体主义道德378
一、历史上的道德378
二、旧道德的虚假性380
三、未来社会的道德380
第五节 未来文明中科学、教育的发展381
一、未来社会科学的高度发展381
二、未来社会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382
三、未来文明将消灭体脑差别382
第六节 未来文明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383
一、未来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人类文化生活极为丰富383
二、未来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习俗会更丰富多彩384
三、未来社会旅游的发展384
第二十二章 走向未来文明的不同道路和模式386
第一节 走向未来文明的不同道路和模式386
一、道路、模式和前景的关系386
二、确定模式的标准387
三、走向未来文明的基本类型387
第二节 美国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388
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389
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型的发展前景389
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390
第三节 瑞典等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模式391
一、福利国家的形成391
二、瑞典等福利国家的特点392
三、瑞典等福利国家的问题和前景393
第四节 苏联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模式393
一、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的形成393
二、苏联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的失败394
三、目前少数国家仍在坚持这一模式395
第五节 中国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395
一、中国模式形成的过程395
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396
三、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共同发展397
四、构建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399
附录1宇宙的发展、进化&孙进己 干志耿401
一、大爆炸不是宇宙的整体而只是部分401
二、宇宙的发展规律403
三、进化只是宇宙发展形式中最少的一种405
四、进化的可能和必然406
附录2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干志耿 孙进己408
一、人类是宇宙进化的产物408
二、人类是宇宙的本质镜409
三、好奇心促使人们认识宇宙410
附录3宇宙的三个圈及理智圈的形成&干志耿 孙进己412
一、宇宙的三个圈412
二、划分三个圈的意义413
三、宇宙五代自组织系统415
附录4对人类形成时间及过程的不同看法&孙进己 干志耿416
一、恩格斯提出的劳动创造人的理论416
二、对“正在形成中的人”认识上的分歧420
三、对“已经形成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认识的不同422
附录5理智圈的三个层次&干志耿 孙进己424
一、生产力424
二、生产关系427
三、上层建筑428
四、小结429
附录6人类文明的最终前途&孙进己 干志耿431
一、人类最终的前途是毁灭吗?431
二、人类逃避灭亡的可能是存在的433
三、人类逃避灭亡的途径434
主要参考书目436
后记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