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减缩代价与增促进步 社会学及其深层理念 郑杭生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减缩代价与增促进步 社会学及其深层理念 郑杭生卷
  • 郑杭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08506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34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456页
  • 主题词:社会学-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减缩代价与增促进步 社会学及其深层理念 郑杭生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学科理论历史应用进展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与中国社会学的坚实进展——以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和社会互构论为例3

一、社会运行论4

二、社会转型论6

三、学科本土论10

四、社会互构论12

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回顾与反思16

回顾一: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16

回顾二:学科体制和体系建设20

回顾三: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22

反思一:政策环境和体制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28

反思二: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失衡必须引起重视30

反思三:本土化与国际化一致的自觉还需增强31

对中国社会学的巨大贡献——纪念费孝通先生从事学术研究70周年33

一、成绩卓著的社会学中国化33

二、无人可以替代的历史作用36

三、振聋发聩的对社会学性质的新思考39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42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担负繁重的任务42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在理论社会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编写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获得实质性的推动45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的主要内容和新的编写框架48

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52

一、农民与市民的概念性分析52

二、当前中国对农民市民化的研究诉求55

三、农民市民化的研究理路57

四、农民市民化的具体研究问题60

现代性过程中“个人”的创生与集体化——行走在自我创新前夜的“个人”65

一、个人及个人间关系的“现代性”66

二、创生于“集体化社会”的“个人”68

三、“大写的历史”与“大写的理性”:新兴科学与“集体化个人”72

四、社会学对“集体化个人”的强催化75

五、结语80

个人的当代形貌:社会化理论的世纪挑战——人的主体性的新发展与以人为本的时代源泉82

一、社会学理论的基石及其世纪挑战83

二、个人主体性的当代发展与社会化理论的再次奠基91

三、个人的当代发展与社会化理论的扩展和修正97

四、结语102

论中国古代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104

一、不同理论流派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104

二、中国古代人与社会关系的主要形态及形成原因108

三、中西方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同发展方向111

农户经济理论再议114

一、农户经济理论的派别115

二、农户经济理论的评析122

三、农户经济理论与中国社会129

社会转型期农民外出务工现象的社会学视野134

一、社会转型快速发展期国家与家庭的互动——一种非自愿模式结构135

二、社会转型加速发展期国家与家庭的新互动结构与秩序重建137

努力开拓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与建设的新局面142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社会学的繁荣和发展149

从社会学观点看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152

促进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合作155

第二部分 和谐社会城乡社区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安全机制的创新159

一、社会安全传统机制的缺失159

二、社会安全新型机制的构想160

社会和谐的深层时代内容162

一、和谐社会目标和任务的提出符合社会生活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163

二、和谐社会目标和任务的提出符合现代性从旧式到新型的发展趋势164

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提出是对新型现代性的积极回应165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场促进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伟大实践167

和谐社会与公共性——一种社会学视野169

一、公共性的含义演变及其内容170

二、公共性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173

三、公共性在当今中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177

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180

一、我们在什么意义上使用社会建设180

二、简论社会建设的三个层面181

三、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加强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185

社会歧视和以人为本——一个社会学的分析189

一、对待社会弱势群体的两种思路——以人为本或社会歧视189

二、第一种思路——武汉经验190

三、第二种思路——社会歧视的社会学分析193

重建社会信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196

一、我国社会矛盾活跃期、多发期的特殊复杂性197

二、我国社会矛盾的一些新特点200

三、重建社会信任,正确处理作为系统社会工程的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205

社区矫正工作者在社区矫正中的重要作用216

一、社区矫正的基本定位216

二、社区矫正工作者的概念和重要意义218

三、社区矫正工作者的主要职责220

四、社区矫正工作者的选择和培养222

让社会弱势群体也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从社会学视角看武汉市和谐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225

一、为正确处理三种突出影响社会和谐的基本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225

二、为有效贯彻三个有重大意义的深层理念,给出了实际的示范230

三、为落实新型社会治理和善治的模式,作出了实在的探索233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重建社会信任的正确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含义之一235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哪里235

二、各地要创造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版本237

三、重建社会信任——社会矛盾多发期地方政府创新的积极探索240

科学发展观——执政党治国治理社会根本理念的转变243

一、科学发展观标志着我们党真正完成了从善于破坏旧世界到善于建设新世界的根本转变244

二、科学发展观标志着我们党真正完成了从革命为民到执政为民的根本转变245

三、科学发展观标志着我们党真正完成把阶级阶层作为“社会甄别机制”到作为“社会激励机制”的根本转变246

四、它标志着我们党真正完成了从斗争哲学到和谐观念的根本转变250

社会保障与社会和谐251

一、一个比较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251

二、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尚存在种种缺陷253

三、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出发重视并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255

和谐社会与社会学259

志愿者精神与和谐社会——基于社会学的视角262

社区矫正与当代社会学的使命267

科学发展观及对人文奥运的探索与思考271

第三部分 社会发展研究报告文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277

一、当前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价值基础:对社会公平的正确理解278

二、当前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基本目标:克服贫困与消除社会排斥相结合280

三、克服贫困:补偿性社会政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282

四、消除社会排斥:发展性社会政策体系的建构286

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安全隐患与对策291

一、社会安全的界定291

二、转型期社会安全的突出隐患293

三、走向更加安全社会的对策建议297

更健全的初级群体与更安全的社会305

一、初级社会群体305

二、社会安全307

三、当前中国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状况310

四、来自初级群体的社会风险因素315

五、建设更健全的初级群体和更安全的社会320

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322

一、社会和谐作为政策目标的重大意义322

二、当代中国社会变迁是一场划时代的结构性变革324

三、社会和谐源于社会结构的稳定、协调和整合329

四、社会结构的核心是社会阶层结构331

总论: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335

一、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两种含义336

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结构性前提337

三、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理念性前提339

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所涉及的两方面调整342

五、发展民间组织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应有之义345

六、建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长效机制——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内容347

七、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观念更新、改革创新351

第四部分 中日韩会议及学术综述新型现代性与中国社会学355

一、本土化与国际化355

二、新型现代性与旧式现代性356

三、学科结构与理论结构358

四、现实状况与发展前景360

社会互构的理路与东亚的共同繁荣363

一、东亚的独特:历史遗产与现时进程364

二、全球化:东亚体系的挑战与被挑战367

三、时代的节律与社会互构的理路370

四、新型现代性与东亚繁荣的历史机缘374

新型现代性及其在中国的前景379

一、新型现代性:现代性的肯定式延展379

二、新型现代性:治理社会和国家的新思路382

三、新型现代性:包含的深层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共识384

“十五”期间我国社会学研究的回顾与“十一五”的瞻望391

第一部分 “十五”期间社会学的重要进展与主要问题392

第二部分 “十一五”社会学发展趋势、重要研究领域417

第三部分 “十一五”社会学研究重点课题421

新型现代性与“第三条道路”——中韩社会学家对话425

对韩国《中央日报》五个问题的简答432

热门推荐