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45/31789390.jpg)
- 石美遐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ISBN:750456366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28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44页
- 主题词:劳动-生产关系-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论1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3
1.2.1 非正规就业的界定3
1.2.2 劳动关系的界定12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主要观点综述14
1.3.1 国外研究14
1.3.2 中国港台地区的研究16
1.3.3 中国大陆的研究17
1.4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写作结构20
1.4.1 研究方法20
1.4.2 写作结构22
第2章 我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特性的实证分析25
2.1 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基本数据25
2.2 对非正规就业人员劳动关系状况的访谈分析27
2.2.1 被访谈者的基本情况27
2.2.2 求职方式与劳动关系的稳定程度28
2.2.3 被访谈者的工作时间和劳动报酬水平30
2.2.4 被访人员的“家庭战略”35
2.2.5 被访谈人员的社会保险状况36
2.3 基于国内其他研究成果的实证分析40
2.3.1 用人单位大量使用劳务工以摆脱或减少劳动法律义务40
2.3.2 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合同期限短41
2.3.3 劳动报酬较低,工作时间超时42
2.3.4 劳动安全条件差,工伤事故比例高44
2.3.5 大多数人被排斥在社会保险体制之外44
2.3.6 个别劳动权益缺失,集体劳动权益更显不足45
第3章 国际视角的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实证分析47
3.1 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状况的综合描述47
3.1.1 非正规就业的基本特征47
3.1.2 世界范围非正规就业的三大问题57
3.2 发达国家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案例分析——日本58
3.2.1 日本非正规就业快速发展的实证分析58
3.2.2 日本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与非全时工制63
3.2.3 非正规就业人员的从业质量64
3.2.4 非全时工的社会保障待遇70
3.3 发展中国家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案例分析——印度(以合同制工人的状况为例)72
3.3.1 合同制工人的基本情况72
3.3.2 合同制工人劳动关系的特征75
3.3.3 提升合同制工人从业质量的对策78
3.4 本章小结79
第4章 非正规就业原因“探底”81
4.1 非正规就业产生的现实原因81
4.1.1 从世界范围看非正规就业产生的直接原因81
4.1.2 我国非正规就业产生的原因分析83
4.2 非正规就业产生的理论分析87
4.2.1 注重工作特征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88
4.2.2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非正规就业90
4.3 我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分析92
4.3.1 关于供给分析92
4.3.2 关于需求分析94
4.3.3 供求均衡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的工资问题95
4.4 本章小结98
第5章 我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理念99
5.1 将非正规就业纳入劳动关系调整的主流框架是客观现实的需要100
5.1.1 非正规就业的快速增长不可逆转100
5.1.2 非正规就业发展的理论分析105
5.2 非正规就业同样具有从业质量要求115
5.2.1 从就业的概念和就业的标准看非正规就业与正规就业的共同本质115
5.2.2 从劳动权看非正规从业者的基本权利116
5.2.3 从劳动关系的特性看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权益118
5.3 突破劳动关系调整的传统模式,适应劳动关系的新变化119
5.3.1 劳动关系非标准化的国际背景120
5.3.2 劳动关系非标准化的各类表现121
5.3.3 劳动关系非标准化产生的原因123
5.3.4 树立大劳动关系的观念124
5.4 寻求鼓励市场竞争与非正规从业者保护之间的平衡125
5.4.1 市场竞争与从业保护二者平衡的基本含义及实现平衡的必要性126
5.4.2 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化与就业安全的平衡观128
5.4.3 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应当具有适度弹性129
5.5 认可非正规就业的正面效应132
5.5.1 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与经济发展133
5.5.2 非正规就业与更多的工作岗位134
5.5.3 非正规就业与弹性工作时间136
5.5.4 非正规就业与个人的自愿选择136
5.6 本章小结137
第6章 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国际比较139
6.1 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的理论探讨140
6.1.1 主流经济学视角中政府的角色和市场规制问题140
6.1.2 如何看待西方经济学界对市场规制的观点143
6.1.3 政府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作用144
6.1.4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与管制适度问题145
6.2 倡导非正规就业应最终转为正规就业——国际劳工组织的模式146
6.2.1 关于非正规就业发展的基本目标146
6.2.2 调整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的四个特点147
6.2.3 国际劳工组织部分成员国采取应对措施的案例148
6.3 主张政府最低限度介入的英美模式149
6.3.1 旨在降低工会影响的规制原则——英国150
6.3.2 司法判例发挥规范作用、“共同雇主”模式规制派遣用工——美国151
6.4 以保护非正规从业人员权利为主导——欧盟国家的模式153
6.4.1 欧盟国家调整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的综合规制154
6.4.2 两个案例国家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的调整——荷兰和德国156
6.5 采纳与西欧国家类似的做法——中东欧和中亚地区的模式158
6.5.1 该地区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的理念背景159
6.5.2 该地区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的现实背景161
6.5.3 该地区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的若干特征163
6.5.4 就业保护立法的规制作用168
6.6 混合模式——部分亚洲国家171
6.6.1 日本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的调整171
6.6.2 韩国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的调整184
6.6.3 印度调整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概述187
6.7 本章小结188
第7章 非正规就业的典型形式——劳务派遣规制模式的国际比较191
7.1 美国的共同雇主模式191
7.2 欧盟15国和挪威劳动力派遣概述194
7.2.1 欧盟15国和挪威劳动力派遣的基本背景194
7.2.2 从交易成本理论看劳动力派遣200
7.2.3 16国(15个欧盟成员国和挪威)劳动力派遣关系的特点202
7.3 欧盟国家关于劳动力派遣的规制路径207
7.3.1 16国(15个欧盟成员国和挪威)的劳动力派遣规制208
7.3.2 欧盟新成员国对劳动力派遣的规制219
7.3.3 对欧盟劳动力派遣立法规制的评述221
7.4 欧盟中三个案例国家的规制路径224
7.4.1 德国关于劳动力派遣立法的规制224
7.4.2 法国的劳动力派遣规制227
7.4.3 荷兰劳动力派遣的发展路径229
7.5 大洋洲案例——澳大利亚的劳动力派遣236
7.5.1 澳大利亚临时机构就业(派遣就业)的基本含义236
7.5.2 澳大利亚派遣机构的数量和业务范围238
7.5.3 用人单位使用派遣人员的原因分析239
7.5.4 澳大利亚对派遣就业关系的规制241
7.6 东亚两个案例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规制特征243
7.6.1 日本——对欧美模式的“兼容”243
7.6.2 韩国——工会力量影响劳务派遣的规制程度247
7.6.3 中国台湾地区——在争论中予以立法规制248
7.7 本章小结253
第8章 我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建立257
8.1 我国传统劳动关系调整对非正规就业的非适应性257
8.1.1 劳动关系调整的主体框架具有较强的除外性257
8.1.2 雇佣关系的实质与调整规范的缺位259
8.1.3 原有的劳动关系调整体系运行缺乏效率261
8.2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对非正规从业者的非适应性265
8.2.1 就整体而言社会保障处于缺位状态266
8.2.2 正规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很难适用非正规就业群体268
8.3 我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的现实路径270
8.3.1 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的综合调整271
8.3.2 对非正规就业人员某一群体劳动关系的特别调整273
8.3.3 我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现实路径的特点274
8.4 中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具体选择277
8.4.1 我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277
8.4.2 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理论支持279
8.4.3 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的基本内容283
第9章 研究总结和基于研究的我国政策探讨287
9.1 对完善我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的总体建议287
9.2 对建立适合非正规就业者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289
9.2.1 建立非正规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的综合原则289
9.2.2 以劳动关系的形式区分保障模式290
9.2.3 实行“非正规”的保障方式290
9.2.4 提高统筹层次以提高社会保险关系的可转移性291
9.3 对我国劳务派遣规制问题的探讨292
9.3.1 关于我国劳务派遣的几个基本背景问题293
9.3.2 正视劳务派遣发展的客观规律性295
9.3.3 劳务派遣的现实功能298
9.3.4 劳务派遣的另一面——亟待解决的问题301
9.3.5 对当前劳务派遣规制的具体建议302
9.3.6 本书研究总结、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304
附录1310
附录2311
附录3313
主要参考文献314
后记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